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分析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董军
发布于:2020-04-08 共3509字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五篇

  摘要:我国古代诗词、文赋、戏剧文学中包含了大量的等待主题作品, 体现了等待主题的爱情、政治理想与伦理信仰的期待与坚持。这些作品是古代社会思想背景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蕴含了丰富的美感与哲学内涵, 是了解古人生活、思想活动、价值追求、生死信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等待主题,审美内涵,哲学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等待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对作品中指代的等待主体期待、焦虑、渴盼、欣喜、失望等情绪的文字表达, 既能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距离美学, 又能增强作品的神秘色彩, 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与朦胧之美。等待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主题形式, 这种主题有很强的统摄性, 具有横向性、共时性, 能够统摄多种题材与形式的作品, 如思念、爱情、战争、述怀、赠友、述志、讽刺等富含精神内涵的作品, 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形式均能表达这种主题, 只要作品中传达出了等待这个精神内涵的主题, 均在这一主题下, 故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丰富的母题系统。从纵向性、历时性来看, 期待与守候是古代文学史中频繁出现的一种精神现象与人类行为, 为文学作品营造出了一种等候性的情境模式和情感内涵。

  一、等待主题在各种形式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 诗歌中的等待主题

  古代诗歌是等待主题的集中体现, 诗人们将心中忧思、情愫、希冀等融入诗歌作品中, 以此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诗经·东门之杨》中“东门之杨, 其叶牂牂。昏以为期, 明星煌煌”就传达了一种典型的等待情境, 两人相约时, 一人始终未至, 而另一人一直等待至天亮。《楚辞·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 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 表现了山鬼于高山之巅怅惘地等待恋人归来的情景。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表现了计价对友人赴约的等待与期望之情。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则是对诗人等待友人来访的表达, 诗中传达了诗人在等待时的悠闲与舒适之情。

  (二) 词作中的等待主题

  词自李白起, 等待也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从《花间集》起, 至宋元之际遗民的各种哀叹与痛惋之词作, 均包含了丰富的等待主题作品。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用短短的27个字, 将一个等待中的女性形象、心境精简含蓄地表达出来, 传达了一种等待的怨念, 让人随之肠断。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等都是文学史经典作品, 借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与爱赏, 也塑造了一类凭栏、登高、倚楼眺望等待的寂寥形象, 这些形象也成为苏轼、辛弃疾这类豪放派作家的主题之一。

  (三) 戏剧小说中的等待主题

  古代戏剧小说等待主题的巅峰之作莫过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对于自己爱情的执着与等待, 等待外祖母能为自己的爱情作主, 其中的渴盼、欣喜、甜蜜、伤心、绝望透过一幕幕的场景刻画表达出来;李纨对于儿子金榜题名的等待与期盼, 其中包含的一个女人在古代的无奈、坚强、寂寞与惆怅都在漫长的等待中不断呈现。《寒窑记》里的王宝钏、《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等均是经典的等待形象。《水浒传》中的英雄们等待招安圣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等待他的明主。小说戏剧, 通过大段的文字、时间与空间跨度, 展示了更多更为丰富的等待主题。

  二、等待主题在文学作品思想主旨上的体现

  (一) 爱情的等待

  古代文学作品的等待主题以女性为主, 少女式的怀春等待与少妇式的闺怨等待都是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体现与生存意义的表达。《邶风·静女》“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表达了一个多情少女对于所等待男子爽约的不满与抱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烦兮平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传神表达了湘夫人久等湘君而不至的失落、失望、焦急心境。少妇等待中则多以闺怨式为主, 其中包括了良人追逐功名舍家而去后离妇的苦苦等待, 丈夫征战沙场在家苦待的征妇的等待, 被抛弃后仍等待丈夫回心转意的弃妇的等待, 这些作品中有“君即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的坚定, 有“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的期盼, 但更多的是“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归梦里人”的绝望与“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与悔恨。

  (二) 政治的等待

  这种等待是以男性主体为主, 是对更高人生价值追求、期待情景模式的等待, 是对某种情境的矛盾情感的抒发与良好结局的期待。“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是这类等待类型的集中写照。文学作品中将君君关系与夫妻地位相比, 将臣子的地位与妻妾相等, 他们将对个人价值、功名成就、远大抱负的追求以一种等待的被动心态表述出来, 传达了家国体制下一种畸形的君臣、上下关系。

  (三) 伦理的等待

  少女“待字闺中”的期待转变身份的等待, 嫁为人妇后对公婆、丈夫、儿女的侍奉与教养, 成为她们获取夫家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 她们能做的只是默默付出并等待来自于社会的认同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我国很多作品中传达的一种善恶报应、正义审判与道德谴责的追求, 则表现出了人们心理对于道德、信仰的依赖与希冀, 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等待, 也是一种信仰。亲情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中心意旨之一, 其游子思归、亲人期盼各种作品也是一种对于亲情等待的描写与讲述。

  三、等待主题作品中的审美意趣

  (一) 时间审美

  等待作品的作者将自己对于时间的体验与情感融入作品中, 塑造独特的等待主题, 其中的主观感情会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维度的拉长, 并使这种感受升华成审美意境。“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思妇的等待使春天的时间拉长, 本该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却因等待而让人空生怨恨。“南山矸, 白石烂,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布单衣适至骭, 从昏饭牛薄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臣子对于知人之君的等待体现在等待到山歼石烂的坚持, 却又从长夜漫漫的词句中传达出了等待主体的焦急、煎熬。当长时间处于等待中时, 时间中所包含的意境、情感也会变得与等待中体现出来的幽怨、漫长相对应。等待主体在等待中体会着等待时间、个人生命时间与客观时间的交错与飞逝, 体会着个体生命时间的短暂与抗争。

  (二) 空间的隔绝与交错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一首短短的等待之词, 却交替了长江头尾的空间隔绝与交错, 等待主体被隔绝在长江之头, 即使有长江之水连接, 仍然感受到空间的阻隔所带来的咫尺天涯之感, 以及在这种隔绝中衍生出来的恨与坚定。

  (三) 距离与神秘美

  等待中包含的时间与空间均营造了一种距离感, 而在这种距离感中, 等待主题以其单纯而执着的等待营造出了一种人性的、情感的、神秘的距离美感。“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的无法交流之痛, 在两人心意相通时, 即使“相去万余里, 故人心尚尔”, 情感的互通能让天涯成为咫尺的距离。在空间的隔绝与交错中, 感情也更为悠远、深刻、绵长, 等待主体将其生命体验通过作品的字词体现出来, 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无言而又深刻的情感魅力。

  四、等待主题作品中的哲学内涵

  死亡与等待、宿命与人生是等待主题作品的两对主旨, 等待是一个趋向死亡的过程, “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是古代文人对于死亡理解的典型表达, 直面死亡, 在漫长的人生等待中, 感受各种情境的飞逝, 迎接死亡的到来, 其中包含了对于宿命与人生的思考。等待中的孤独感是一种人生的体现, 是对于爱情、政治理想、人生知音的期盼与来自于周围的隔绝所造成的痛苦, 等待过程不结束, 那么等待对象将永远缺席, 等待主体也将会永远感受到一种孤独、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情感。而等待主体的执着除了坚持外, 也是对于自身宿命的一种或消极或积极的追求。古代固然有灵魂说, 但等待主题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生寄也, 死归也”的坚持却更能显现出这种哲学内涵的深刻之处。

  综上所述, 这些作品的等待主题对于爱情、政治理想、伦理信仰的等待与追求, 既成为文学作品的主旨内容, 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又成为作者精神、情感的寄托与传达。这种等待体现出的作者自身的生活情境、现实理想成为其情怀抒发与怨闷排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作者们对于生命、时间的思考与抗争, 是在自我意识缺乏的时代等待主体与作者的坚持和执着。

  参考文献
  [1]曾萍.试分析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 :157-159.
  [2]张艳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研究[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5, (2) :75.
  [3] 宋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探析[J].大观, 2016, (3) :19.

点击查看>>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8篇范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董军.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4):23-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