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发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文化对当时的士人生活以及诗文创作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时期,谢灵运开山水诗创作先河,其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清”美特征。文章将从谢灵运的诗作出发,分析其诗作内容中“清”的体现。
关键词: 清; 谢灵运; 山水诗; 美学范畴;
序章
魏晋南北朝处在汉唐唐之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同时也是民族融合,南北文化交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学体裁不断丰富,诗歌语言不断增加,同时这一时期也是诗歌转型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诗歌从四言诗过渡到五言诗,谢灵运是这个转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魏晋时期的诗歌总体上继承了汉朝的诗歌的风格,自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时候开始,这种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追求诗歌形式声色上的美感,尤其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最具代表性,“清”美风格是他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谢灵运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诗歌中的“清”美风格对后世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诗歌意象的“清美”特征
意象是中国诗歌情感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谢灵运诗歌的“清”美诗风的体现也离不开其诗歌的意象选择。
谢灵运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冷色调的自然现象,如落日、晓月等;一类是各种自然物,如:荒林、潭水、哀猿等。
谢灵运对冷色调的自然现象十分偏爱,他所写的诗歌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诗歌都具有这种冷色调的自然现象。
比如《岁暮》一诗,这首诗中提到的意象主要有“明月”“积雪”“朔风”,这三种意象都是冷色调的自然现象。类似的还有《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违霜雪”,《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皎皎明秋月”,《晚出西射堂》中的“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等。这种冷色调的自然现象的运用,使得诗句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凄清的氛围。
另一类意象则是各种自然物,其中与水相关的意象最为典型。《说文解字》中对“清”的释义是:“清曰朖也,澈水之尔”,这是关于“清”最早的解释,与水相关的意象从一开始就是“清”美诗风的主要表现形式,谢灵运的诗歌中有大量这种意象,如“寒潭”“瀄汩”“河流”“波澜”“池塘”等,这一系列与水相关的意象使得这些自然景色有一种澄澈清丽之美。
除却各种水的意象之外,“丘壑”“荒林”“哀猿”这一类的意象所体现的情感基调偏冷,为诗歌自然景色增添了清冷的色彩;各种色彩的植物意象,丰富了自然景观同时,也使得诗歌整体呈现出一股清丽的意境。以《七里濑》的景色描写为例。《七里濑》中最典型的景物描写是“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两句,这一句中的“荒林”和“哀禽”两个意象一出现,就给人一种凄凉,清冷的感觉。
二、诗歌意境的“清美”特征
品读谢灵运诗歌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往往都是一种清寂之感,这主要在于谢灵运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谢灵运诗歌中描写景色的特点大多有以下有几种风格:清冷,清丽,清幽以及清旷。其中又以清丽和清冷的风格最为突出,清旷风格的诗作相对较少。
比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诗,这首诗主要是讲诗人跟随宋公宴请送别的事情,诗歌前几句用“季秋”“朔边”“霜雪”等意象将当时宴请的时间,地点,天气交代出来。这几句交代场景的诗句将边城的环境的清寂氛围营造出来,之后他在形容宴请的场景时可以明显感到运用了相对欢乐的词汇,使得整个宴请的氛围和睦愉快,但是在诗句的末尾,“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别。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船顺着急流远去,“我”的马跟随着向前,但最终还是离别。最末两句,诗人对自己不能归隐的事情感到愧疚,这种愧疚的情绪营造出了一股忧伤清冷的气氛,这种气氛和中间宴请的欢乐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使得整首诗的意境都笼罩在“凄清”的氛围内。而这种“凄清”“清冷”的意境大量体现谢灵运的乐府诗中,比如《苦寒行》中:“岁岁曾冰合,纷纷霰雪落。浮阳灭清晖,寒禽叫悲壑。饥爨烟不兴,渴汲水枯涸”。
除却这种凄清的意境,占据谢灵运诗歌大部分的山水诗则更偏向于“清幽”和“清丽”的方向。比如他所作的《过始宁墅》,这首诗前半部分交代了诗人归隐的原因,随后描写自己归隐一路的风景,在这里大量使用了“幽”“清”“静”这一类与玄释相关的字眼,整个风景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氛围,其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一句中的白色和绿色的色彩对比又突出了这个环境的清丽色彩。
谢灵运的诗歌还有一部分是少有的清旷的风格,《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中明确点出了清旷这个词语:“中园屏杂氛,清旷招远风”,这里是描写了他对隐居生活感到心旷神怡,对摆脱了世俗各种繁杂心绪的状态感到惬意。这是与他其他诗歌不同的地方,谢灵运的很多山水诗都带着一股明显的凄清的气息,但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一句,并没有这样一种清冷的氛围,而是一种清静又空旷的氛围,是少有的清旷意境的诗句。
三、诗歌意蕴的“清美”特征
谢灵运诗歌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仕隐矛盾。他对归隐生活有着强烈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放弃自己内心走向仕途的希冀,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歌中比比皆是。
一方面他对官场之中的一些现象深恶痛绝,因此对隐居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一句,这首诗正值谢灵运被贬,这两句诗虽然是说他决定在永嘉长久的隐居下去,但这一句话实际上也写出了他对当时动荡朝局的心灰意冷。这种强烈的隐居心理在他的众多山水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一诗,诗歌前面的部分是写他行旅途中的心情,以尚子和许生两人隐居的典故点出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心理状况在下文中的景物描写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诗歌用“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一句将沿途江河广阔,山高水远,天空中白云和太阳相互映衬的开阔明朗的景象描绘出来,并用最后一句的“对玩咸可喜”将自己对沿途景色的喜爱直接抒发出来。他的《七里濑》以及《临终诗》也体现了他这种矛盾心理。
这种对官场的厌倦和疲惫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强烈向往,反映了谢灵运本人在这个时局动荡,朝政混乱的时代中,对保持自己本心的坚持,在《过始宁墅》中,谢灵运用“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表现了自己对违背自己本心,出仕二十年的反思,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对保持自己本心的强烈愿望。谢灵运这种对保持本心的追求反映了他人格之清。韩经太在《“清”美文化原论》中写:“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平静心态,三者交合而成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而所有从这一起点引发出来的文化阐释,则共同构成了中国“清”美文化的原生意义空间”。谢灵运在这里展现出的人格之清,也是这种纯洁人格的体现。
除此之外,这种人格之清的表现也体现意象选择中,在第二类自然物意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意象,就是与楚辞相似的香草美人一类的意象。如“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和“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这两句中的“兰皋”,“椒丘”,“蕙”等意象带有明显楚辞特征。这些植物为诗句增加清新自然的美感,同时这种“香草美人”式的意象对诗歌意蕴的表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谢灵运在自己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意象,也带有一定的自比性质,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隐居世外,坚守本心的情感。这种方式也表现了诗人的人格之清。
四、结语
综上,谢灵运诗歌的“清”美诗风主要体现在他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意象选择方面他侧重于对冷色调意象的选用,使得诗歌整体色调偏冷,营造出了清冷,清幽或是清旷的意境,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为谢灵运诗歌中意蕴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对表现他本人坚持本心的人格之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灵运.《谢康乐诗注》[M].黄节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倪纪燕.《古典美学中的“清”》[D].西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
[3] 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3月.
[4]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 陈迎辉.《清,玄学语境中的美[J].《光明日报国学版》,2015年8月17日.
[6] 叶维廉.《中西诗歌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J].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威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 蒲友俊.《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历来讨论山水诗的形成,必然会提及此前的山水赋①,譬如王国璎教授在《中国山水诗研究》中指出:由于汉赋中表现的作者对自然界山水景物的体认,与后世山水诗人登临山水以求心神自由和美感经验的情绪遥想呼应,他们对山水景物的刻意描写,为后世山水诗人模山范...
赵伯陶有清一代涌现出大批诗人,他们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为了研究工作的便利,如果分清代为初、中、晚三期,那么从清代初期至中期乾嘉时期是清诗发展的关键阶段。钱谦益、王士镇、袁枚又是这一阶段...
出仕思想,可以说是所有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文人士族所毕生追求的理想。谢灵运作为出身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的一员,自然也会怀有强烈的出仕思想。其主要原因便在于,一方面谢灵运的父辈们多担任朝廷要职,他从小便深受家族传统思想影响,另一方面还与他...
南宋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因诗存人, 因人存诗, 甚有功于‘诗’与‘史’。论述唐代之诗史者, 自当以此书为不祧之祖”。正如有学者指出:“‘诗纪事类’的着作, 自宋计有功首创, 此后被冷淡了数百年, 入清以后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又盛行起来。”...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M.Gilbert)和苏珊古芭(SusanGubar)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一书是20世纪女性主义文论史上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她们提出女性作家由于作者身份焦虑,创作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女性形象,一种是集众美于一身的天...
明清两代文学流派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明代初年就已形成以吴、越、闽、粤、江右五个地域文学流派鼎足而立的文坛格局。明末清初,这种文学流派地域分布特征不仅更为明显,而且数量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明清之际众多地域性文学流派的大量涌现的确...
在中国这个诗歌国度,女诗人寥若星辰,而李清照可谓是首屈一指,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突出成就,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聪明和才华。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际之时,经历了由繁华到衰落的转变,这样的巨变造就了她一颗百回千折的心。她才情惊人,既婉...
明清时期,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巨大冲击下,中国的社会形态急剧转变。鸦片战争之后,报刊逐步成为近代中国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介。随之而来的就是报刊广告的不断涌现,香烟广告、食品广告、电影广告、招生广告等层出不穷,这也正是当时社会变...
《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卫武公的君子之德的诗,卫武公人品文雅,又能听从臣子、友人的规诲劝谏,能以礼法完善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约束,因此能够入相于周,成为周天子的卿士,卫国人为赞美武公之德而创作了这首诗。《诗小序》曰:《淇奥》,美武公之德...
一、中卫十二景溯源明清以来,各地八景文化繁荣。清代的宁夏,有宁夏八景、灵武八景等。在八景文化的影响下,作为八景文化产物之一,围绕中卫八景书写的诗歌获得了一定繁荣发展的机会。中卫明清以来有十景、十二景之说。十景据明代无名《十诗》,分别为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