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别称,如:橄榄子、忠果、青果、青橄榄等。其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左思的《吴都赋》:“龙眼橄榄,棎榴御霜”,《文选》注曰:“橄榄,生山中,实如鸡子,正青,甘美,味成时食之益善。始兴以南皆有之,南海常献之”.至唐白居易在《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中有“面苦桄榔裛,浆酸橄榄新”的句子,“橄榄”始为诗歌意象,至有宋一朝,“橄榄”频繁出现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诗歌意象,并具有独特的现实用途与文化内涵。
一橄榄在宋代的现实用途。橄榄在宋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文人更赋予了它交际的内涵,成为友人间馈赠礼物的新选择。赠物谢答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古代诗人将这一活动写入诗歌中,优美呈现了赠物场景,而所赠之物不仅仅成为一种意象,更含蓄表达了诗人丰富情感,许多不拘一格的礼物更是诗人独特生活的体现。古代文人间赠送礼物主要有诗画、笔墨、花草等物,宋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食物相赠的记载,这些食物有水果、蜂蜜、糕点等,这种赠礼世俗化的倾向,打破了以往文人清高的固有形象,使赠礼行为更加生活化。橄榄在这一时期也成为文人间相赠的重要礼物。黄庭坚《谢王子予送橄榄》: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想共余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
中国是“礼仪之邦”,收到礼物做出答谢是基本礼仪要求,中国的文人们热衷的做法是写诗文回赠,这首诗即是黄庭坚在收到友人所赠橄榄时所作的答谢诗。诗人将赠物情景描绘的十分细致,橄榄是金盘所盛,青黄相称,十分雅致,黄庭坚对橄榄这种入口初苦,甘味恒久的水果十分喜爱,其《谢陈正字送荔枝三首》其三云:“橄榄湾南远归客,烦将嘉果送蓬门。红衣襞积蛮烟润,白晒丁香之子孙”,这首诗中黄庭坚称赞橄榄为“嘉果”,将其作为回谢礼送给友人,足见他对橄榄的喜爱。
又如袁说友《橄榄来自嘉州》云:筠笼相逐到天涯,喜见森森色正佳。尚想红盐落青子,未夸黄蜜挂苍崖。眼中乡味催归梦,足下跫音慰远怀。稍待酒残回齿颊,余甘犹足助谈谐。对于友人从嘉州(今乐山)送来的橄榄,袁说友十分喜爱,“喜见森森色正佳”,一个“喜”字毫不吝啬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欣喜,而诗中化用了苏轼《橄榄》中的诗句,“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叶茵也有相似诗句:“落尽红盐子更青,余甘风韵未为珍。从来独有茶知已,勘破生生一点仁”,这几首共同描述了橄榄的另一种食用方法,即盐藏,用红盐腌制,可以极大改善橄榄的苦涩口感。
赵蕃《倪秀才惠橄榄二首》其一:故怜枉作近南官,南果何曾上客盘。橄榄忽来蕉作裹,欣然却作近乡看。诗人收到友人所送橄榄,十分欣喜,竟可以忘却身在边远之地的苦闷与思乡之苦,颇有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这就是橄榄的神奇之处。橄榄虽小,却以其神奇魅力俘获了无数文人的芳心,宋代不少文人选择将橄榄作为礼物馈赠友人,看中的不仅仅是其食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橄榄所独特的文化内涵。二橄榄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南夷之地的代表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梦想能进仕于朝廷,对于宋代文人来说,参加科举,似乎是唯一的道路,文人们迫于无奈,投全部心力于科举,即使高中,就任之地也未必繁华似锦,贬谪更是司空见惯之事。就任于苦寒边远之地,心灵无所依靠,身在异乡,所望尽是凄风苦雨、奇虫怪草,忧愁、苦闷、哀怨成为贬谪诗人诗歌中的常见基调。历代贬谪诗歌中诗人所选用的意象主要有:猿声、落花、丛岭、湘妃竹、荔枝等,而这些意象也成为苦寒之地的象征,世人提及,多感发竦,而宋代诗歌中“橄榄”成为新的贬谪意象与南夷之地象征。刘克庄《海口三首》其二:岛烟常至晏方开,沙际参差辨远桅。风挟寒声从树起,潮分末势过桥来。吏人不禁山排闼,客子思倾海入杯。归忆斯游非冷淡,如尝橄榄味初回。
刘克庄仕途经历颇为坎坷,屡遭贬黜,嘉熙三年(1239年),任广东提举常平,四年八月(1240年),任广东转运使,海南岛在南宋时称“琼州”,隶属广南西路静江府,刘克庄的这首诗就作于此时期。“寒苦”是此诗的总体基调,游子的思乡情浓浓流露于诗句间,尾联诗人启用“橄榄”这一意象,将这种苦涩的心理表达了出来,诗人将此喻为“如尝橄榄味初回”,十分贴切,橄榄初入口,苦涩难咽,正是此种感觉。
又如朱继芳《调宜州冷官不赴》曰:瘴海南边路浅深,客愁不待岭猿吟。无人唤得涪翁起,分我桄榔橄榄阴。“宜州”位于广西,也是极边远穷苦之地,诗人将调任偏远之地极不重要的小吏,写诗表达对任地的担忧以及拒绝之果断,这首诗用“瘴海”、“岭猿”、“桄榔”、“橄榄”来描述宜州的环境,森气逼人,瘴疠难挡,读来能理解诗人这种“不赴”在情理之中。
历代诗人喜用荔枝来作为南方偏远之地的象征,橄榄在宋代成为其中新的一员,相比荔枝,橄榄更贴近诗人的心灵,橄榄入口苦涩,能够直触身处偏隅诗人的心灵,其后续绵远的清香更能安抚诗人孤寂的内心。
(二)亦苦亦甜---人生的诠释
橄榄初食味酸、涩、苦,世人一般难以接受,正如王之望《食橄榄有感》中云:“余初食橄榄,眉蹙口欲吐”,而回味却甘,是少有能集两种截然不同味道于一体的食物,如同茶,因此橄榄与茶成为绝配。陆游是一位极喜爱橄榄茶的诗人,其在《午坐戏咏》中言:“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午窗坐稳摩痴腹,始觉龟堂白日长”;《夏初湖村杂题》其三中又云: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将橄榄与茶同煎,成为文人午后享受惬意时光的最佳方式。
橄榄不仅与茶相配,与酒也是最佳搭档。橄榄因其具有独特的解酒效果而成为文人们的宠儿,无论失意还是显达,文人无不喜欢畅饮来表达情绪,在酒觞旁置一盘橄榄果,边饮边食,其独特的味道,与人生不免暗暗相合,在酒精的作用下,思绪纷飞,人生万千故事不过是被一盘橄榄果所含。宋代的诗人,尤其是南宋时期,国家偏安一隅,文恬武嬉,有志却无用武之地,纷纷以橄榄来摹写自身处境,亦苦亦甜,味道恒久。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其四云:莫嫌啖蔗佳境远,橄榄甜苦亦相并。都将壮节供辛苦,准拟残年看太平。”啖蔗“先苦后甜,”橄榄“甜苦并存,人生就是如同这两种食物,不会一直甜,亦不会永远苦,于苦面前,则须坚韧面对,不必埋怨光明来得如此迟缓,国事亦如此,太平盛世不久就会来到,这是啖蔗与橄榄给予诗人的信念。
黎廷瑞《花时留郡归已初夏事六首》其一云:黄尘两鬓欲苍华,岁岁东风不在家。不学郭驼归种树,却随刘跛去看花。浮名未值蒲萄酒,晚味思参橄榄茶。缥缈风烟新绿起,村南村北已桑麻。诗人蓦然回首,两鬓斑白,却能参透人生的真谛,功名虚假,却独思一杯橄榄茶,世间万物都不敌它,清香悠远,岂是尘土般功名可比,对人生参悟如此,实为难得,而橄榄的清香足以驱逐世事污尘的玷染。
橄榄的苦,不浓烈,消去得也快,其苦更主要是为了衬托回味之甘,虽其不如荔枝那般甘之如饴,但这种甜稍瞬即逝,而橄榄回味悠远,诚如黄庭坚在《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中所言:”端如尝橄榄,苦过味方永“,先苦后甜是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的人生模式,橄榄因其这种独特的味道,成为诗人们自我慰藉、获取人生希望的寄托之物,这种寄托更包含积极向上的内蕴于其中,这也是橄榄这一意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忠臣之言
橄榄果实青绿,入口苦,宋代诗人由此出发,将其赋予了”忠贞“的含义,”忠言逆耳“,却促人深省,橄榄苦口,却益处颇多,这也是橄榄得名”忠果“的缘由。王禹偁《橄榄》诗云: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词。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世乱思其言,噬脐焉能追。寄语采诗者,无轻橄榄诗。
诗歌先摹写北人食橄榄的感觉,从苦涩到甘饴,笔锋一转引出所表达中心,即以橄榄写忠言,诗人写橄榄,实为表达内心贬谪之苦闷,自己如同橄榄一般,因不顺君心,投掷天涯,自己拳拳之心为何君主不能体会,”寄语采诗者,无轻橄榄诗“,是为自己的呐喊,希望世人不要轻视这首诗,更不要轻视如同橄榄一般的忠臣。王禹偁的这首诗也成为橄榄得名”忠果“的最早见证。
又如赵蕃《简俞尉》:世人往往嗜甘言,正味多嫌橄榄严。寄我要须并海物,花猪顿顿饭难厌。这首诗同样也将橄榄比作忠言之果,世人都喜欢甘言,虽其顺耳,却真正有益的又有几句,而如橄榄般的忠言,世人却不乐于接受,何其悲哉?橄榄这种忠贞的代表,在宋词中也有所体现,刘克庄《念奴娇·寿方德润》中有”须信谄语尤甘,忠言最苦,橄榄何如蜜“之句,后世提及橄榄,大都将其与忠臣、忠言相联系。橄榄,在古人笔下获得极大好评,诗人纷纷称赞这一不寻常之物,足以见古人对其喜爱之深。橄榄果实可食用,果核可用做榄雕,雅致精微,是文玩中的极品,橄榄,足够称得上珍奇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梁]萧统.昭明文选:卷五[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68.
[2]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78.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48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9928.
生命是什么?这个亘古不变的命题,不仅是个学术难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说文解字》生,进也,像草木出土上。命,使也。据《说文》之意生命皆做动词用。生有生长发展变化之意,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能够发展变化。死后生命停滞不前不再发生变化,生与死对立...
《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时轮回,节序不断的变迁,心随物动,人们的内心不免有所感发。由此,节序逐渐成为诗人笔下诉诸的对象,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支点。据笔者统计,苏轼节序诗达103首之多,包含了诸如元日、上...
战争观是军事思想的总纲,是人们从事军事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它包括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认识,对战争与民众关系的理解,对战争与天时、地利以及主观指导的考察等诸多方面。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名篇...
0引言有元一代,诗歌数量可观,上京纪行诗是其中独特的一支。元朝有限的百余年的历史中,文人们创作了大量上京纪行诗。上京纪行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元朝统治者的两都巡幸制度,元代实行两都制,有大都、上都两个都城,大都位于今北京市,上都则在今内蒙古锡...
昆虫的生命轨迹严格遵守自然法则。它们按照自己的时间出现或消失,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活动。从物候学来看,春、夏、秋三季都属昆虫活动频繁的时期,不同种属的昆虫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出现、繁衍、消亡。当昆虫进入文学视野,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作家与创作时...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里辨析道: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义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徐昌榖清而朗,高子业清而婉。胡应麟所评诗人,自魏晋至明代共11人,在众人的比较中,拈出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