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行为金融学论文(名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6-08 共102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6篇行为金融学论文,来了解一下行为金融学是如何融入在金融学中的。

行为金融学论文范文第一篇:行为金融与证券投资决策

  作者:马澜芯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摘要:传统金融学认为,理性行为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检验。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提出了挑战,引入了心理金融学因素影响决策。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偏差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在不确定性下制定。证券投资是投资者参与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而投资者在实际进行投资决策时,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对其决策的影响往往是并行的,并且非理性因素往往在投资选择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有助于研究证券市场上的异常投资现象,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地提出可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为金融;证券投资行为;

  作者简介:马澜芯(1997.11-),女,汉族,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建立了包括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由于起步太晚,还是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行为金融学作为一种集成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金融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创新地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和方法来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决策,对解释现有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看待证券投资行为和决策,有助于研究证券投资行为,为投资者做决策时提供参考。

金融

  一、行为金融理论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行为金融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这样的困境下,专家和学者们开始寻求解释证券投资行为的另一角度,即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出发,把应用心理学、行为学与社会学进行结合,将金融理论以行为心理的视角解读,创造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理论修改了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即人的选择行为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假设投资者执行的是非理性投资行为,那么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就诞生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当行为金融理论将人的心理和行为融入投资行为的研究中时,证券投资行为的研究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深入探究金融体系和金融理论提供了全新的道路。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

  自创立之初,行为金融和传统金融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区别。这些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

  传统金融与行为金融在理论基础方面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传统金融不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依据,而是以专业的经验数据为依据来进行相应的投资投入;行为金融则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投资的具体操作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进行投资投入。

  2.决策的风险度量

  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在决策的风险度量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金融模式认为市场的整体变化最重要的考核方向就是资金最终流动的数据。行为金融主流的度量方法是通过金融资产的整体收益的基本概率来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采用的是相对衡量的可能损失程度法进行相关的操作。

  3.决策模式

  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在决策模式上的具体做法也是存在差异的。传统金融主要通过资产整体定价评估的模式来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决策。而行为金融相比于传统的金融而言,有着本质的模式区别。传统的金融投资是将投资者进行区别分类,分别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并且以此为何核心深入调整工作。而行为金融是通过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对于投资进行整体收益整体评估为核心的运行模式。一般氛围收益的平均回归以及收益的连续变化,只有将两者有效相结合,深入应用,才能使行为金融的作用最大化。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决策偏差

  由于行为金融假设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因此人所做出的投资行为也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价格分离的状况。同时,在非理性因素的印象下,人们实际的投资行为也会同理性预期行为发生巨大的偏差。通过学者们的长期研究,发现人在心理的影响下,投资行为会出现如下的几种偏差行为。

  (一)过度自信

  从科学研究的结论来看,人们在对遇到极度困难的问题做出决策时,人们的决策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人们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的决策的正确性,对自我的预期值往往会高于自己实际完成某项事情的能力。而当事情的结果不如人们的预期时,人们却不会把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果。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出现的对自我认知的这种偏差导致人们在做出证券投资决策时,过度依靠自己的直觉,从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这在无形之中导致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增加。

  (二)羊群效应

  研究发现,在社会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符合主流认知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每个个体因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后天行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证券交易市场上,人们的从众心理也有着明显的表现。投资者在未知的情况下,会根据大众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发现只有你一个人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决策,即使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你的内心也会感到不安。相反的,如果你做的决策与其他人一样,即使大众的决策未必是正确的,你也会感觉放心,因为一旦发生损失,并不是你单独发生损失,而是大众的集体损失,这也是心理补偿的一种体现。

  (三)过度反应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中的股票价格是买卖双方供求力量的博弈,因此,投资者的行为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当人们对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存在过度反应行为时,就会使得证券的实际价值与价格发生偏离。比如,如果人们集体对于证券市场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很有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价格要高于实际的价值。而如果人们集体对证券市场都呈现出消极悲观的看法,那就很有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价格要低于证券市场的真实价值。正因如此,人们对证券市场错误的心理判断,也使得证券市场的价格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和波动。

  (四)动量效应

  动量效应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一般认为该股票在未来也将获得高于其他股票的收益。也就是说,在较短时间内价格上涨的股票可能会持续其价格上涨的趋势,而价格下跌的股票在短时间内也将会持续其价格下跌的趋势。这就反映出,在动量效应的作用下,证券市场上价格就拥有如同物理学中物体所具有的惯性,一旦某只股票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信号,那么这只股票就很有可能继续其上升或者下降的势头,使得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产生错觉。举例来说,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之后,股票的价格上升,即使股票的价格达到了投资者预期的收益率水平,即使股票的价格已经偏离了股票的真实价值,但是动量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很有可能认为该股票仍然会继续上涨,因为任何投资者都不会拒绝其期望以上的额外收益,这就导致投资者会继续持有该股票。而继续持有该股票的后果,最后卖出该股票的收益率很可能达不到之前心里的预期收益率。

  (五)处置效应

  投资者对于自身的投资决策有信心,甚至过度自信,在处置效应理论中,一旦出现损失,投资者往往会产生过分厌恶的情绪,在态度上有极大的转变,那么这一种心理是在投资者当中经常能预见的一种心理,但是这样也会造成投资认知中的偏差,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分析

  (一)反向投资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较为成熟的投资策略,也是投资人实行的战略之一。这主要源于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基于投资者心理的锚定效应和过度自信特征。探究反向投资策略的内涵,反向投资策略的核心就是"反其道为之",即利用公民对股票信息的敏感程度,依据股票投资者的锚定效应和过度自信心态,对大众不看好的股票进行反向投资,实际上本质上是对自我认知偏差的修正,人们通过修正行为最终实现获利。

  然而,反向投资战略的实施是有条件基础的,即该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投资行为基础上。投资者在实际进行投资决策时,决策的依据往往更依据股票近期的价格变化,而对近期价格做出过度的反应,而忽略掉股票长期的变化趋势。

  (二)分散时间投资策略

  分散时间投资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不同年龄段投资的深度的是不同的,例如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增加自己的风险性投资,而在年老的时候减少自己的风险性投资,这是因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承担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年轻的时候,由于有更多的时间,劳动力正处于充沛时期,自我价值创造的机会更大,因此更愿意接受那些高风险与高收益的产品。但随着人步入晚年,劳动力下降,疾病缠身,自我价值的经济实现减弱,就越不能接受本金的损失,因此会更倾向于那些风险低的投资产品。因此,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中,依据年龄划分投资群体的背后反映的是时间因素在投资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即时间的分散化对证券投资的选择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设立止损点

  设立止损点是证券交易中非常重要的避免损失的一种操作方法。即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超过了投资者设置的下降幅度的底线,那么投资者应该立即将该股票出售出去,以防止价格继续下降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设立止损点,投资者可以把自己的损失控制在一定限度上,同时也能避免损失的继续扩大。避免由于投资者的行为的不作为而使得投资者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投资者建立止损点,可以帮助其避免损失扩大化,避免因自己的行为认知偏差而发生更大的损失,同时,及时止损的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也能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获利。

  四、证券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灵活机动的执行投资策略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是非常复杂,人人参与其中,人人都掌握着证券市场中的某一部分消息,但是没有人能做到纵览全局,但是即使现实如此,由于人类具有的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们会过度依赖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并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是独一无二的,并据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由于人心态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异质性,导致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化万千。因此,作为投资者,我们更应该灵活机动地实行我们的投资决策,在市场的变化与我们的预期不同时,我们应该及时止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二)投资策略多元化与差异化

  投资组合理论告诉我们,投资组合应该尽可能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这样才能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即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由于人与人心理认知与心理偏差的不同,我们所形成的心理预期也不同,因此选择股票时,我们要克服心理偏颇所带给我们的投资假象,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要更加理性,不能做孤注一掷的幻想者,而是要跳脱出固有的思维,合理搭配自己的投资组合。合理规划,克服人性的贪念与欲望,在自我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获得投资的收益。而将投资组合尽可能地差异化和多元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夏中泽。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 .中国商论,2020(18):64-65.

  [2]王硕一。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 .中国商论, 2019(08):47-48.

  [3]郑中华。股票型基金的主动性投资风格、行为选择与市场波动[D]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4]王少斌。基于高频数据的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那涵坤。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8):8-9.

  [6]荧。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中国基金市场羊群效应研究[J] .现代商业, 2013(15):32-33.

  文献来源:马澜芯。行为金融与证券投资决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04):192-193.

行为金融学论文范文第二篇:新金融科技背景下行为金融的应用前景与建议

  作者:董昊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金融科技现在是极其热门的投资风口与讨论话题,与传统的旧金融科技相对比而言,我们把基于行为金融学原理开发的金融科技称为"新金融科技".站在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立足于当今时代新金融科技发展的现实情况,积极探索行为金融在具体的新金融科技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并以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先进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媒介,将行为金融逐步地渗透在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的金融机构以及风控、投资、销售等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帮助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以及市场相关部门更好地融合科技手段与行为金融理论,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行为金融;新金融科技;投资交易;财政保险;

  作者简介:董昊,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ld financial technology, we call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based on behavioral finance as "new financial techn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fina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inancial technology, we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behavioral finance in specific new financial technology.With advanced computer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the main media, behavioral finance is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differ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banks, insurance, securities, as well as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risk control, investment, sales and other fields, help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pidual investors and market related departments to better integr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and proposing give corresponding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Keyword:behavioral finance; new financial technology; investment transaction; financial insurance;

金融

  一、 引言

  金融科技被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定义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可以导致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或产品,并对金融市场机构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技术驱动、对传统金融的实质影响、新金融服务是其核心内容。伴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不断应用,金融科技在全球不断深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一直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该假设认为市场中的人所做的决策都是基于理性分析之后的。金融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分别是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实际我们都知道,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基金经理与金融分析师们基于"经济人假设"所得出的各类结论正确与否也值得商榷,依照此假设所研发的金融科技衍生产品也极有可能存在着同样的缺陷。这一现实情况就真实地映射了行为金融学对于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把之前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决策模式不灵活、如程序般的金融科技暂且称为旧金融科技或"机器金融科技",而将行为金融学融入其中的金融科技称为新金融科技。

  近年来,知名经济学者在行为金融分支领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外也正在积极地构建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金融科技的架构,开始着重思考与补充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市场有效理论,并逐步将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内容渗透于风控、投资等领域。抓住新旧金融科技的转折契机是深化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点。相比于旧金融科技,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更考虑行为数据、情绪的新金融科技能够在领域内更好地实现金融作用,促进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深层发展。

  二、 行为金融在新金融科技实际中的应用

  (一)行为金融下的量化交易

  金融投资一直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以量化交易为代表的金融投资活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愈加成熟。当前的量化投资模型主要是建立相对准确的模型,借助代码从诸多数据中选择有较高收益率的目标股票,代替了以往分析师的主观判断分析,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规范的程序设计规避了一定的因情绪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再者,量化投资的背后主体虽然是人,但基于自身交易特性,量化交易可以轻松地突破时空甚至生理限制,在全球不同市场之间不间断地运行,以高频的交易密度来及时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对比之下,传统投资活动需要获取数据、分析信息、手工操作等一系列程序,效率低,不能很好地适应股票市场快速变化的实际情况,从而极易使投资者不能在恰当时间点采取合适的投资决策,错过交易时机致使收益受损,而根据系统指示的电子自动交易,有着精准快速、高频的特征,符合市场交易需求。

  关于市场是否应该有效,学术界现在普遍认可的有两个立场:一是市场有效假说,二是基于行为金融学派的反方观点。目前较为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如三因子模型、被动型投资、羊群效应等投资策略都是基于这两个理论立场衍生出来的。从收益结果看,不同立场下所运用的投资策略都能依照自身观点的特性而产生相应收益。作为量化投资的重要手段,多因子模型的运用使得广大投资者获得可观的收益,而基于行为金融学派所产生的反转效应、动量效应等也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证与使用,也使得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量化投资成为较为普遍的投资策略,专注于行为金融研究的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也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从前景趋势看,外部科技手段可以使投资策略更加精准,智能化个人理财、便捷的投资及在线贸易、数字化保险业务都是新金融科技与行为金融发展的机遇。量化投资活动中的科技含量占比会只增不减,有关投资者的行为数据也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量化交易中。

  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金融公司能够更好地通过情感分析和新闻分析,处理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数据,对投资者情绪与市场行情给出判断预测。另一方面,新的数据类型将会通过借助科技得以产生,从而达到更加多元新式的维度,以往难以分析、无法分析或者分析成本巨大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找到突破口得以验证,行为数据的填充将使行为金融学也能获得新一轮的发展,而新理论又将进一步指导实践,使金融投资更加适应市场发展。

  (二)行为金融下的保险技术

  金融经济学与人类认知交叉学科的成果表明,一项金融决策的制定与主体间的内在情绪变化有着重要关联。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的思维系统包括直觉与逻辑,但在这两套系统当中,由于逻辑的理性思维需要消耗人体大脑更多的能量,所以人类在执行决策时更倾向于使用直觉系统进行决策与判断。基于此可以解释以往的保险选择往往是主体根据风险概率的主观概念做出决定,并非根据客观风险概率。过度自信往往导致人们无形中违背新古典经济学中"全局最优选择"策略,这便是投保人的非理性行为。现如今,保险产品销售、出险理赔等环节渗透了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实现新旧保险业的转变。CB Insights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8年全球保险科技的融资金额和次数的增长速度高达年均182.76%和76.45%(图1)。无论是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等,受益者都是投保人,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始终贯穿于保险过程,将行为金融理论更好的结合保险行业,会显著提升保险服务质量。

  图1 2012~2018年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金额与次数

  长期而言,保险行业必将朝着复杂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个性定制化的产品,通过大数据等可实现复杂保险产品定价、赔付等要素的个性化和透明化。客户可基于自身实际,结合人工智能客服系统的精确反馈,按需定制。短期而言,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有一批保险产品以创新场景定制化作为行业增量而被大量设计并面向市场。销售层面而言,中介平台的壮大与保险营销员的重定位将成为未来两大行业走向。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愈加成熟以及相关智能硬件的普及,具备或接近具备自由对话与互动能力的客服营销系统将专业、高效地部分替代保险营销员的销售服务工作。从运营上看,基于保险公司的数字化智能转型,查勘、理赔等环节更加高效,使得运营模式主要体现为"轻前端+大后台"、中心统筹边缘响应等。

  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对于保险业存在规避态度,不能理性对待保险产品,行为金融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让客户从心理上接受保险。应该以解放投保人思想负担为主要目标改进保险技术,从而达到协助投保人做出正确的投保选择,使投保行为更符合投保人实际情况。加快保险产品的创新,针对行为金融大数据开发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来满足不同投保人和不同风险的需求。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发挥行为金融在保险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抵制部分行为金融效应在保险业的消极作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的羊群效应,在保险市场上很大程度影响了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在羊群效应下,投保人往往不考虑个人风险差异,盲目投资购买保险产品,有时也有简单拒绝保险产品的现象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险市场上需求不足。在保险科技层面上,可以考虑创建能识别各种投保认知差异的大数据信息筛选体系,保险科技公司可积极开展研究认知特征与金融行为之间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三)行为金融下的风险防控

  新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数字金融、传统借贷等服务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新金融科技被广泛运用,各种新型潜在风险相继衍生,而公司原有的风险复杂性、风险传递程度都将更加强化以及更加难以察觉。基于此,金融机构为更好地化解风险,需要适时改革已有的风险监管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突破传统管理模式。

  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度量上起到了指导作用,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是一定的,将每个资产组合视作一个单位,并只考虑组合内部各个证券之间的协方差。但并没有将主体的情绪、偏好等要素融入架构中,而行为金融理论恰好能作出补充,创新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和Statman认为行为金融理论是BAPM的内核,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是模型中的两大交易对象。因为噪声交易者并没有严格的均值方差偏好,在市场中就会犯认识性错误,使得噪声交易风险会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大。BAPM模型中交易者的行为活动与决定证券预期回报的β产生关联,从几何上看,行为要素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密切相关。BAPM模型既结合了市场有效性原理,也秉承了行为金融学所坚持的交易者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从现实金融活动来看,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资产管理组合呈现金字塔式,不同层对应着不同目的和风险。因此,通过相关行为金融学理论,结合金融科技改进风险度量模型将更有利于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三、 结论与建议

  部分金融实证主义者将行为金融学视为纯粹的软科学,并没有将投资者以及机构心理很好地融入金融科技中,导致了金融科技产品以及相关决策方式僵化,并不能充分人性化的实现金融目标。论文以行为金融学为出发点,探究将认知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更好地渗透到原有的金融科技中来,把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新金融科技更好地运用于市场之中。

  (一)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协同发展

  现代金融的创新改革离不开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一方面,要在现有阶段继续加强金融领域与新技术的融合,推动已有金融科技场景的进步发展,加强平台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从平台搭建、资金利用、数据分析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系统推进其精细化和网络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求索未来可以适用的新领域新场景,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刺激更多金融领域的创新变革。

  (二)创新行为金融理论研究

  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模式以及金融理论,极大地刺激了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使得金融研究在挑战中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广泛运用,大量行为数据由此产生,改善了以往无法获得数据的局面,通过建立模型等方式让以往难以预测的金融现象变得可以检测。相比于传统金融而言,行为金融科学性更强,其科学性在于意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是极易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实际人,人的各项金融活动始终影响着市场。在新金融科技的风口下,行为金融学也应不断创新以此适应金融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魏谙书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及相关建议[J]管理现代化, 2019,39(5):1-3.

  [2]王靖一, 黄益平。金融科技媒体情绪的刻画与对网贷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8,17(4):1623- 1650.

  [3]PETERS E,SLOVIC P.The springs of action:affective and analy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hoice[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1465-1475.

  [4]林树,俞乔有限理性、动物精神及市场崩溃:对情绪波动与交易行为的实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10,45(8)-115-127.

  [5]张文勇。行为金融学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应用前景([J].焦作大学学报, 2015,29(2):97-100 .

  [6]王媛媛。保险科技如何重塑保险业发展[J/OL].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9(6):29-41[2020-02-291.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44.1696.f.20200110.1107 006.html.

  [7]徐渊。金融科技重塑下的保险业与运营商的机遇[J]中国电信业, 2018(12)。78-80.

  [8]冯瑞琳。大数据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30):120-121.

  [9]周治富。互联网金融的内生成长、基本模式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7(6)-:17-26.

  文献来源:董昊。新金融科技背景下行为金融的应用前景与建议[J].市场周刊,2021,34(04):149-150+15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