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14 共3062字
论文摘要

  0、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的经济社会政策决定的。农民工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尤其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已经为数一半,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和平等,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和理解,找不到归属感,长期以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如果不引起关注,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1、 研究理论和方法

  本文对于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量,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农民工创造GDP的直接测量方法,依据的是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另一种是采用对经济增长源泉的间接测算方法,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并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构造了一种新的增长模型。

  1.1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直接测算法

  假如每个劳动力(在这里等同于就业人员)创造的GDP是相等的,通过以下公式可以推算出农村常住户中的农民工数量所创造的GDP份额为:

 论文摘要

  用这种计算方法来估算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由于没有细分行业,运用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来推算是不合适的,因为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制造业、建筑业和部分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农业劳动生产率要高,所有会低估农民工对GDP的贡献份额。

  基于以上原因,可以考虑对农民工所从事的主要行业进行尽可能地细分,先计算出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然后再乘以该行业的农民工数量,然后进行加总得出各行业的农民工对GDP的贡献份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论文摘要

  全部就业人员由于2002年新的行业分类标准的出现,前后的行业分类存在差异,所以利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2002年以前和2002年以后的数据之间会有很大差异。

  1.2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间接测算法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仔细研究哈罗得经济增长理论之后,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之后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新古典增长模型用总生产函数公式来表示就是:

  Y=A×F(K,L) (3)式(3)中,Y 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 表示劳动,A 表示技术。由上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2、 测算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考虑到本选题原始统计数据的不可易得性,本文对农民工对经济贡献分析较多的采用了间接推算的办法。

  2.1 样本及指标说明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5~2011年,选取的指标有GDP(Y)、资产投资总额(K)、从业人员总数(L)、农民工数量(L1)。GDP(Y)采取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数据,即可比价GDP,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生成。资产投资总额采用流量而非存量的数据,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GDP缩减指数调整为可比价的资产投资总额。

  对于本文中农民工和非农民工数量的测算,主要利用了下面的计算公式:农民工数量大部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数据,近几年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得到。非农民工数量既是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减去农民工数量,从业人员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上指标的数据见表1)。

  论文摘要

  2.2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统计测算

  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的方法比较直接,即采用对数形式的柯布- 道格拉斯(C - D) 生产函数ln Y = ln A + a × ln L + b × ln K + ε (4)其中Y为可比价国内生产总值GDP, A为常数项, L 为全国就业人数的数量总额, K 为全国可比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a和b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

  研究的年限受数据的限制只采用1995~2011 年。上述L 包括农民工的数值。本来估计农民工贡献的简便而理想的方法是将上式总劳动力L再分解为农民工L1和扣除了农民工之后的其他就业人员L2。采用这种方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的结果如下(采用Eviews6 软件进行估计)ln Y = -2.08 + 0.48 × ln K + 0.40 × ln L1 + 0.46 × ln L2 (5)t= (-0.7028) (8.43184) (4.039643) (1.863961)F=1397.212 D-W=2.119085式(5)可以看出模型基本显著,但是变量lnL2(扣除农民工数量的其他从业人员人数)的t值偏低,表明变量系数不显著,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的统计和计量性质不好,因此本文不采用模型(5)进行测算。

  为避免劳动力和固定资本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同时也减少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影响,本文假设存在规模报酬不变,即a+ b= 1 。经过简单变形,估计的随机方程变为:ln(Y/L) = ln A + b × ln(K/L) + ε(1) (6)采用计量方法估计出b 后,就可以利用a = 1 - b 求出a。然后利用农民工的数量( L1)测算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假设农民工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一样,利用公式:L1/L × a × ln L/ ln Y × 100% (7)就可以测算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农民工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乘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EVIEWS6对公式(6)进行估计,结果如下ln(Y/L) = 0.73 + 0.68 × ln(K/L) (8)t= (58.96895) ( 45.10452)F=2034.417 D-W=1.927892从估计结果看,模型(8)的t 值和F 值均显著,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为0.99313,模型的拟合效果也很好,模型的统计和经济意义较合理,因此本文采用此估计结果。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 a=1-b=1-0.68=0.32 ,由此可测算出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公式为L1/L × a × ln L/ ln Y × 100% ,测算结果见表2。

论文摘要

  表2中的测算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1年已经接近10%,这个测算结果跟以往学者的测算结果相比数值适中,说明该测算方法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倾入了很多心血,尤其是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仅2049元,虽然比上年有所提高,但还是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月均收入;并且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雇主提供职工宿舍,仍有10%以上的农民工在工地或工棚居住,这对于农民工的安全有效生产百害而无一利,势必影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 结语

  随着农民工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 1995 年的2.32%上升到2011年的9.51%,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这一最需要得到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也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保障好农民工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是政府和社会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 .中国农村观察,2001,(2).
  [2]沈汉溪,林坚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测算[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3]杨锦秀,赵小鸽.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4]吴九占,孟凤英.提高农民工科学素质的对策研究——基于拓展农民工就业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12).
  [5] 谢韶光.农民工流动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J].学术交流,2011,(1).
  [6] 刘博雅.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中国农民工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民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