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促进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第一章】淮海城市群研究背景分析与方法
【第二章】淮海城市群现状和制约因素
【第三章】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思路及布局
【第四章】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
【第五章】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第 2 章 淮海城市群条件和现状
2.1 淮海城市群现状和条件
2.1.1 区位条件
淮海城市群地处我国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中原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沟通南北,陇海-兰新铁路连接东西,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纽带和桥梁、又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重要发展区域。该区涵盖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淮海城市群成为我国中西部内陆各省区实行双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通道。在我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淮海城市群起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特殊作用。淮海城市群可将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经济圈的城市连为一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加快淮海城市群建设,对于促进全国统筹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发展基础
淮海城市群拥有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是华东地区较大的煤电能源、建材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煤、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区域含煤面积达 1.2 万平方公里,探明储量 991 亿吨,年开采量达 9000 万吨,占全国的 10%.除煤炭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钠岩盐、磷矿、大理石矿等自然资源。通过区域联合的力量,有助于在城市群内部产煤区兴建大型转运枢纽、火电机组和大型造气厂等,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煤-气-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引导以能源为先导的重化工基地尽快形成,实现区际专业化生产。
淮海城市群自然条件优越,兼有南北气候之利,年降雨量适中,光照适宜,是我国崛起的农副产品基地。淮海城市群所在的淮海经济区拥有耕地 882.7 万公顷,海岸线 837 公里,内陆水域面积 215 万公顷,滩涂区 53.4 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城市群提供了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如济宁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宿迁和商丘分别是楚文化和汉梁文化重镇。
淮海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在内的综合交通网络比较完备。京沪、陇海两大干线铁路在徐州交汇。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密度居于全国前列。淮河以及主要支流大部分河段都具有通航能力,南水北调、淮水北调等调蓄水工程正在实施。徐州观音机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和淮海城市群唯一的大型干线机场,开通 20 多条内地航线和香港、台湾、泰国航线。随着淮海城市群交通优势的凸显和放大,汇集要素发展、推进跨越发展的能力将随之而不断提升。
2.1.3 国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
从人口规模看,淮海城市群总人口为 5072 万,占全国的 3.6%,人口密度为719 人/平方公里。其中徐州占淮海城市群总人口的 20%.区域内常住人口为 4528万,与韩国总人口相当,市场潜力巨大。但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少 530 万人,说明淮海城市群目前总体上为人口净流出区,有大量人口在区域外工作。
从地域面积看,淮海城市群总面积约 6.6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7%,占淮海经济区面积的 37.3%.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 1000 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60 万亩,平原面积广大使本区的耕地资源也较为丰富。
从城市规模来看,各市城区规模整体偏小,城市人口集中度较低,徐州作为该区唯一一个市区人口超过 300 万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发展起到了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从经济总量看,淮海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为 16516 亿元,占全国的 2.28%,2013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36501 元,虽然比全国水平低 4130 元,但近年来经济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2013 年高 1.43 个百分点。在淮海城市群八市中,各城市之间的经济总量还存在较大差异。核心城市徐州 2013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435.82 亿元,总量在该区位居第一位,占全区 27%,高于第二位济宁市 934.28 亿元,是总量最少的淮北市的 6.3 倍。从人均生产总值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层次,枣庄、徐州、济宁在 45000 元左右,连云港、淮北、宿迁35000 元左右,商丘和宿州仅 15000 元左右。而徐州与周边省会城市(郑州、济南、合肥、南京)对比经济总量,仍有较大差距,但增幅均高于其他 4 个省会城市。淮海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具体如图 1-3 所示。
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淮海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为 14.4 : 50.8 : 34.6,比重呈二、三、一格局分布。2013 年,淮海城市群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260 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8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62亿元。从与全国水平比较看,淮海城市群一产和二产比重高于全国,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处在工业化高峰阶段,产业升级阶段略为滞后于全国水平。具体如图 1-4 所示。
2.2 制约因素
淮海城市群近年来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社会事业合作,有很多优势和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2.2.1 城市群总体实力有限,中心城市带动力有待提升
淮海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相比,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一体化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徐州作为城市群核心城市,与群内兄弟市相比,徐州经济优势突出,但与周边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和京、沪等城市相比,徐州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明显薄弱。另一方面,因距离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也很难接受到这些经济中心的辐射。城市群发展水平不高,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情况来看,除了徐州、济宁、枣庄三市,其他几个城市经济仍欠发达,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市场活力不够。近年来,各市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但也应清醒的看到,与发达区域经济体相比,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仍存在基础薄弱、互动不强、影响力较弱的问题,徐州尚不能对淮海城市群形成强力辐射和带动作用。淮海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比其他沿海区域经济落后,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
2.2.2 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趋于雷同且层次比较低
淮海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相近,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未解决,相邻城市间各领域同质化竞争现象制约了城市群更好地共同发展。淮海城市群各城市主导产业不突出,整体看层次比较低,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差,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难度大,未来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城市群内八个地级市,主要行业均以煤炭、机械、纺织、化学、食品等为主,并都把商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雷同不仅限制和排除了正常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并且造成资源低效配置和重复建设、相似性强而互补性差,由此导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在原料、市场、人才、投资、出口等方面的诸多不规范竞争。另外,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子还不快,产业的传统性过强,多数行业存在大量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工业经济整体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多数城市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职工就业压力较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不大,大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服务业占比不高。旅游资源丰富,但八市地缘相近、资源同类,发展不平衡,旅游品牌在全国尚未形成具有震撼力、带动性的“龙头”产品,国内知名度不高。
2.2.3 行政壁垒制约城市群发展,尚未有效形成发展合力
淮海城市群行政区划分属四个省,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合作型城市群,各城市由于行政归属不同,发展仍主要围绕本省发展规划、侧重和步骤,缺乏深度、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制约了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多年来,淮海城市群各成员市不断加大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深化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经贸交流。但由于受行政、利益、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要素在淮海城市群中配置优化程度不高、效率不足,成本偏高,合作仍较松散,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协作不够,产业发展链条联系不够紧密,产业一体化发展缺乏统一协调。区域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亟需打破。在相关各省的区域发展政策中,这一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也处在边缘化状态,在各自省内得到的重视普遍不够,投入也偏少。
2.2.4 交通基础设施畅达性不够,综合交通体系待完善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区域发展有支撑和引导作用。目前,徐州及区内其他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虽具有较好基础,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核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薄弱,存在跨地域“断头路”,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徐州市联系淮海城市群兄弟城市的城际运输体系还不够发达,亟需进一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输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内同城化发展。
2.2.5 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有待构建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统筹协调比较困难。人多地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快,对空间需求较大,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土地开发强度较高,部分区域采煤塌陷造成耕地减少。淮海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对滞后,排污总量较大,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区域性灰霾污染呈加重趋势,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第4章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研究4.1产业发展基础与制约因素4.1.1发展基础4.1.1.1工业发展态势良好淮海城市群是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特别是重化工业产业基础雄厚,近些年来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表4-1)。截止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在诸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加上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同步升级,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也逐渐开发出来, 车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智能交通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河北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省的工业化刚刚起步,钢铁产品明显短缺,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壮大,对钢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满足其需求,政府不断加大钢铁行业的投资...
第3章我国财政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3.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3.1.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及发展1988年7月,国家科委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要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关于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
松香产业主要的原料是松脂,从松树采割获取(类似于天然橡胶的采胶工艺),经蒸馏等复杂的工序加工成松香与松节油,然后分别对松香与松节油精加工变成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3.广东省制造业的现状以及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3.1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3.1.1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为了对制造业近些年的发展有个清晰地了解,本文首先根据历年的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2005年到2013年广东省制造业年产值也即工业增加值在当年的地...
信息产业和健康产业是联合国工业规划署确定的21世纪代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两大朝阳产业,作为健康产业重要主体的保健食品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11862个,其中国产11197个,进口665个。我国已成为...
第3章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国际比较3.1新能源概念的界定。新能源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传统能源开发时间早、技术成熟、已经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能源。例如煤炭、石油。2009年,国家能源局对新能源的进行了界定新能源是指利用新技术为基...
能源是是工业的血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可以说,谁拥有了能源,谁就拥有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8%以上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面对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中国的油气供应却呈现明显的后劲不足,照目前的...
山西省煤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煤炭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多维度创新发展。争取发展形成以煤为主,多元化清洁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将山西省的煤电产业由单一向多维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