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思路及布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8 共29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促进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第一章】淮海城市群研究背景分析与方法 
【第二章】淮海城市群现状和制约因素 
【第三章】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思路及布局 
【第四章】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   
【第五章】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第 3 章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意义和思路、原则及布局

  3.1 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淮海城市群内部八个城市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历史基础和发展阶段等多方面高度相似,有良好的产业协同化发展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省际边缘化、重复建设、行政壁垒坚固、基础设施薄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该地区由区位和资源的“高地”塌陷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谷”,未能实现快速崛起。基于当前发展形势,打破该地区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有助于优化产业布局,降低交通和市场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淮海地区“经济低谷”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可以寻求差异化动力。在行政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倾向于以“一亩三分地”的固化思维制定产业规划,产业同构化及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部分城市过分追求产业布局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普遍包含煤炭、机械、纺织等,又竞相发展商贸、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个别具备特色产业的城市之间未能建立合作及互补关系,如徐州、济宁的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齐头并进,枣庄、济宁、淮北的煤化工产业三足鼎立。只有通过通盘产业规划与省际合作,才能改善重复建设与分散经营的局面,着力发展各城市特色、重点产业,避免不良竞争,提升城市群内部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效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对城市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否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城市跨区域协调机制,深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不仅事关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全面现代化的整体布局。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战略构想。在我国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中,内陆开放、向西开放仍然是薄弱环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利于弥补中西部发展落差。淮海地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东端,依托陇海兰新铁路,承担了我国西部沿线地区乃至中亚国家的大量货运任务。在下一阶段,要想使该地区面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就应当充分推进淮海城市群产业的发展,使淮海城市群成为淮海地区积极参与并有效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具体抓手。

  3.2 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的思路、原则及布局

  3.2.1 思路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发挥淮海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以高端制造业和商贸旅游、现代物流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与淮海城市群功能相适应的现代产业格局。以加快城市群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多元化、高科技化,不断提高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产业经济的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

  3.2.2 原则

  3.2.2.1 转型化发展

  由于淮海经济区资源丰富,在产业形成过程中,高消耗、高污染的煤炭、化工、能源等资源型产业占据了很大比重。对于城市群内此类产业,要进行改造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2.2.2 一体化发展

  顺应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协调,按照产业集群的理念,注重产业的地域分工与合作,实现错位发展。统一整合城市群内的资源和市场,推动产业链的互补发展,实现产业的共兴共荣。

  3.2.2.3 市场化发展

  淮海城市群由分属四省的八地市构成,隶属不同省份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各城市间的自由流动,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要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为推进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积累经验。

  3.2.2.4 协同化发展

  着力加快推进核心区八地市的产业对接协作,理顺各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

  3.2.2.5 服务化发展

  城市群产业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用金融、物流、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的重化工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用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城市群工业化水平。

  3.2.3 布局

  依托淮海城市群沿线、沿河、沿海、环湖的“一核、两轴、三湖、多中心”的总体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3.2.3.1 一核

  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是要建设好核心城市徐州,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等“八大中心”.

  3.2.3.2 两轴

  京沪轴线: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机电仪一体化工业、煤炭及煤化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电子工业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产业和要素在沿线地区聚集,形成沿线产业密集带,进一步提升该轴在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陇海轴线:强化港口与城市群腹地的产业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提高商丘、淮北、徐州与连云港的产业关联度,以港口的外向型优势带动相关城市重化工业、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连云港桥头堡的作用,将东陇海产业带建设为淮海城市群的重要发展轴。

  3.2.3.3 三湖

  以徐州、枣庄及济宁三地环微山湖区域构建生态城镇及经济发展区,以环骆马湖区域构建宿迁生态城镇及经济发展区,以宿迁和淮安环洪泽湖地区构建生态城镇及经济发展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湖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拓宽城市群发展的生态战略空间。

  3.2.3.4 多中心

  连云港、宿迁、淮北、枣庄、济宁、宿州、商丘等七地市依托原有产业基础,汇聚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淮海城市群产业集聚中心,其中:连云港作为城市群出海通道和“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连云港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积极壮大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

  宿迁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业、酿酒业、建材业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城市工业。同时,要利用和保持生态条件较好优势,在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第二产业的同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淮北围绕食品和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水平。

  枣庄在巩固煤化工、煤电能源、机械机床等支柱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型建材、橡胶塑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

  宿州在保持轻纺食品、煤电能源、现代通信及应用等三大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木材加工、化工建材、机械电子、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济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在保持煤化工产业、工程机械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信息产业、光电等产业。

  商丘做强做大食品精深加工业、冷藏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冶金建材业、新材料工业、纺织服装业等支柱产业。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