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赏石文化之变迁
石何以吸引人? 《云林石谱》言: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正所谓“人乃天地之灵,石为天地之本,灵本与固,则通神,其乐无穷”,赏石玩石自然亦是怡情享乐的最佳途径,赏石风气的兴起势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故赏石的风气从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行开来,到了宋代,尤其得到社会精英乃至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广,更是一时风靡。以石养心,以石修身,以石悟道,让集天地自然灵气于一体的奇石多了一层通灵与韵致。
北宋文人的诗词作品中不乏对奇石的描写,如北宋诗人苏轼的《雪浪石》中“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尽显雪浪石之磅礴气势。欧阳修除纵情于山水之间,家中也收藏了许多珍贵罕见的石砚、石屏等古玩珍物,其在《中秋不见月问客》中写道: “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字里行间都是赏石之无穷乐趣。米芾的《研山铭》书道: “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石之气势、变化、色彩淋漓尽显。
北宋统治者的重文轻武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文人们远离山水,奇石便成了他们沟通自然、探索神秘力量的通道,这一时期赏石风气的流行多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石养心,以石入道,以石感怀天地。北宋中后期统治集团奢靡腐朽,多沉迷于享乐,朝中文人士大夫效忠之路被阻,于是多转怀寄情于山水之间,赏石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著名赏石家丁文父先生在《中国古代赏石》一书中通过唐代诗人的作品总结出唐代诗人在石中寄托了深厚的山岳情结,“石对山的关系是如此之紧密,概括和象征是如此之强烈,以致异化随之发生: 石可以取代山,而真的高山大岳倒不必亲临游历了”.而到了宋代,在继承了唐代赏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经济繁荣和知识发达的背景下,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宋代艺术享受阶层日益追求艺术的精致和秀美”,象征意味更浓,艺术造诣更为高深。尤其是在战乱时期,石所被赋予的品格倒成了文人逃避世事、慰藉心灵的寄托。赏石文化在宋代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更加多元,更加细致,内涵也更为丰富,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赏石理论的产生更是让赏石文化独树一帜。苏轼的“石文而丑”,米芾总结并由后人完善的“瘦、皱、漏、透”的赏石四字要诀至今还对赏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赏石文化兴盛之因
任何文化艺术的兴盛都离不开它所生长的土壤。宋代赏石文化的异军突起离不开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首先,宋代赏石文化的繁荣与唐宋变革时期沿袭下来的小国寡民、偏安一隅的心态有关。五代十国时期,各种势力盘踞一方,各为其利,缺乏具有大一统目标和心理的时势英雄。小国寡民的统治形态造就了君主们普遍小富即安的独裁统治心理。“与汉唐时代的开疆拓土、雄魂大气相比,两宋偏安一隅的状态使士人眼中疆土世界变小,文化的眼界却有极大的转变,对儒、释、道及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研究更加精微细腻、纵深悠远”.在本质上,宋代后继统治者的心理与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隅的小富即安的君主心理有不少相似点。在腐败奢靡的政治统治下享乐主义盛行,而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主流精英的支持。宋代赏石文化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这与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人心理有很深的联系。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无疑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培植了丰厚的土壤。当时的文人政客在官场失意,便产生了逃避世俗的念头,既在官位,又欲归隐,而奇石便成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因此,大则建园,小则置案头,以奇石窥天地,以期实现餐云卧石、枕石漱流的人生乐趣。宋代赏石偏重于“文人石”,赏石名家梁志伟先生认为这种“文人石”亦可称为“观赏石”,即融入了观者观念、思想的观赏石。“开宋代赏石风气之先的是南唐的李煜后主,他即位时已是宋太祖称帝的第三年。宋朝是古代赏石的黄金时代,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士大夫们追求内省型的文化,与奇石孤寂对话,符合他们的心境。宋代的奇石更属于‘观念石’性质的奇石,士大夫们把政治抱负、人生情怀、仕途感慨都隐匿于赏石中”.因此,赏石文化兴盛于宋代既有先天的历史传统,亦有后天的社会需求,其兴也是必然。“两宋承袭了南唐文化,文房清玩成为文人珍藏必备之物,鉴赏之风臻于极盛,苏轼、米芾等文人均精于此道,发展成专门学问”.
再者,经济的发展和富民阶层的崛起。宋代赏石文化更加世俗化,赏石主体除了上层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不乏经济富余的富民阶层。富民阶层是在宋代经济政策宽松、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他们拥有财富,却无任何特权。因此,依靠自身力量兴起的富民阶层维持其家道不败的根基就在于财富和文化教育。因此,富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无疑是推动宋代赏石文化兴盛的原因之一。宋代赏石文化向世俗化、平民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富民社会造就的“地方精英”、“士绅社会”有很大关系。
三、拾古擢今
在宋代赏石文化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米芾、苏轼等人创造的鉴石法也让赏石文化独树一帜,蔚然成风。尤其是米芾的四字鉴石法一直流传千年,直到现在仍对奇石鉴赏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米芾的鉴赏方法只是针对宋代名石,如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等石种,当时亦有其他石种,因而评判标准不能以一概全。因此,古法赏石,可追溯,可借鉴,但不可作为恒定标准。古今要通变。
时至今日,大量新石种的发现和美学艺术的发展使当代石种需置于诸多不同的评判标准下来鉴赏。从“瘦、皱、漏、透”到“形、质、色、纹”的转变,表明鉴赏方法由内涵欣赏更多地转为外形评判,鉴赏范围也更加宽泛。然而,“当奇石变成艺术品,艺术品进入市场,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必然凸显”.“原来高雅的赏石文化已经被异化,被世俗化,被商业化。古今赏石文化之差异越来越大,古今赏石美学之冲撞越来越强烈”.赏石文化的精神内涵该如何保存成了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古人赏石,把石当友、当偶像、当自己,心中有所敬畏,自身的经历和心境便寄托在对奇石的观感中,因而,奇石欣赏也更加理想化、哲学化,使人回味无穷。这是今人所不及的赏石体验,也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追溯赏石文化之源,探究其黄金时代盛况,解构“石”之意象,能让人理解赏石的文化精髓。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透映出东方赏石文化特有的奥妙、神秘。赏石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连在一起,赏石与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连在一起,赏石与仕途的体验、与抵御大自然风雨侵袭的心境连在一起”,体味宋代赏石文化独树一帜的魅力,重拾古人赏石之精髓,有利于当代奇石从市场经济背景下过度商品化、炒作化的浮躁环境中静心降尘,回归其本来趣味,以期达到古意出新章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杜绾,寇甲,孙林。 云林石谱[M]. 北京: 中华书局,2012.
[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词[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丁文父。 中国古代赏石[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梁志伟。 赏石密码[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文甡。 中国观赏石收藏鉴赏全集[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6]林文勋。 唐宋社会变革论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婚嫁传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段缩影, 黄金首饰则是其文化生活的一个载体。...
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名省,以其深厚广博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圣地。可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开始变得多元化,简单、枯...
一、彩陶概说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1].大多数彩陶表面使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研磨混合而成,放在窑中烧制后,颜料和陶胎经过化学变化融为...
辽西地区剪纸艺术主要分布在锦州北镇、朝阳建平以及阜新、葫芦岛等地区。其中以锦州北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和朝阳建平剪纸成就最为突出;阜新、葫芦岛、兴城的剪纸艺术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辽西地区的剪纸艺术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辽西地区剪纸艺术是我国传...
第3章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的转型探究文化,是隐性精神价值和显性物质价值的总和,包含宗教信仰、世俗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中出现的一切物质产品。将它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文化物件等梳理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纽带,就是品牌的雏形。品牌通过集合核心价值观、...
一、藁城宫灯概述宫灯是一种纯手工艺制作、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的工艺品,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形象符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目前规模最大的宫灯制作基地,要数石家庄地区的藁城屯头村。屯头村的宫灯历史悠久。据传,明代...
一、融文化内涵于形式中的特点亳州基于独特的地域性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亳州新剪纸艺术独特的图像形式。亳州地处我国南北文化交汇之地,是集南北思潮的集聚地,同时也是道家文化与亳文化的发源地。亳州新剪纸艺术注重作品的自然特性,以顺其自然为根本...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定时期内当地社会经济的反应。民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是百姓所推崇的风尚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延续、流传的根本原因。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民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
当前, 挖掘与整理地域性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探索其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是全球性的研究热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晋人的《古今注》中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这里的五明扇是一种仪仗扇,是用作仪卫队壮威严的工具。汉代盛行的绢宫扇(即团扇、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