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中除《陈涉世家》《伯夷列传》《儒林列传》《货殖列传》外的108篇传记在文章结尾均有以“太史公曰”为标志的论赞。这种把作者的评论与讲述人物事迹的客观叙述分开的文体形式是司马迁的创造。它不同于《左传》中的“君子曰”,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以及一些与传记有关问题的交代。这一文体是怎样创立的?“太史公”究竟是谁?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中有哪些隐含创作过程的痕迹? 弄清这些问题是我们读懂《史记》的前提。
一、司马迁称其父为“太史公”
要理清“太史公曰”这一论赞形式的创造过程,首先要清楚“太史公”的确切概念。
《史记》百三十篇,除《陈涉世家》《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外的篇章均有“太史公”或“太史公曰”出现,共计156次。这么多字面相同的“太史公”,其概念却不同。唐人司马贞的【索隐】说“迁所着书尊其父云‘公’也”[1]2485,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却说“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1]35.考证“太史公”的原本含义,辨清每一篇章中的“太史公”是司马迁对其父亲的称呼还是别人对司马迁的尊称,理清哪些“太史公”是《史记》之原文,哪些为别人所加,是我们读懂《史记》的重要问题。
要弄清“太史公”的确切含义,首先需认真读《太史公自序》。《自序》是司马谈与司马迁的合传,前一部分是司马谈传,司马迁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自称“迁”.在写父亲的传记时,司马迁不便以第一人称说“余”如何如何,而只是自称其名“迁”.到了为自己写传记时,司马迁才以“余”发言叙事。司马迁传中的“太史公”是别人加上去的,篇名中的“太史公”应该也是别人所加,《汉书》班固的自传就名为《叙传》。
《自序》自开篇到“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1]2490是司马谈传,后面才是司马迁传。
( 一)“太史公”是司马迁对其父谈的称呼
太史公之“公”字有九个义项,其“称谓”项之二是“父亲”.太史公之“公”是对父亲的称呼。《战国策·魏策一》之《张仪欲穷陈珍》篇载:
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悟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郑强出秦曰,应为知。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2]250
此处6个“公”都是父亲的称谓。“陈应止其公”是说陈应制止他父亲到魏国,下面的5个“公”字,都是陈应在为其父陈珍划策时当面称其为“公”.汉王刘邦称其父为太公,《项羽本纪》载: 项羽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1]232“公”也是父称。
“太史公”是司马迁对其父亲司马谈的称呼,此前没有此称呼,没有“太史公”一词。在《太史公自序》的司马谈传记部分,司马迁6次称其父为太史公:“喜生谈,谈为太史公”[1]2484,“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1]2485,“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1]2485,“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1]2489,“而太史公滞留周南”,“太史公执迁手而泣”[1]2490.
司马谈父子在谈到他们的任职时称“太史”而不是“太史令”,更不是“太史公”.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1]2490
这证明“太史公”是“太史”加“公”所构成,是司马迁对其父亲的专称。唐人从《太史公自序》中看到了“太史公”是司马迁对其父亲的称呼。司马贞就说:“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着书尊其父云‘公’也。”[1]2485
( 二)“太史公”不是尊称
“公”虽有“对人的尊称”之义项,但“太史公”不是司马迁对其父的尊称,只是一般的称呼。
古人以谦为礼,《乐书》说:“君子以谦退为礼。”[1]1037所以尊称别人,卑称自己,不仅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就是称君父也是谦称。使者到他国总是称他国国君为“贵君”,称自己国君为“寡君”.所以司马迁不会在《史记》中尊称其父,“太史公”只是对父亲的一般称呼,是其职务加父亲。
( 三) 司马迁绝不可能“自谓”太史公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之评赞说:“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1]35唐人张守节的【正义】注曰:“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自序传》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云’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明太史公,司马迁自号也。”[1]35
张守节虽然以《太史公自序》为证解释“太史公”是司马迁“自谓”“自号”,但其所举只是司马迁传的部分。对司马谈传的“太史公”是绝对无法用“自谓”“自号”解释为司马迁的,他只是断章取义。从《太史公自序》全篇来看,司马迁是绝不会自称“太史公”的。
“太史公”,虽然在《太史公自序》的司马迁传中出现过8次,但有证据表明,这些称谓是后人加的,不是司马迁的原文。司马迁绝不可能自称“太史公”,理由有三: 太史公是司马迁对其父亲的称呼,“公”是父亲的称谓,他不可能既称自己的父亲为“太史公”,又称自己“太史公”,这是古今绝对没有的事。“太史公”之“公”可以是尊称,别人可以称司马谈为“太史公”,也可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但古人对自己只会谦称,绝不会自尊。司马迁自称其名“迁”,给任安写信称“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称“仆”,在《史记》中常称“吾”“余”亦称“臣迁”.没有证据证明司马迁自称“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