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太史公曰”论赞的形成与发展(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10245字
  太史公造书,书成示东方朔,朔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东方朔所加之也。[8]2
  
  桓谭字君山,《后汉书》有《桓谭传》。其父汉成帝时为大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才,遍习五经,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9]640(《后汉书·桓谭传》)。桓谭《新论》成书于西汉末年。桓谭比作《汉书》的班固还早五十年,是最接近东方朔和司马迁的学者。
  
  《桓谭新论》所述多汉代之事,不少是其亲见亲历之事,如有关王莽及更始帝的一些记述。桓谭作其《新论》时距东方朔和司马迁之逝仅百年,他又是在皇帝身边做官,信息广泛可靠。他把《新论》献给光武帝,书中所述之事应是确凿的。《新论》除了上面东方朔的记述,还有“东方朔短词薄语,以为信验,人皆为大智,后贤莫之及”[8]18的话( 见《徵篇》)。通观《桓谭新论》,其所记述是可信的。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 今山东惠民县)人。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6]2145他22岁时,应汉武帝之诏,到长安上书自荐,说自己“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武帝看后,“上伟之”[6]2145(《汉书·东方朔传》)。后待诏金马门,被任为郎,待在汉武帝身边,自以直言极谏为务,后为太中大夫。
  
  “太史公造书”,是说司马迁写《史记》。“书成示东方朔”,“书成”不是指《史记》全书完成,而是指每完成一篇,司马迁就把它交给东方朔,让东方朔平定。“平定”是什么意思呢?《后汉书·陈庞传》有“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9]1049的记载,是公正审定之意。桓谭说:“朔为平定”也是由东方朔审定《史记》书稿的意思。
  
  司马迁创作《史记》,不算他父亲司马谈写的部分,他自己大约自26岁开始写,到45岁时完成,前后约20年。东方朔比司马迁约大20岁,对司马迁来说应是长者。东方朔博学多才,在性格上与司马迁有许多相近之处,司马迁让东方朔“平定”《史记》是找对了人。东方朔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写作水平上都具有“平定”《史记》的能力。如果是司马迁在创作了相当一部分篇章后才交给东方朔,那么,东方朔为之“平定”《史记》也在10年以上,这时的东方朔已是五十几岁的人了。
  
  司马迁把自己费尽心血写出的稿件交给东方朔“平定”,是对他的高度信任。东方朔接受司马迁要求其“平定”《史记》的任务,他是有责任的。他不仅有对《史记》初稿文字中的错讹之处提出纠正的责任,而且对历史,对后世负有责任,对此东方朔应该是清楚的。因此,东方朔在看过《史记》的每一篇后,都不可能毫无意见,他必须把自己的意见让司马迁知道,以便于司马迁参考和修改。东方朔可能对《史记》初稿提出哪些意见呢? 一是文字错误。二是史料使用上的错误。三是史料补充,把自己知道,司马迁又没有写入《史记》的材料提供给司马迁。四是自己对传记中人物的评价。大概如此,才称得上对《史记》的“平定”.东方朔为司马迁创作《史记》提供了很多帮助,大概只有如此,司马迁才会“书成,示东方朔”.不少篇章的“太史公曰”就是在东方朔平定之后加上的,所以桓谭说:“太史公者,皆东方朔加之也。”
  
  东方朔为什么要在评赞前加上“太史公曰”呢? 读者在读纪传时是需要分清哪些是纪传本身,哪些是作者评赞的,对于论赞,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对那些司马迁以引用其父之语为开头的评赞,读者一看“太史公曰”这四个字就知道这是论赞,而那些没有“太史公曰”的论赞则需认真读过之后,才会知道这些话是作者的评论或说明。因此,“太史公曰”有标明是论赞的作用,而东方朔在没有“太史公曰”的评赞前加上了,东方朔加的“太史公”是指司马迁。
  
  我们认为“太史公曰”为东方朔所加的99篇评赞中,有些有比较明显的人称重复感觉。如《殷本纪》:
  
  太史公曰: 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诗》。[1]80
  
  如果“太史公”与“余”是两人,则“太史公曰”后无语。如果是一人,则人称重复。如果这是原文,司马迁不可能在“太史公曰”后写自己怎么说,“余”是《史记》中司马迁常用的自称。此类评赞人称重复,别人添加的痕迹明显,删去“太史公曰”不影响文意,所以我们认为“太史公曰”为东方朔所加。再如《齐太公世家》:
  
  太史公曰: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1]1267
  
  唐人司马贞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的【索隐】说:“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1]1688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符合实际的。这类文章计有21篇。其余19篇是:《项羽本纪》《孝武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卫康公世家》《赵世家》《魏世家》《管晏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孟尝君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蒙恬列传》《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韩长孺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剩余的78篇之“太史公曰”,鉴于总体情况,我们认为也是东方朔或杨恽所加。
  
  太史公是司马迁对父亲司马谈的称呼。在司马迁创造论赞这一形式时,引用了其父太史公的话,形成了“太史公曰”最早的论赞形式。东方朔在“平定”《史记》时,感觉“太史公曰”能醒目地表明是“论赞”,于是在没有“太史公曰”的论赞前署上了“太史公曰”.“太史公曰”这一论赞形式便于读者区分本传和司马迁的评论。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2][汉]刘向。战国策 [M].济南: 齐鲁书社,2005.
  [3][春秋]左丘明。左传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韩非。韩非子[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6][汉]班固。汉书 [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7]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8][汉]桓谭。新辑本桓谭新论[M].朱谦之,校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