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汉语词汇史中王梵志诗的意义探析(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12220字
  敦煌变文一般认为代表着晚唐五代时的语言。敦煌变文在动宾式、主谓式、附加式构词上的比例均大于《世说新语》,这个结论与王梵志诗完全一致。这说明,晋宋以降,受语用的影响,本来具备自由短语性质的动宾、主谓逐渐凝固为词,受词缀类推作用的影响,附加式在口语中运用更加广泛。不同的是,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相比,并列式合成词略有增加,偏正式合成词所占的比重略有下降。个中原因有待探讨。
  
  现代汉语复合词中,偏正式稳居第一位,占53%,其次是并列式,占28.7%,动宾式占10.6%,补充式占7.5%,主谓式占1%[17].除了补充式与主谓式的顺序不同外,现代汉语其他四种基本构词方式的比率顺序与王梵志诗新词的构成方式完全一致,这是汉语史研究的新发现。这一发现说明王梵志诗新词的发展变化更接近现代汉语,反映出唐代的语言性质与现代汉语的直接联系。不同的是,现代汉语偏正式、补充式的比率分别高出王梵志诗 9.82%、4.88%,这说明,唐代以降,偏正式、补充式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且偏正式构词能力最为强劲。当然,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还需要其他的文献资料来进一步佐证。
  
  四、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对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辞书编纂修订之补益
  
  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辞书是汉语史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然而古文献专书研究表明,现有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辞书还有很多未能反映汉语历史史实的地方,还需要补充修订完善。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可补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词典在收词、释义、例证晚出等方面的不足。
  
  (一)王梵志诗词汇研究可补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词典收词之缺
  
  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特点在其“大”,它应该较为全面地反映汉语词汇的历史面貌;断代词典“尽量收录那个时代的新词新语和特有词语”,以反映出该时代的词汇面貌。但是,受语料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还有不少唐宋以降的百姓常用词语、反映时代特点的词语,未被大型辞书和断代词典收录。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可补充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词典收录词语之缺失,例如:
  
  经求: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002)
  
  经求,意谓“经营”,“做生意”.起于唐代,如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四:“我今有子,多有费用,宜入大海,经求珍货。”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经求仕宦住他乡,或在军中镇外方。”后世承之,如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卷五“贺氏”:“兖州有民家妇,姓贺氏,里人谓之贺织女。父母以农为业,其夫则负担兴贩,往来州郡。贺初为妇,未浃旬,其夫出外经求。每一出,数年方归,归则数日复出,不闻一钱济其母给其妻。”宋《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一十四《报应》十三《僧澄空》(出《集异记》):“隋开皇中,僧澄空,年甫二十,誓愿于晋阳汾西铸铁像,高七十尺焉。鸠集金炭,经求用度,周二十年,物力乃办。”宋《五灯会元》卷五“丹霞天然禅师”:“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不用经求落空去!”元徐田臣《杀狗记》第六出:“岂不念祖宗觅利艰辛!千重水面,虎口换出珠珍。你如今每日攻书错留心。懒经求,不营运,待怎生?”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上官氏也是富贵出身,只会吃到口茶饭,不晓得甚么经求,也不曾做下一些私房,公子有时,他也有得用;公子没时,他也没了。”明《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我家自从祖上到今,只是以渔钓为生计。一日所得,极多有了百钱,再没去处了。今我每自得了这宝镜,动不动上千上万,不消经求,凭空飞到,梦里也是不打点的。”
  
  经求,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唐宋以降的常用词汇,但是《大词典》、《唐五代》均未收释,当补。
  
  捶拷:梵志死去来,魂魄见阎老。读尽百王书,不免被捶拷。(321)
  
  捶拷,唐代的一种刑罚。如《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九《断狱》疏议云:“其罪虽无出入而枉拷者,依前人不合捶拷法,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即以斗杀伤为故失。”又,“其本法不合拷而拷者,依前人不合捶拷法,亦以故失论。”又,“虽是监临主司,于法不合行罚及前人不合捶拷而捶拷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加役流。”唐李延寿《北史·斛斯椿传》附子徵:“(郑)译因谮之,遂下徵于狱。徵惧不免,狱卒张元平哀之,乃以佩刀穿墙,送之出。元平被捶拷百数,而无所言。徵既出,匿于人家,后遇赦得免,然犹坐除名。”宋《太平广记》卷第七十二《陆生》(出《原化记》):“生既被擒,遂被枷锁捶拷,讯其妖状,生遂述其本情。”又卷第二百六十八《酷吏》(出《神异经》):“(郭霸)尝推苏州刺史李思微,微不胜其捶拷而死。”
  
  “捶拷”一词的产生与运用,是与唐代的法律制度分不开的,带有时代的印记,但是《大词典》、《唐五代》均未收该词,当补。
  
  (二)王梵志诗词汇研究可补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词典释义之不足
  
  大型语文工具书的一个特点是“源流并重”,其释义显然要比一般辞书更全面、更科学,断代辞书的释义显然需要解释该时代常用词的用法,这是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词典的职责所在。王梵志诗的词汇研究可补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断代词典词语义项之缺失。
  
  点:当乡何物贵?不过五里官。县局南衙点,食并众厨餐。文簿乡头执,馀者配杂看。(030)
  
  点,即“点名”,查点人员时依次叫名字。又如《唐律疏议》卷九《职制》:“诸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若点不到者,一点笞十。”又:“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注云:‘一日之点,限取二点为坐',谓一日之内,点检虽多,止据二点得罪,限笞二十。”唐律规定,当官有值守出勤之责,还有点名检查之制。若点名缺席一次,则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十。王梵志诗“县局南衙点”,即谓县府官吏对“五里官”(地方乡头)进行点名考勤一事。
  
  《大词典》“点”字下未收此义。《唐五代》释:“指征兵,盖征兵时须阅点名籍”,释义有失偏颇,从王梵志诗及《唐律疏议》用例来看,点,非独指征兵点名一事也,在唐代,还用于考勤政府职员。“点”的“点名”义的产生是词语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双重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此义项《大词典》、《唐五代》均当补。
  
  掣取:造化成为我,如人弄郭秃。魂魄似绳子,形骸若柳木。掣取细腰肢,抽牵动眉目。(095)
  
  掣,从手会意,本义为用手拽、拉。《尔雅·释训》:“甹夆,掣曳也。”晋郭璞注:“谓牵拕。”宋邢昺疏:“掣曳者,从旁牵挽之言。”掣取,并列结构,本义即拽拉。如唐净觉《楞伽师资记》:“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住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鸟飞掣取,即用手拽拉绳索以控鸟飞。又如清赵慎畛《榆巢杂识》“盛京·覃鳇”:“盛京之鱼肥美甲天下,而覃鳇尤奇。……是鱼出黑龙等江,非钓所能得。捕之者以网围至岸边,伺鱼首向岸,挽强射之,鱼负痛一跃而上,既至陆地,即易掩取。冬日或凿冰以捕,则必系长绳于箭,以掣取之。”“以掣取之”,即用带箭的绳索把覃鳇拽回来。
  
  掣取,由拽拉引申出抽取义,如宋董弅《闲燕常谈》:“靖康之变,金人尽欲得京城宗室。有献计者,谓宗正寺玉牒取有籍,可据以取,则无遗矣。虏酋立命取籍。苍黄间,玉牒所有吏已持至南熏门亭子矣。会虏使以事暂还,此夜惟监交物官数人在焉。户部邵泽民溥其一也,遽索视之,每揭三二板则掣取一板,投之火炉中。叹曰:’力不能遍存之,得预名被燕者可以免。‘计一籍中掣取而爇者亡虑十二三。俄顷,虏使至。吏举籍以授之,遂按籍以取,凡京城宗室获免者皆泽民之力也。”明《今古奇观》第十二卷:“(羊)角哀……言讫,掣取佩剑,自刎而死。从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埋于伯桃墓侧。”
  
  “掣取”一词,《唐五代》未收,《大词典》释:“领取,拿取。”例引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立解支两截册》:“使下半截已解支之数,与上半截应解支之数相符,则于批领俱经掣取项下印’完讫‘二字。”掣取之本义“拽拉”,引申义“抽取”两个义项《大词典》未收,当补。
  
  大型语文工具书必须给出词语的“本义”,词语的“本义”不仅仅是词语产生的起点,反应词语产生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人们理解词义、全面把握词义的最重要的观察点。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人们习惯从本义入手来考察词语源流演变,从而达到透彻准确理解词义和正确使用词语的目的。严格地说,大型辞书一般都要给出词语的本义。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词汇学论文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