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金庸武侠创作中丐帮的形象及丐帮书写的创造者

来源:浙江学刊 作者:卢敦基
发布于:2021-06-02 共910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关于金庸的论文范文第三篇:金庸武侠创作中丐帮的形象及丐帮书写的创造者

  摘要:丐帮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其主题体现为"三部曲"式的变化:先是体现完美的正义,继而以帮主之位常被篡夺之故事表达犹疑,最后写成与江湖其他一般帮派毫无二致,泯然众人。这是金庸创作过程中重大转变的折射之一。时常有人将金庸误解成丐帮书写的创造者。其实,乞丐这种身份在民国武侠小说中早已出场,而丐帮书写的成形则始于还珠楼主《云海争奇记》之永康方岩。对方岩的田野调查结果表明,还珠楼主的乞丐书写与实际状况可能有些距离。但是金庸对丐帮的武侠书写仍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 丐帮; 还珠楼主; 永康方岩;

  丐帮在现代武侠小说里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有意思的存在,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更是如此,而且是一个面目曾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存在。如果要说清金庸武侠中的丐帮全貌,甚至可以用上"三部曲"这个大词。关于丐帮的武侠书写,学术界研究不多,所见成果寥寥。1一般读者会将金庸视为丐帮书写的创始者,但武侠小说描写乞丐实自平江不肖生始,还珠楼主则正面展示了丐帮的突出形象。不过金庸对丐帮的武侠书写仍有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丐帮书写的前后主题的变换,标志了他作品和思想的成熟与深化。

云海争奇记

  金庸小说丐帮书写的主题变换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金庸笔下丐帮的浮沉。时间线则采用金庸小说的创作顺序,而非作品所叙年代。

  丐帮第一部的主题,可以叫正义,也可以叫完美。呈现此主题的作品是《射雕英雄传》。

  丐帮一词,金庸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未见,接下来的《碧血剑》一见,在该书第十五回"纤纤出铁手 娇娇舞金蛇":程青竹道:"我们青竹帮跟江南江北的丐帮,素来井水不犯河水。"2不过小说随后声明那乞丐是云南五毒教的锦衣毒丐,并非丐帮中人物。到最后的修订本,《碧血剑》中仅一见的"丐帮"字样竟被移除。3这也体现了金庸欲将丐帮作为一个武侠重要人物群体推出的良苦用心。所以直到《射雕英雄传》,金庸才让丐帮正式横空出世。

  丐帮的出场,曲折幽深,前有层层铺垫,完全切合江湖第一帮派的排场。先由该书第七回"比武招亲",借打扮成乞丐的黄蓉戏弄侯通海,让侯之师兄彭连虎道出:"难道这小子是丐帮中的?"随后补出"丐帮是当时江湖上第一帮会,帮中上下各个都是乞丐"4.当然,黄蓉在此时还是个假乞丐。小说介绍洪七公,也是先由饮食和武功入手。待到大家都喜爱上这个贪食好饮的风尘异人以后,才慢慢地揭开罩在丐帮头上的面纱。黄蓉先巧手为洪七公做菜,洪七公在享受之余,缓缓道出丐帮的底细:一是人员全由乞丐组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钱的财主是一帮,抢人钱财的绿林盗贼是一帮,我们乞讨残羹冷饭的叫化子也是一帮";二是突出了阶级观点,即丐帮是乞丐借以对抗压迫的产物:"我们要饭的受人欺,被狗咬,不结成一伙,还有活命的份儿么?"三是丐帮能够打破南北分治的地理和政治界限,成为大团结的一帮:"'北边的百姓眼下暂且归金国管,南边的百姓归大宋皇帝管,可是天下的叫化儿啊……'黄蓉抢着道:'不论南北,都归你老人家管。'"5

  以下丐帮的故事,完全体现出金庸收放自如、曲折诱人的故事叙述才能。特别是丐帮的中层,成份复杂,诱发酷烈的争斗。几番交战,才由黄蓉接受了丐帮帮主的衣缽。而丐帮的最正面形象,则出现在郭靖身当善恶两念交战不休难以决断之时,华山顶上洪七公出战裘千仞,自述"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6 金庸此时的理想主义,在此表现得元气淋漓。在人世,善完全可能为,也完全可以为。武功作恶,更可以"仗义为善".一反一复,郭靖为善之心更坚一层。至于《神雕侠侣》中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则就是在《射雕英雄传》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层民族的意义。此时的丐帮,所代表的正义、勇毅,其精神境界已经臻于完美了。

  《雪山飞狐》中丐帮没有正面出现,但其形象仍与《射雕英雄传》一如表里。不过,接着,金庸的态度渐渐变得犹疑。此阶段的主题是正义有时并不可恃,代表性的作品为《倚天屠龙记》与《天龙八部》。

  这两部小说,写作时间是《倚天屠龙记》略前,但故事的时间线是《天龙八部》在先。但从金庸的创作过程看,却是同一阶段的产物。

  这两部小说中的丐帮设定,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并无二致:丐帮为江湖上第一大帮,帮内有派别之分,帮会的宗旨是为国为民、锄强扶弱、坚持正义。但是有一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帮主之位可以被不义之人篡夺,而丐帮也因之堕落,荣光难再。

  其实,在《射雕英雄传》中,围绕帮主之位也产生过重大纷争。洞庭君山之会,杨康手持打狗棒,得到净衣派三名长老的支持,独战污衣派长老鲁有脚,就任丐帮帮主已操胜算。谁知恰遇裘千仞搅局,又赖郭靖神勇,协助黄蓉巧胜杨康暂摄帮主之位。而相似一幕在《神雕侠侣》又曾重新上演:霍都自瞒身份卧底丐帮,乘隙击毙丐帮帮主鲁有脚,欲借比武大会篡夺帮主之位。耶律齐虽为郭靖女婿和周伯通弟子,仍然临阵不敌。但此时杨过挺身而出,用巧计撕下奸人面具,说服丐帮众弟子,帮主之位仍由耶律齐继任,丐帮保住了行侠仗义的光荣传统。

  然而,这一传统在金庸的下一个写作阶段中被他自己完全颠覆。《倚天屠龙记》中的丐帮,行事仁义,其帮主史火龙是条铁铮铮的好汉子,但是丐帮四大长老之首八臂神剑方东白不仅投靠了民族敌人,还上武当挑战张三丰。丐帮则与巫山帮、巨鲸帮等一起攻上光明顶,诛杀为国为民的明教,丐帮原先的侠义声名大半被毁。后来还是神雕侠侣的后人揭破史火龙乃癞头鼋刘敖为成昆及陈友谅安插假扮的真面目,扶史火龙之女史红石重掌帮主之位。如果说这里的帮主之位还有望在几经折腾后让正人居摄,那么,《天龙八部》的悲剧就更为彻底了。乔峰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侠义,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却在杏子林中被丐帮的长老罢免驱逐,就因为他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萧远山之子。这种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不再是前面几部小说假扮、误会等等的肇事缘由,简明之极却也无可回避。丐帮后来由铁头人游坦之掌管,而且他为了救阿紫不惜降身拜星宿老怪丁春秋为师,彻底败坏了丐帮之江湖声名。一个好好的乔峰,就这样被一个浑不知侠义为何物的游坦之取代,丐帮空有许多中下层侠义弟兄,也不能奈何帮主分毫,而只能跟着新帮主随波逐流,最多是装聋作哑以求自保。一个帮主对于一个帮来说是多么重要!这就是金庸笔下丐帮的第二阶段。

  《笑傲江湖》是金庸丐帮三部曲的终章。在此阶段,丐帮不再是江湖戏剧的主角,而是隐身在五岳浓雾中偶现一鳞一爪,但恍惚中微露真意,便如晨钟暮鼓,惊醒众生。丐帮在《笑傲江湖》中第一次真正现身,是在衡山派刘正风预备金盆洗手的大厅中:"将近午时,五六百位远客流水般涌到。丐帮副帮主张金鳌……等人先后到来。"7到了就席之时,"无人肯坐首席,居中那张太师椅便任其空着。左首是年寿最高的六合门夏老拳师,右首是丐帮副帮主张金鳌。张金鳌本人虽无惊人艺业,但丐帮是江湖上第一大帮,丐帮帮主解风武功及名望均高,人人都敬他三分"7.张金鳌在衡山刘正风家露面,仅此两处。以下嵩山派威逼刘正风、刘正风力敌费彬、曲洋现身救助等发生在刘家的大事,牵涉五岳剑派天门道长、定逸师太等等众多,唯独不见江湖第一大帮丐帮在此局面下的主张和行动。

  丐帮第二次现身,是在令狐冲率群豪前往少林寺搭救任盈盈不成只身潜回少林,藏身木匾之后,耳闻任我行三人与方证等对峙。正派人士说我们这里十个人,拦你任我行或许拦不住,要杀你女儿却也不难。

  (令狐冲听任我行道):"那妙得很啊。左大掌门有个儿子,名叫'天外寒松'左挺,听说武功差劲,杀起来挺容易。岳君子有个女儿。余观主好像有几个爱妾,还有三个小儿子。天门道长没儿子女儿,心爱徒弟却不少。莫大先生有老父、老母在堂。昆仑派乾坤一剑震山子有个一脉单传的孙子。还有这位丐帮的解大帮主呢,向左使,解帮主世上有甚么舍不得的人啊?"……向问天道:"听说丐帮中的青莲使者、白莲使者两位,虽然不姓解,却都是解帮主的私生儿子。"任我行道:"你没弄错罢?咱们可别杀错了好人?"向问天道:"错不了,属下已查问清楚。"8

  丐帮帮主解风到此还未真正现身,就被任我行、向问天揭了个底儿掉。

  金庸小说笔法之变化,灵动,至此时已达化境。人物还未出场,其面貌暴露无遗,在该书开头仪琳叙说令狐冲救己时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代的侠义小说以及民国时期的武侠作品,故事进行时插叙由来交代人物多有其例,这种写法应该主要是受说书艺人"花分两头,各表一枝"之影响,说故事根本无法兼顾他处,只能在此作一交代然后长篇插叙,而这些插叙基本采用全知视角,敷衍多不遗巨细,随意拉伸,毫无分寸,读来让人生厌处不少,民国武侠小说尤甚。以此观之,用他人叙述描绘人物正主,虽有《红楼梦》林黛玉耳闻王熙凤为先,但以一个秀色照人、纯净无瑕、未谙世事的小尼姑仪琳,道出本书主人公令狐冲的全盘面目,则可说是中国文学名著中此类手法之最高峰了。此间的可注意之处有多端:一是此段不取全知视角,而纯以一小女子所闻所见,视角极为狭窄,更受局限,而所见甚为丰富全面,这是一奇;二是此段文字竟达二万四五千字,而驾驭起来完全不露勉强痕迹;三是令狐冲未曾正式出场,而他佻达自在又坚执道义的形象已经广闻于武林。同理,此处丐帮及其帮主还未正式现身,只经旁人之三言两语,则已面目全现。这在金庸是拿手好戏,而丐帮之形象,至此也已泯然众人矣。它不再有背负民族大义的忠勇,甚至不再有行走江湖的侠义,只追随于武林大门派之后,甚至连些微主张都做不得,而对手微一哂笑,则装饰全脱、真相毕现。它就是一个现实的帮派,一个不再承担责任和牺牲的帮派,一个为了吃饭奔忙的帮派,一个有了些许权势便要趁机贪腐的帮派。金庸的丐帮三部曲,便在这平凡中悄然收场。

  现代武侠丐帮书写的源流

  其实,丐帮书写在武侠小说中有着颇为深长的源流。本节对关于丐帮的武侠现代书写做一大致考察。现代武侠小说,本文以1915年为起始。所以本节的考察对象实际上是20世纪的中国武侠小说。

  乞丐产生于何时已经漫不可考。丐帮发源于何时?曲彦斌、王光照皆追溯到冯梦龙编的《全像古今小说》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南宋临安丐户"团头"金老大故事,据此认为"南宋时,中国业已正式出现了名叫'团'的乞丐行帮组织。首领叫'团头',是世袭制的"9.不过,这条结论虽有文学文献,但仍于史难征。钟年、张宗周则指出,宋代已出现"丐首"一词,而《东京梦华录》记载乞丐衣饰"亦有规格",透露出"乞丐中应有丐帮一类组织并有严格行规的信息".10

  丐帮最早出现于20世纪武侠小说中谁的哪部作品?古龙《欢乐英雄》中曾说:江湖上有两种人常用短杖,一类是乞丐,另一类是和尚。"乞丐大多属于丐帮,也就是俗称的穷家帮,他们用的短杖,通常叫做打狗棒,这名字据说是昔日一位姓查的帮主起的"."所以他们用的杖法,就叫做'打狗棒法'".11

  此语或带调侃口吻,但反映了古龙甚至包括相当大一部分读者的认知。事实上,金庸对于丐帮书写确有一些首创,如"打狗棒"作为丐帮帮主的秘密武器这个设定,是由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完成。但如果将金庸作为武侠文学中丐帮书写的首创者,则与实情不符。丐帮这个组织,也不是一开始就见于现代武侠小说的。但乞丐,倒是在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就出现了。

  《江湖奇侠传》甫一开卷,写湖南长沙隐居山脚下有一姓柳的殷实人家,其家十岁左右的小孩柳迟,喜欢与叫花子做朋友。"湖南的叫化,内部很有些组织,阶级分的极严。不是在内部混过的人,绝看不出这叫化的阶级来!他们显然的表示,就在背上驮着的讨米袋;最高的阶级,可有九个袋;以下低一级,减一个袋。柳迟和许多叫化混了三年,背上已有驮七个袋的资格了。"12

  小说接着写柳迟偷了只老母鸡,将其做成了叫花鸡,忽有一老道不请自来,来了就吃,吃得只剩鸡骨。平江不肖生尽管没用过"丐帮"这个词,但乞丐组织、背讨米袋、叫花鸡、游戏江湖等等元素在此均出现了。

  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第六十四回"霍元甲助友遭呵斥 彭庶白把酒论英雄",还提出一个"三不打"的说法:"一、出家人不打;二、乞丐不打;三、女子不打。"13朱贞木的《七杀碑》也有江湖上有五种人最不好斗的说法,即僧、道、文士、女子、丐。14这个说法应脱胎于《水浒传》张青开人肉馒头店,但不动江湖上的三种人的故事。这也足见古代常见的乞丐,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已受特别关注了。

  除上述作品,民国武侠小说写到乞丐的还有不少:白羽《偷拳》中男主人公杨露蝉为学武艺降身伪装为哑丐,铁面丐侠崔平占了郑证因《鹰爪王》中的不少篇幅。不过,本文所论的是作为组织的丐帮,首先将丐帮作为重要描绘对象的,据笔者涉猎所及,应该还是还珠楼主的《云海争奇记》。如果说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最高峰,那么,还珠楼主应该是民国武侠小说的最高峰。他的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叙述剑侠剑仙事,想象奇幻,包罗宇宙,洵为一代名著,至今仍有相当影响。而《云海争奇记》,虽与《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同时写作,但不属奇幻仙侠类,却是"景因实践,记类写真,篇中道里山川之所由涉,风土人情之所由履以及草木鸟兽虫鱼之微,多半闻见身经,非尽向壁虚构也"15.由于该书写到的乞丐集中地浙江永康方岩,正巧是笔者的家乡,此书前面大半又基本上属现实风格,所以我们可以切实作一番实际考察。

  《云海争奇记》故事发生的地望,迥异于包含宇宙的《蜀山剑侠传》,而基本在浙江境内:"先从浙江省金华府永康县一个姓虞的开始写起".这位虞姓男主角从永康走水路赴杭,"取道金华府,由兰溪泛舟,过桐庐、富春,直下钱塘,就便游玩严滩,观赏桐君山色。"15这是公路诞生之前永康至杭州的最佳路线,运输货物更是必选。全书的故事也基本发生在这些地方。此书第一次大规模出现乞丐和丐帮,是在第十二回"胜地挥金黑摩勒初逢异丐 开门揖盗小铁猴再戏奸人".这里描摹方岩以及集于此的乞丐,活龙活现,贴切确凿。他说永康有胜景方岩,上有胡公庙,乃纪念北宋名臣胡则之庙,胡公死后屡显神异,为百姓所尊崇,春秋祭祀,千百里内,香客朝山还愿者极多;祭祀盛日,远近各县乞丐纷集,均有组织,本地亦有"团头"负责,纪律严明。

  从小说描写的细节判断,还珠楼主写这部小说时虽采集某些信息于地方旧志,但曾身历其境是可以肯定的。尽管通俗文学作者的事迹古来最为模糊难知,还珠楼主即使有今人研究之作《还珠楼主前传》,但笔者细读此传,仍然找不到传主游玩永康的半点痕迹。16

  早在宋代,方岩就已成为名胜,而乞丐甚多也是事实。笔者于1982年春至1984年夏曾去过两次方岩。第一次去,印象最深的不是胜景,而是每步登山台阶上均坐着一个或一个以上乞丐。第二次去,乞丐一个都看不见了。当地管理部门应该对其采取了措施。方岩在"文革"期间闭门拒客,不让任何游人上山。"文革"后重新开放,以往秋季举行庙会的旧风犹存,只是笔者从未曾于庙会时期前往。

  在还珠楼主的笔下,方岩不仅有许多乞丐,天经地义地还有丐帮,而且丐帮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我们伍祖门中弟子,一向受着野狗恶奴欺凌。自从元朝至大年间创立七十四条行规,供奉三祖三仙,将天下割成十八行省,共设二十七个分团,由此日兴月盛,不仅不受外人欺凌,后来反助朱洪武夺了元朝天下。可恨朱洪武见我们上辈诸老前人功劳太大,人数大多,难得安排,听信沈万三的毒计,用药酒将凤阳府吴老师祖害死。假说当化子的人福命都薄,所赐田业不令终年享受,每年必须出外当上三月化子才保住平定无事。一面想下许多阴谋,命地方官和他手下爪牙随时暗算。不消数年,十几位帮他打天下的老前辈俱被害死。首脑一失,我们只得重又过那吃苦受气的日子。

  到了明朝天启年间,我们化子中又出了一位高人,便是现在神堂所供的竹竿老祖,重订行规,因是上了官家的当,永不许徒子徒孙再与他们联合。同行全奉老祖之命行事。后来老祖升天,临终遗命:十八省地方太大,自己升天以后,决无人可以承继,为免互相争夺,便将平日处罚徒子徒孙的大小五根朱漆刑杖,分断成大小二十七节,传授二十七位门人,分任十八行省、二十七团的团头,各管各地,一直相沿至今。虽然互不相辖,可是本行中人最重义气,讲究吃遍天下,足踏万方。17

  行文至此,不免向更熟悉情形的朋友就教。曾在永康方岩镇任职的李世杨先生,告知了关于当时方岩乞丐的更多情形:第一,方岩上的乞丐多为本县人,多因家庭经济确实困难而出门行乞,很少有骗子和冒充乞丐。第二,此时的方岩应该没有丐帮,也不太可能有类似丐帮的小组织。一般来说,同村的乞丐有个较为权威的头目,但这是自然形成的组织现象,同村的乞丐多愿听他的招呼和主意,更大范围的组织应该是不存在的。第三,当地自1981年始就已采取各种措施驱散乞丐,但乞丐真正绝迹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后,其时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出门行乞在永康基本绝迹,而常年吃饱饭的朴素理想也在中国历史上于此时第一次真正实现。

  丐帮是中国民间社会的帮会组织之一。纵观历史,帮会的最鼎盛时期是清和民国两朝。是时百姓数量巨大,正逢王纲解纽,官府不足以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于是各种势力自行组织,借以互助甚至侵占他方资源,帮会于是产生壮大,上演了一部部丰富多彩的多声部戏剧。

  清朝的丐帮,在各省均有组织,如广东、江西、湖南、湖北都有显著的活动。闽、赣、浙三省交界还存在过号称"花子会"的丐帮。"其会有大会首、副会首、散头目等名。大会首潜往浙江金华府义乌、永康二县,行踪诡秘。每年五月十三日于僻静古庙聚会一次,蒸捣糯米为食,又名为餈巴会。欲纠众讹诈,则以竹筷缠扎鸡毛,上系铜钱一枚,分头传示。会中人见即赶往,有吃水放水之称。……居民不敢告发,地方官不甚措意。"18可见永康确有较为悠久的丐帮传统。当然,清朝、民国的状况与新中国相去甚远,乞丐的情形因此也可能大不相同。

  在金庸前的武侠小说中,乞丐的出现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描写一代异人混迹其中自晦行迹也甚多见,所以也会有异丐的众多传奇。但丐帮作为一个严密组织,在武侠文学作品中则应该首见于还珠楼主之《云海争奇记》。而且还珠楼主还提供了较为宏大的想象,将历史渊源与现实架构糅合在一个有机的联系之中,大大增扩了江湖的武侠空间。从这个角度看,丐帮的民族主义、组织结构以及帮主的高能,原来在此时都已构筑初成。

  余 论

  中国小说中关于乞丐的描写由来已久,而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开始就与乞丐结下了不解之缘。武侠小说以展现江湖社会为标的,以前中国人民生活普遍窘困,一遇天灾人祸,乞丐便不绝于路,小说家驾轻就熟,所以自平江不肖生始武侠作品中便多乞丐。作手们还将"大隐隐于市"的思路贯彻其中,则多有英雄侠客以丐名自污,借以混迹江湖,行平生志,郑证因的《鹰爪王》和朱贞木的《七杀碑》以及台湾早于金庸《射雕英雄传》的武侠小说诸如卧龙生《风尘侠隐》、诸葛青云《紫电清霜》皆是如此。丐帮武侠书写的出现,则实始于还珠楼主《云海争奇记》。作者从游历浙江永康方岩所见乞丐得到灵感,从世上万物万事必有的自组织思路出发,借鉴史实,生发创新,创立了有较严密组织的全国性丐帮的武侠文学形象。而帮中有派,派间有别,皆已明白标出,丐帮中的民族主义以及阶级色彩在此发端。

  20世纪初至七八十年代是中国武侠文学的极盛时代,作者和作品均数量众多。但近日回眸,经过时光的磨洗,多数已折戟沉沙,难以辨认,不复存在于当代人的记忆。只有登顶的作者和作品巍然独立,占据了历史的叙述空间和众人的记忆空间,享受尊荣。这也是文学史的正常景象。从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看,金庸对丐帮书写的贡献,应该是在还珠楼主的基础上,将其形塑成江湖正义的化身与代表;特别是在他首创的全国性江湖格局中将丐帮帮主写成了与东、西、南、中并列的五大高手之一,极大地张扬了底层民众的文化形象,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另外,对比以前丐帮首领持有的形形色色的武器,"打狗棒"作为一个流传久长的专门文化符号,也在此首成。《射雕英雄传》对丐帮书写的主要贡献应该在此。今人普遍存在金庸是丐帮首创者的认识,多来自金庸在武侠小说史上的头部效应。

  一般人会把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视为一个整体,但笔者依据其创作时间线深入研读后,指出其写作过程存在着"开端--转变--成熟"的一个过程。19尽管作品中各种元素的发展变化也不完全划一,但从丐帮书写的演变来观察,可以见出其开端期大致体现于《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时期;而转变期,则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作品;《笑傲江湖》与《鹿鼎记》则在其成熟期,也即顶峰时期。从一味推崇底层百姓及其文化的态度,转为犹豫、疑问,再一变成为窥透底蕴,标志着金庸作为一个成熟的文学大师成功地从流行意识形态挣脱,锻炼出自己独特的目光,洞察时代与社会的深层奥秘。奥登提出伟大作家应具备几个条件,其中第五个即为"分得出他们的少年习作和成熟作品"20.本文揭示的正是金庸武侠小说所具有的这个特质。

  注释

  1如刘卫英等:《"打狗棒"的民俗渊源及帮主性别置换的社会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此文以民国武侠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打狗棒"实为泛指。

  2金庸:《碧血剑》(下),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22页。

  3金庸:《碧血剑》(下),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年,第479页。

  4金庸:《射雕英雄传》(一),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79页。

  5金庸:《射雕英雄传》(二),第468-469页。

  6金庸:《射雕英雄传》(四),第1471-1472页。

  7 金庸:《笑傲江湖》(一),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12-213、215页。

  8金庸:《笑傲江湖》(四),第1046页。

  9曲彦斌:《中国乞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1页。王光照同意此说,见王光照:《中国古代乞丐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页。

  10钟年、张宗周:《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1古龙:《欢乐英雄》(下),文汇出版社,2019年,第273-274页。

  12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一),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3页。

  13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616页。

  14朱贞木:《七杀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5页。

  15 还珠楼主:《云海争奇记》(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1、2页。

  16参见倪斯霆:《还珠楼主前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17还珠楼主:《云海争奇记》(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637-638页。

  18朱批:陶澍、陈祖洛道光十六年二月Ⅹ日奏片。转引自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19卢敦基:《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

  20奥登:《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序言》,蔡海燕译,见中国诗歌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卢敦基.金庸小说丐帮书写的主题变换及其武侠文学史源流[J].浙江学刊,2021(03):24-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