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论庾信游仙诗

来源:未知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22-06-24 共15509字

  内容摘要: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文风上融贯南北,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庾信的文赋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许逸民整理校注的《庾子山集注》中,不计郊庙歌词,涉及有关游仙诗文的共二十五首,其中有十首是《道士步虚词》,在这些诗文中或描述升天情境,或抒写神仙人物,或描写桃园仙境,或记叙佛事活动,或引用仙人典故,或表达宗教情怀。

  所以游仙诗能较好地体现庾信思想的复杂性,蕴涵了作家的文化学养、性格特征和心理诉求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窥探当时的文人心态以及了解南北朝的社会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故试图对以《步虚词》为典型的游仙诗做初步的探究,通过分析庾信游仙诗的常见意象、艺术手法和创作原因,来走进庾信复杂的内心世界,解读他在南朝时的辉煌和羁留在北的苦闷惶惑,借此也来探究其创作心态。

  关键词:庾信 游仙诗 常见意象 艺术手法 创作原因

On The Fairyland of Yu Xin'poetry

  Abstract :Yu Xin is the North and South Dynasty literature as a master of literature oncoherence, North and South,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style,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Dynasties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literature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Yu's prose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n Xu Yimin's finishing schoolnote < Yu Zi Shan's variorum >, regardless of the temple the lyrics, I counted about the fairylandof poetry contains 25 songs, including ten songs is <preacher> words, these poems describe thesituation or ascension, or writing immortal character, or the description of wonderland, ornarrative of Buddhist activities, the fairy allusion or reference, or expression of religious feelings.

  So I think that the poems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his thoughts, implies the writer culturalknowledg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inform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literati's mentality into the northern andSouthern Dynasties and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explore the<preacher >as a typical Chinese function wor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Yu Xin 'spoetry of images,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creation to enter his complex inner world, hisinterpretation in glory and detention in the north depression confusion, thereby also to exploretheir creative mentality.

  Keywords: Yu Xin ;the Fairyland of poetry; Imag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ion reason

目 录

  一、引言
  二、庾信游仙诗的常见意象

  (一)高洁雅致的“鹤”
  (二)亘古挺立的“松”
  (三)创新意蕴的“桂”

  三、庾信游仙诗的艺术手法

  (一)想象寄情
  (二)用典抒怀
  (三)炼字达意

  四、庾信游仙诗创作的原因

  (一)道教的影响
  (二)现实的惶惑不安
  (三)作为文学侍臣的应和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一、引言

  庾信(512—581),字子山,小名兰成,原籍河南南阳新野。家世显赫,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的作品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南北朝最后一位重要的诗人和作家,庾信常常被誉为集大成者,他的文学成就,集合南北,在公元六世纪达到了巅峰。葛晓音对庾信的成就做出了肯定:“齐梁诗人大都清新而失之浮薄,除了只重琢句之巧、缺乏深刻意蕴外,还与他们惟求软媚鲜丽,以矜容饰貌为事的审美趣味有关。加上生活面狭窄,取材不外乎春花秋草、月露风云一类美景,容易流成熟套。庾信则能‘间秀句以拙词’(《采菽堂古诗选》),以俗杂雅,以涩治滑,甜酸苦辣,纷至并出。”1更重要的是,他对隋唐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杜甫称赞其诗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历史上的汉魏六朝是游仙文学的形成和定型时期,当时社会崇奉道教,道教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上至帝王重臣,下至士大夫文人相继创作游仙诗,俨然成一代风气,他们都以写作游仙诗为旨趣,纷纷从仙境中去找寻慰藉,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南梁的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文选》中,对诗歌做出了分类,专门列出 “游仙”一类。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指出:“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瑶深,故能标焉。”2阮籍、嵇康对庾信的影响很大,这在他的诗中就有体现,如“阮籍披衣进,王戎含笑来”。(《蒙赐酒》),在其诗作中自然会有道教文化。在道教、神话风行的时代中,帝王将相、平民百姓,士大夫之卒,都借由游仙文学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在这些诗文中他们或单纯求仙以期长生不老,如“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道士步虚词》其八);“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或寄托自己的理想报复,如“婉婉藤倒垂,亭亭松直竖。”(《游山》);“无妨隐士去,即是仙人逃。”(《道士步虚词》其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如“羁臣从散木,何以预中天。”(《奉和法筵应诏》)。或想乞骸骨归乡求得简单生活,如“归心游太极,回向入无名。”(《道士步虚词》其七);“虽无亭长识,终见野人传。”(《奉和赵王隐士》)。或表达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如“栖心浴日馆,行乐止云墟。”(《道士步虚词》其二);“野人相就饮,山鸟一群惊。”(《奉答赐酒》)。总之,将他们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都借游仙诗来暂时释怀。他们总是想超越生命的大界,期望获得生命永恒存在的保证,但是现实又与这美好的愿望相反。

  关于庾信的游仙诗,笔者清点许逸民先生校注的《庾子山集注》1,共有二十五首,包括《道士步虚词》十首、《至老子庙应诏》、《奉和赵王游仙》、《入道士馆》、《仙山二首》

  等,这些游仙诗中,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创造出神幻的意境,诗人在其中或想象自己和仙人交游、或借用神仙典故表明志趣、或借用仙境景物抒怀。在道教文学中,《步虚词》

  是比较富于游仙意趣的,特别是配合旋绕香炉或高座的动作,一边缓缓旋行,一边虚声诵咏,让当时人无论道士还是平民百姓,观看后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步虚词》是庾信游仙诗中的典型,是其在北朝做官时创作的乐府诗歌,较多地反映道家清静致虚的观念。

  本文结合庾信自身的内因和当时环境的外因,从最原始的文本出发,从“庾信游仙诗的常见意象”、“庾信游仙诗创作的艺术手法”、“庾信游仙诗创作的原因”三个方面来对庾信鲜少有人涉及的以十首《步虚词》为主的游仙诗做一些研究分析。

庾信

  二、庾信游仙诗的常见意象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如何运用意象来贴切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古到今众多作家所极力追求的,务必使作品之间的言、象、意三者内在统一。玄学家王弼认为作者主体情感是通过语言修饰后的“象”而表现出来的。“意”、“象”二字连用起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的“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2此处的“意象”是指人面对客观事物独特领悟感受的深意,是融入了作者主体情感的艺术表象。

  (一)高洁雅致的“鹤”

  古代文人把鹤当作是贤人雅士的象征,是高洁典雅的标志,更用鹤传达出不与凡夫俗子同流合污的情感倾向。在黄老之学和道家游仙文学盛行的朝代,自古文人就认为鹤是得道的象征,鹤意象的美学意义之一就在于以长命百岁和神仙意味为标志的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在古代文学史上,众多文人都用鹤或显示个人才华横溢,或标榜自己独特的孤高品质,或表达自己想远离人世尘嚣的远大理想和渴望自由的思想。时人追求高尚的理念以期体现自我价值,但是现实和理想总不在一个层面上,往往是追求的理想高于现实,现实总是残酷地给人泼了一盆冷水,两者发生激烈的对立冲突总是难免,这个时候,很多文人都幻想逃离现实,渴望远走高飞,避开凡世的不如意。而鹤,这种被文人骚客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动物就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传递出隽秀淡雅、高洁孤傲、闲然自适的古典美学风韵,代表一定时期特定文人的审美趣向。它在冷酷不安的现实和美满幸福的理想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如此能寄托情感的抒情对象自然也是庾信笔下的常务,且庾信在“鹤”这个意象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庾信的二十五首游仙诗中,有“鹤”意象五处,如:“鱼山将鹤岭,清梵两边来。”(《奉和阐弘二教应诏》);“唱歌云欲聚,弹琴鹤欲舞。”(《游山》)。“鹤”丹顶赤目白羽青脚黑翎,容颜靓丽,汉人因此把它和高洁孤傲的贤人隐士相类比,隐含神仙道家思想,庾信游仙诗中的“鹤”意象大多表达这样的情感倾向。如《道士步虚词》(其四):

  道生乃太乙。守静即玄根。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居心受善水。

  教学重香园。凫留报关吏。鹤去画城门。更以欣无迹。还来寄绝言。

  这首步虚词体现玄学思想,讲究老庄之道。《神仙传》曰:“苏仙公乘白鹤飞去,自后有白鹤来止郡城东北楼上。人或挟弹弹之,鹤以爪攫楼板,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来归,吾是苏公弹何为?’”1王乔、丁令威仙去还叫凫、鹤来寄言。庾信把“鹤”当作得道成仙,永恒生命存在的寄托,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但是在这美好的理想之中,也无不表现出人类的悲剧意识。在羽化登仙之风盛行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最难以抗拒的生命悲剧意识,人类难以摆脱生老病死,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时刻提醒着“人”只是 “人”。到了汉末,文人的生命宿命悲剧意识愈加强烈。鹤夜半而鸣的生活习性给人的孤独之感也愈加强烈,象征着人情世故的悲婉之情。人生经历如此悲苦的庾信,在他企图摆脱俗世的游仙诗中“鹤”自然成为抒情对象。

  (二)亘古挺立的“松”

  松本身具有常青、笔直、高耸、不畏严寒的特点,是历来诗人抒情的常用意象,他们或表现松高洁耐寒的品质,或创造深幽的境界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在《拟古九首》其五中写道:“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东方之士的住所旁,青松夹着道路生长,朵朵白云在空中飘荡,倚着屋檐,就好像是仙人的住所。“白云”加“青松”,飘渺不定的云雾中多了一份稳固,表现出作者与东方之士精神上的暗合。“松”在道家游仙文学的层面上,是一种飘逸永恒、自然脱俗的意象。“松”的意象除了表达道家文人学士希望在宇宙中永恒存在,在飘渺的云雾中亘古挺立,也还有对自身品行的一种肯定。

  庾信游仙诗笔下的“松”意象,有两种喻义:一是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点有没有实现,我们再议。二是表达神仙飘渺隐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倾向。

  此外,古籍中还记述了松的其他价值和意义,最典型的就是有关松的药用价值。如《史记·龟策列传》“茯苓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神仙传》:“松者横也,时受服者皆至三百岁”。

  庾信的游仙诗中“松”意象出现三处,有“婉婉藤倒垂,亭亭松直竖。”(《游山》);“水奠三川石,山封五树松。”(《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白石仙人芋,青林隐士松。”(《任洛州酬学文学见赠别》)。前两处引用“松”的意象是为了表明自己刚正不阿的品质。在《游山》(一作《游仙》)中将山中袅娜倒垂的藤条和笔直向上的松树作对比,突出松树挺且直的特点。在《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中通过山泉拍打三川石和终南山包围五树松来极言松树不畏强权的美好品质。庾信想用这些美好的品质来衬托自己,可惜的是,庾信入北后做了贰臣,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他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的所为,但是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低头,只能做宇文集团的文学侍臣,在陪宇文内史一同游玩当下,描写松的挺直不阿,想必庾信心中也是愤懑不平,现实中做不到的,只能靠游仙诗歌来表达。最后一句“白石仙人芋,青林隐士松”引用白石道人煮白石,食用后成仙的典故,表达自己追求竹林隐逸生活。不论是庾信前期作品还是后期诗作,“松”这个植物由于其本身具有和人类情感追求想通的特质,诸如高洁、坚韧、不屈等等,受人喜用,构成特定的文化意象。

  (三)创新意蕴的“桂”

  庾信的游仙诗中与“桂”相关的句子有如下三处:“何必淮南馆,淹留攀桂枝。”(《入道士馆》);“梨红大谷晚,桂白小山秋”。(《寻周处士弘让》);“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奉和同泰寺浮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桂”的注释是“江南木,百药之长”。“桂”最早被文人骚客用来寄托情思的出处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而是之后数百年的《楚辞》。《诗经》集中体现的是北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以黄河流域为背景,而《楚辞》中的创作背景是南中国,一南一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这样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庾信在他的游仙诗文中喜欢用“桂”这个意象,庾信本身是南梁人,但是羁旅在北后内心一直郁郁寡欢,国家覆灭,亲人离散亡故,现状潦倒不堪,只能在他的游仙诗中用生长在江南的桂树作为寄托,来一表他的乡关之思,寄托无限哀情。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桂”这个意象,如“矫菌桂以纫蕙兮。”(《离骚》);“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远游》),屈原之后的诗人纷纷效仿,都沿用“桂”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行,形容人或物的神貌之美。庾信用“桂”这个意象,一方面也是传承了屈原的用法,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这时候“桂”和“松”传达的情感大体一致,上文对“松”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已经做出分析,不再赘述。另外一方面,庾信结合神话传说又有所创新。相传嫦娥偷得长生不老药食用后奔月,月亮中就有一棵桂树,吴刚因学仙有过,就被罚砍那生生不息的桂树,所以在庾信的游仙诗中,说桂树就是仙境的代表也不为过。“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勾勒出一幅空灵飘渺,幽深虚幻的境界。结合庾信的身世之悲,桂树生长在南方的特性,庾信在诗文中喜用“桂”这一意象就容易理解了。“桂”不仅承载了他对潦倒命运的感慨,对故国的思念,还是他苦闷精神的寄托。庾信发展完善“桂”意象,集前人用法之大成,后人虽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创新,但是基本还是沿袭庾信的创新。

  三、庾信游仙诗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能否巧妙运用语言文字将内心的真情实感曲尽其妙地表现出来。从先秦到汉魏,名家辈出,其诗赋语言风格大多是平实朴素,注重内在感情的自然流畅,忽视外在辞藻的修饰,并且努力创造出恢宏的气势。自曹植推崇语言文字的华美之后,经过陆机潘岳等人的发展完善,到南梁时期,已经很讲究语言文字的艺术美了,注重用典、声律、对仗,要求整饬,并且注重讲究语言外在的辞藻美。

  今人论及先秦汉魏和晋宋齐梁的文学特点时,都认为前者重气势美,是一种内在情感有力的对外宣泄,而后者对于自身内在情感的表达则显得含蓄很多,推崇外在语言文字修饰的华美,注重的是外在的艺术修饰。一般来说,庾信前期的诗赋以描写宫廷生活绮丽奢靡为中心,多为应和帝王将相之作,有真情实感作品较少;后期的诗赋以“乡关之思”

  为抒情中心,多表现出沉郁、老成的审美特点。庾信侍奉了四朝十帝,这种贰臣身份和他从小接受的儒家忠孝价值观相悖,但又因为前期所受宫体文学的影响巨大,所以庾信的游仙诗集合这两种特点,既有气势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这在道士步虚词中表现明显;又有辞藻美,注重外在的语言文字修饰,通过炼字、对仗,营造一种声韵美,这在应和类的游仙作品中表现明显。

  (一)想象寄情

  庾信的生平经历较为坎坷,在南梁时,受到萧梁王朝的重视,“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隆比。……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1家世渊源,自己又受尊崇,周书记载的这段史料充分体现了庾信当时的风光。但是作为使臣入北之后,西魏、北周的贵族对他并不重视。到了中后期,也还有北朝贵族对他表示鄙视。到了晚年,家里甚至一直都是靠接济度日,食不果腹。一南一北,一风光一落魄,前后差异如此巨大,庾信的心理落差无处排遣,贰臣的身份使他无比矛盾,既不能以死之类的壮举来明志,又不能在心理上完全接受北朝,主观上缺乏一种决绝的勇气,始终处于徘徊之中,吉定认为庾信“保持名节的观点和‘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的屈辱构成了庾信内心强烈的悲剧性矛盾冲突”2。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使他将创作投向游仙文学,将内心的苦闷借不切实际的游仙文学来排遣,也只有在仙境中他才能暂时满足自己的理想。除了自身仕途不遇、壮志难酬之外,庾信创作游仙诗还有社会环境因素。虽然庾信的游仙诗大多是羁留在北时所作,但是前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他整个文学生涯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道教文化在南北朝文学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颜之推有一段话或许可以说明情况:“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3庾信的游仙诗就是在道教文化下的“游”思想衍生而创的。《庄子》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倡导“神人之游”,《逍遥游》描述神人的形象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4描述的神仙是一个不关心生死、神游四海,突破时间与空间的一般束缚的形象。其境界是壮阔辽远的,其状态显现为无拘无束,展示出毫无阻碍的“游”的精神——摆脱贫富、是非、名利、死生等牵绊的自由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的希望。

  庾信吸收《庄子》中类似的思想,运用浪漫想象创造仙人仙境,突出表现羽化成仙登天,脱离人间烦恼,达到生命永恒的美好愿望。但是这只是人们的美好假想,关于仙人、仙境、仙化等神话小说,或借鉴前人、或发挥自己的想象,总之就是为了忘却现实烦恼,将一切美好的事物赋之虚构的世界中。

  庾信的这十首步虚词,将仙境描绘得如在眼前。其道士步虚词是在他以亡国使臣的身份,在北周当官时创造的,在此之前,庾信生活得十分清苦,北周明帝宇文毓封庾信临清县子,邑五百户。临清县子虽然有爵位,但却无实际收入,庾信到后期生活都是靠赵王和滕王的接济和照顾,晚景很是凄凉。他在《小园赋》中就写到“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正是因为生活的苦闷、政途的不如意,加之家人儿女在战乱中丧生,“二男一女,并得胜衣,金陵丧乱,相守亡没。……一女成人,一长孙孩稚,奄然玄壤,何痛如之”(《伤心赋》)他在这十首《道士步虚词》组诗中作者运用自己的浪漫想象,将自己没见过的仙境描绘得栩栩如生,如:

  无名万物始,有道百灵初。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

  三元随建节,八景逐回舆。 赤凤来衔玺,青鸟入献书。

  坏机仍成机,枯鱼还作鱼。 栖心浴日馆,行乐止云墟。(其二)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庾信运用浪漫想象,刻画了天地出现之初的场面,描写《真灵位业图》、《真诰》中的美丽仙景:有昆仑山上的五色水,有冬至之时的玉虚馆。还有《周易》中的“弦断胶续,是仙家之术坏机成机”的传说,《神仙传》中将丹青置于鱼肚,鱼吐墨书青色如大药飞去的神话传说点出人生需要及时行乐。

  “五香芬紫府,千灯照赤城。凤林采珠实,龙山种玉荣。”(其九)引用《抱朴子》、《庄子》中的神话典故,通过想象描写天上芬芳的紫府,神人升天,南方之凤,龙泉山的玉种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景象。借用气势恢宏的浪漫想象,庾信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都通过游仙来暂时忘却,通过大量的典型场面,用浪漫主义情怀书写仙境,体现了道家宁静致虚的思想。但是庾信也知道,依靠飘渺不可得的仙境只能是暂时忘却自己处在现实中的苦闷,最后仍然不免发出“蓬莱入海底,何处可追寻”(其九)的感叹!

  (二)用典抒怀

  在庾信的二十五首游仙诗中,引用《老子》中的典故有九处;引用《抱朴子》中的典故有十四处;引用《真灵位业图》中的典故有四处;引用《列仙传》中的典故有十三处;引用《真诰》中的典故有六处;引用《列子》中的典故有九处;引用《淮南子》中的典故有九处;引用《庄子》中的典故有四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典故有六处;引用《神仙传》中的典故最多,有二十四处。其中十首步虚词典故引用超过大半,特别是《神仙传》,共二十四个典故,其中十首《步虚词》就引用了十五个典故,《真诰》的引用也全出自《步虚词》。庾信谙于用典,他在使事用典方面为人称道,并且成为后人创作竞相模范的标准,陈寅恪先生指出:“兰成做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合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1那么他是如何调动华丽辞藻和古今名士来为自己所用呢?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庾信的用典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是遵循古今奔赴的原则。古今奔赴,即指用古事来写今事,用古情来写今情的特点。总的来说,庾信游仙诗中的典故用法有以下三个用法。

  第一是使用同一或相近典故来表达同一思想感情,如《道士步虚词》其十:

  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经餐林虑李。

  旧食绥山桃。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

  首先极描写麟洲、玄圃这样的仙境的美好玄幻,它们像海那样辽阔,像天那样高耸,然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是遥不可及的。然后分别用《山海经》、《神仙传》、《列仙传》

  中的仙人典故,王子乔、若士、林卢山、葛由等神仙的故事来表现神仙生活的美好。最后一句言志,“即是仙人逃”,时人称白石先生为隐遁仙人,因为他不追求升天为仙官,也不求闻达天下。全篇用典,语言朴素平实,但是庾信借仙人来抒怀,表明自己也是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不追求名利。在《蒙赐酒》“仙人”这一典故又传达出相近的思想情感。

  金膏下帝台。玉历在蓬莱。仙人一遇饮。分得两三杯。忽闻桑叶落。

  正值菊花开。阮籍披衣进。王戎含笑来。从今觅仙药。不假向瑶台。

  这首诗用典颇多,庾信幻想自己在帝台、蓬莱这样的仙境中遇到了仙人,分得两三杯仙酒,忽然听见了桑叶落下的声音,化视觉为听觉,正好此时菊花又凋零了。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性情,诗人与菊的性情融合为一了,它代表着诗人价值取向,“菊”意象的“高洁”义从陶渊明就延伸至今,所以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对庾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看下一句,有“竹林七贤”美誉的其中两位阮籍和王戎对庾信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 做不到“平天下”,却尽力做到独善其身,庾信后期思想和他们很接近。有了和仙人的交往从此就不需要去瑶台那借仙药了,全篇虚写。两首诗用仙人这样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不汲汲名利,追求隐逸的情思。

  第二是使用不同典故来表达同一思想感情。这在《道士步虚词》其二中表现明显:

  无名万物始。有道百灵初。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

  三元随建节。八景逐回舆。赤凤来衔玺。青鸟入献书。

  坏机仍成机。枯鱼还作鱼。栖心浴日馆。行乐止云墟。

  第九、第十两句化用不同的的典故来表达同一思想感情。《周易》郑注曰:“机,弩牙也。”《十洲记》:“凤磷洲,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为膏,明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弦及刀剑断折之金,更以胶连续之,使力士掣之,他处乃断,所续之际终五断也。武帝大汉三年,王使至,献此胶四两,武帝以付外库,武帝幸华林园射虎,而弩弦断。使者时从驾,上胶一分,使口濡以续弩弦。帝惊曰:‘异物也’”按:

  “机为弩牙。弦断胶续,是仙家之术坏机成机也。”1“机”这个典故,表明庾信对成仙的追求。“枯鱼还作鱼”典故出自《神仙传》,曰:“葛玄见买鱼者在水边。玄谓鱼主曰:‘欲烦此鱼至河伯处,可乎?’鱼人曰:‘鱼已死矣,何能为?’玄曰:‘无苦也。'乃以鱼与玄。玄以丹书纸置鱼腹,掷鱼水中。俄顷鱼跃上岸,吐墨书青色如大药而飞去。”2这两个不同的典故都表明了庾信对成仙的渴望,希望摆脱俗世的困扰,直接羽化登仙,寻求慰藉,及时行乐。多典并用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读来非但无重复累赘之感,而且倍能体会其情感,是庾信用典之上乘。

  第三是同一典故反复出现,形成具象化。这与典故本身有关,在意义的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独立的意象美,使读者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读懂它的文化内涵,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形成一定的意象。这一点在庾信的游仙诗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蓬莱”,它在庾信的游仙诗中反复出现,如“蓬莱暂近别,海水逐成尘。”(《仙山二首》其二);“蓬莱在何处,汉后欲遥祠。”(《奉和赵王游仙》);“蓬莱入海底,何处可追寻。”(《道士步虚词》其九);“青衣上少室,童子向蓬莱。”(《道士步虚词》其一)等等。在“蓬莱”仙境可谓和人的思想浑然一体,一看见“蓬莱”就知道作者是在写虚无缥缈的仙境,传达出诗人盼望成仙不得,发出无可奈何感慨的思想感情。

  以上对庾信用典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庾信的用典达到了浑融的境界,但是庾信用典袭承南朝文风,也有生搬硬套、炫耀才能的弊病,如“军中女子气,塞外夫人城。”(《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一般来说用“军中女子气”来说明军中有女人不利行军,但是这里却赞美赵王夫人随军,曲用典故,不伦不类。但是这在庾信诗中还是少数的,但这只是玉中瑕疵,不能因此否认庾信的用典方面的伟大成就。

  (三)炼字达意

  选词精炼,创造出或绮艳或清新或真实或虚幻的意境,将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得形象生动,如《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游客值春辉,金鞍上翠微。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湿衣。

  雁持一足倚,猿将两臂飞。戍楼侵岭路,山村落猎围。

  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

  庾信入北之后还是作为宇文集团的文学侍臣,也时常陪从御驾游玩,在宫闱山川中吟诗作赋,消遣时光,应和帝王诸侯。这一类的游仙诗中讲究炼字,追求辞藻华美。这首诗中选词精工巧妙,而又不失清新之气,虚实结合,在结尾增添一份神秘之感,全诗处处飞扬着诗人的性灵和追求。看,在春日温和的光辉中,游人兴致勃勃地登山,却不急着登上山顶,为的就是欣赏那抹翠绿。逆风而上,感受着迎面花香,越往山上走,湿气越重,竟然把“我”的衣服都沾湿了。一个“迎”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中花开之盛,就像是顽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亲近。“雁持”以下六句,虚实、动静结合。

  “雁倚”是静态,“猿飞”又是动态,“戍楼”“山村”实写,但是“道士”和“仙人”的煮丹又是虚写,显得遥远疏旷,山中湿漉漉的空气则更像是无形之虚了,只能用心感受。

  短短几句,朴素清丽而又精工雅致,融动静虚实一体,创造出一个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却又不失空灵的意境。

  《奉答赐酒》也很能体现庾信诗中重选词炼字,讲究辞藻美的特点:

  仙童下赤城,仙酒饷王平。 野人相就饮,山鸟一群惊。

  细雪翻沙下,寒风戏鼓鸣。 此时逢一醉,应枯反更荣。

  庾信将自己仙化成王远,他拿一贯钱向余杭姥沽酒,得到酒后就与山中野人在树林里喝酒,一仙一野,对比鲜明。山中飞鸟看见仙人与野人对饮,场面颇不正常,就在惊慌失措中飞走了。此时恰巧天上下起了小雪,雪翻卷着飘下覆盖在沙土上,冬日凛冽的寒风也像擂鼓那样吹得呼呼响,放眼一看四周,都是一片苍凉肃杀的风景。试想如果这自然景色和人们一样大醉一场,或许醒来这一切就欣欣向荣了。创作此诗时庾信应该入北羁旅,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物质上都是靠北周贵族赵王宇文招和滕王宇文逌接济。《奉答赐酒》就是在这样的穷困潦倒的背景下完成的。“翻” 和“戏”就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雪在风雪中翻滚飘摇的无力感和寒风肆虐就像擂鼓气势压人的场景。“翻”字生动地写出小雪在寒风中的孤单飘零,不论做什么挣扎还是要覆盖在沙下。一个“戏”字就让读者感受到了寒风的肆无忌惮,来势汹汹,但又充满了调侃的味道。精心选用这些字,就是为了表现庾信自己就像是那风雨飘摇中的山中景物,在寒冬中不仅忍受雪花的冰冷,还要接受寒风的戏谑,这个时候他只能以酒来作为解脱,期盼喝醉得到暂时的安宁,人物精心选取仙人野人,对比强烈,想象奇特,脱离凡俗人世。

  “应枯反更荣”到最后显现出的那一点积极的向上的情感也只是作为对滕王赐酒的感激。

  “翻”和“戏”将庾信内心深处的不如意、无奈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一两个字就能传神地体现出作者情感,这就是炼字的精妙。

  四、庾信游仙诗创作的原因

  作为一个侍奉过四朝十帝的文学侍臣,经历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的灾难,入北后又不受重视,晚景穷困潦倒,心中始终郁郁不快,从他的游仙诗就不难看出庾信思想的复杂性,他想反抗传统的宿命天道之说,回到本真自我,有着朴素的唯物思想,但是又不能摆脱自我性格中的摇摆不定和社会时代的局限,虽然想做一番抗争,但是在社会活动中他还是尊崇传统天命观,甚至创作了一系列的游仙诗,期望在虚幻不真实的仙境中寻得暂时安慰解脱。现试对庾信游仙诗的创作原因分析如下:

  (一)道教的影响

  从哲学角度出发,每个人都以双重身份存在,一方面人是一个具有自然性的仅作为自我的个体存在,另一方面,人又不能脱离社会群体,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性。道家的人生哲学重视前者,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自然性质,要顺应天道自然,游仙诗的《道士步虚词》是道教文化的产物。儒家的社会观重视后者,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要求重视礼乐制度。

  游仙诗的创作在人生态度上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朴素的自然之趣,努力摆脱“经世致用”的实用型观点,追求羽化登仙,寄情于自然山水,羡慕隐居世外桃源的生活。在他们眼里,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或者规律都能体现“道”和“理”,或者干脆就是“道”和“理”的象征物,这种现象在郭璞的《游仙诗》中早已体现。道教之所以对游仙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就是因为这两者之间有契合点。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社会大动乱时期,它符合这一时期文人求生、避难及自我心理安慰等种种政治的、生活的、精神的需要,故而大行其道,梁帝王公卿士大夫对于道家学说的推崇可以说达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入北后,北魏拓跋焘改元太平真君,还“亲至道坛,受符箓。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此。”1道教的存在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未知前途的美好诉求,从源头上来说,人们创造出了道教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愿望自己服务的。文学也是如此,文学发展至今,它的创作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或记录,或歌颂,或表现情感。文学和道教在形成上有了共同的根基,更有“文学起源于宗教”这一说法。道教影响下的游仙文学,它不仅鼓励人们修道成仙, 也支持人们修齐治平、过好现实生活,这是道教游仙文学追求的至上的效果,既能治国修身,又能成仙,和仙人交游,在飘渺的仙境中生命得到永恒。道教对于萧梁一朝的影响,也还未可轻易磨灭。

  (二)现实的惶惑不安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易主迅速,南朝四国,宋、齐、梁、陈,朝代存在的时间分别为 59、23、55、32 年。在这种大环境下,最紧迫、最切实的就是生死存亡以及归属的问题,这在文人士大夫中引起广泛关注,继而寄托道教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游仙诗来暂时使灵魂找到安栖之地。另外,庾信一生不论在南在北,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对帝王进行歌功颂德的文学侍臣,从这一点来说,他的作品缺乏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南梁的时候,和父亲庾肩吾以及徐摛父子创作的“徐庾”体,一时风靡朝野,成为士大夫竞相模仿的对象。庾信前半生生活在宫闱之中受到梁武帝、梁简文帝的器重,而《南史·萧韶传》记载了他和萧韶的“断袖之欢”又能从另一方面看出他早起的奢侈生活:“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食所资,皆信所给。遇客,韶亦为信传酒。”1在庾信 42 岁出使西魏到 69 岁卒于隋开皇元年这 27 年的时间里,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始终惶惑不得意。到了北朝之后,得到的基本都是有名无实的官,统治者羁押他不让他回南梁故国,内心也没有真正接受他,更加不会在政治上重用他。一南一北,一边是风光无限地重用,一边是心存间隙的轻视,现实的惶惑不得意使得庾信转向游仙,企图在仙境中忘记现实的不得意。

  庾信一生三次作为使臣出使,第一次是在梁大同十一年,庾信三十三岁,这次庾信是作为大国使者出使东魏,此时庾信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在功业上也小有成就,风光无限。第二次出使是在梁承圣三年,这次出使,庾信就再也没能回到南方,南梁气数已尽,入北后,“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2都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官。到公元 557 年,西魏亡,北周取而代之,庾信继续做贰臣,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前者有名无实,连俸禄也没有,后者也是品级很小的官。虽然后来封为预麟趾殿校书,但是在根本上还是没有把他当作“自己人”,只是装饰门面的文官,利用他来提升本国文化水平。这两次出使前后对比,给庾信的影响很大,第二次出使,庾信作为亡国使者,政途不得意,就算做官也只是充当门面,没有真正被北朝接受,到晚期甚至生计都成问题,“萧瑟风声惨,苍茫雪貌愁,鸟寒栖不定,池凝聚未流。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愿持河朔饮,分权东陵侯。”(《就蒲州使君乞酒》)就是他在晚年的真实写照。现实的惶惑不得意,只能寄希望在虚幻的世界中,在北周做官期间,他主管礼乐创作,在这期间,《步虚词》就诞生了,仙境越美好,现实就越不得意。第三次出使是在周天和三年(公元 568 年),齐请和亲,遣使来聘。这次出使庾信描述得轻描淡写,但也是惆怅万千。

  三次出使,庾信感受到了世间冷暖,现实的无可奈何,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到游仙文学中,期望借此来寄托言志,暂时舒缓自己不得意的情怀。

  (三)作为文学侍臣的应和

  前文说到庾信一生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文学侍臣,宇文逌原序:“年十五,侍东宫讲读。虽桓驎十四之岁,答宿客之时,鲁连十二之年,杜坚离之辨,匪或斯尚同日语哉

  玉墀射策,高等甲科”。1十五岁就开始了仕途生涯,作为一个文学侍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当权者的种种作为进行拥护和赞扬,所做的诗词歌赋都要体现当权者的审美情趣。

  庾信诗赋中,大量出现了以“奉和”、“奉答”、“奉报”、“应诏”、“应令”、“陪驾”、“仰和”等为题的应和之作。

  纵观庾信一生,他的文学侍臣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南梁时期,第二阶段是其在四十二岁出使西魏到离世。其中第一阶段的奉和之作较为单纯,思想情感简单明了,就是为了应和帝王所作,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阶段是庾信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政途顺利,文学创作只为歌功颂德。第二阶段的游仙诗中蕴涵的情感就比较复杂,“庾信的这种侍臣心态,已远没有南朝时期的热情焕发,代之而起的只是一片哀怜与自卑之辞。他的归隐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基于故国之思的羁臣心态和对于贰臣心理自觉体认所产生的自惭心理。”2庾信与北朝诸王的往来也只是单纯以文学侍从的身份进行,如《奉和赵王游仙》、《奉和赵王美人春日》等,带有浓厚的宫体诗的绮艳风格,但是这个时期除了应和的宫体诗,庾信也会创作一些直抒胸臆的、带有独立人格的作品,典型的有《拟咏怀二十七首》,感情跌宕起伏,风格刚健。所以庾信入北后,表面上看是南朝文学侍臣的继续,但是细看他的这个时期的态度和心境则是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入北之后,政治上的侍从地位决定了他的凄凉心态、归隐愿望、乡关之思、独立人格和羽化登仙脱离尘世等一系列的心态,而这些心理状态又与政治侍从的地位相对峙。所以他在北朝文学侍从的位置上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得不区别于前期的应和之作,即融合了道教思想的游仙诗文。

  五、结语

  庾信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世家教育,是南北朝时期融南北文风的大家。

  经历侯景之乱后,庾信历仕四朝十帝,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贰臣的身份是不能容忍的,庾信经历了从春风得意的东宫讲读到羁留不得归的文学侍臣,一下子从“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到“从宦非宦,归田非田”(《伤心赋》)的落魄境地,故将现实世界的不得意借助游仙文学来抒怀。在诗中,庾信描写了登仙、仙人、仙境、神仙故事、长生不老等游仙主题,不管是应和之作还是有感而发,诗中传递出自己的美好愿望,企图用美好的神仙世界来忘却现实中失意,这应该是庾信写作游仙诗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2]许逸民:《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3]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三泰出版社 2008 年版。
  [4]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年版。
  [5][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6][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7][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8][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9][梁]刘勰着、[清]黄叔琳注:《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
  [10 [晋]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中华书局 2010 年版。
  [11]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2]徐宝余:《庾信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3 年版。
  [13]林怡:《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鲁同群:《庾信论传》,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5]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16]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7]赵宏艳:《北朝乐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年版。
  [18]常亮:《北朝文人诗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2010 年版。
  [19] 张黎明:《庾信仕北时期的心路历程与诗赋创作》,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2年版.
  [20] 刘劼:《庾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年版。
  [21] 吉定:《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 年版.
  [22] 钟优民:《庾信思想三题》,《学术月刊》1986 年第 8 期。
  [23] 周悦:《庾信创作中的道家文化取向》,《中国文学研究》2006 年第 4 期。
  [24] 何世剑:《庾信诗文接受及其当代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10 年第 2 期。

  致 谢

  弹指一挥间,我的四年大学生涯已然接近尾声。回想大一时的懵懂和幼稚,现在的我虽有迷茫,但也多了一份成熟和淡然。虽然不愿离别亲爱的母校、可爱的同学,但或许学会忍受离别,人才会真生地成长。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在此,请允许我向父母、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

  大学四年,虽然离开了我敬爱的父母,但是他们的谆谆教导我总是牢记在心。他们的关爱伴我成长,在外面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知道,家永远是我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我的精神依靠,是他们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第一任导师永远指引着我

  本篇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修改、初稿到最后的定稿,×老师都给予我最大的指导,收到我的邮件后,总是尽快回复,从不拖沓。×老师学识广博,当我在行文过程中遭遇困惑时,总是耐心地为我指点迷津。同时,×老师学术上细心谨慎,对于我论文中注释的错别字都一一改正,其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深为佩服

  同时也感谢评估小组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斧正

  大学四年,同宿舍的室友情也让我体会到了温暖,我们一路努力,一路奋斗,一路支持。在考教师编制时互相鼓励,在写论文时也互相给出中肯意见。现在我有幸即将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也多亏了室友的帮忙。这份友情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重要财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毕业论文的撰写让我意识到自身的才疏学浅。生命不息、学无止境,带着父母及老师的期许,我将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