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梁山方言方位词与只是代词重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10 共2585字
论文摘要

  山东梁山县地处鲁西南,梁山话属于中原官话,但从山东话内部来看,东西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差别较大,梁山话属于西鲁方言西齐片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其中空间方位的表达就有两种特殊的方式,一是重叠,包括方位词重叠和指示代词重叠;一是以“家”为前缀的处所词。

  1 重叠
  
  1.1 方位词重叠
  梁山方言中,方位词可以重叠,重叠后位于动词之后,构成“动词+方位词重叠”的动宾格式,其中的“动词”仅限于表示方向的“朝、向、往”和方言词“□[k' ]”等几个动词,“方位词”仅限于表示对称方向的“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等方位词。 重叠后的方位词,第二个音节轻读,它既表示方向,又表示位置,语义相对弱化,整个格式的语法意义是“朝某个方向稍微平移一点儿”,例如①:

  (1)你站的地份□[k' ]西啦,再往东东。再向东平移一点儿
  (2)把相框向上上。把相框向上挂一点儿
  (3)你朝里里,好让我坐下。你向里坐一点儿,我才能坐得下
  (4)你再□[k' ]前前,就会掉下去啦。

  你再向前走一点儿就掉下去了例句中的“往东东、向上上、朝里里、□[k' ]前前”,意思分别相当于“向东站站、向上挂挂、向里坐坐、向前走走”,动词重叠表示短时、次少或尝试等意义,在梁山方言中,位于动词“朝、向、往”和方言词“□[k' ]”等几个动词后的方位词的重叠,除了表示方位,还表示动作平移的距离较短。

  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方位词重叠”格式后面往往可以加上 “一点儿”, 或者在动词前加上副词“再”,或者两者并用等,例如:

  (5)你再朝西西就会看到啦。
  (6)你的头要向下下一点儿。
  (7)你的杯子再往里里,要不会掉下去了。

  在某种语境下,“再+(动词)+方位词重叠”格式中的动词可以省略,甚至“方位词重叠”独用,如:

  (8)你把钉子钉得太高了,再下下就好了。
  (9)外外,好吗? 我这儿忒挤啦!

  值得注意的是,梁山话中的“向上上、朝里里、□[k' ]前前”等中的“上上、里里、前前”,与普通话里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中的“上上、里里、前前”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话里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分别是“上下、里外、前后”通过对举的方式构成的重叠式,不能拆开使用,不能独立运用,整体在句中作状语,表示“周全、周遍”之义,如:“公司里上上下下都很佩服她”,“她很能干, 里里外外一把手”.梁山话中的“上上”与成词的“上上”也截然不同,《现代汉语词典》对“上上”的解释为:“ 形属性词。 ①最好:~策。 ②指比前一时期再往前的(一个时期):~星期 ~月。 ”其中后一个音节是不能读轻声的。

  1.2 指示代词重叠
  梁山方言中,指示代词“这”和“那”也可以重叠,位于“朝、向、往”和方言词“□[k' ]”等之后,它不仅指示方向,而且还表示位置,“朝(向、往、□[k' ])+这这”表示“以近指点为参照离说话者再近一点儿”,而“朝(向、往、□[k' ])+那那”则表示“以远指点为参照离说话者再远一点儿”. 例如:

  (10)往那那,离我远点儿。向那边走走,离我远一点儿
  (11)□[k' ]这这,你说话我才能听清。向这边站站,你说话我才能听清
  
  在梁山话中, 还有与以上两种格式表达意思基本相同并存使用的格式,如:“向里坐”、“朝南站站”、“往北走一点儿”、“向左挪一些”等,据调查,它们使用频率不高, 语气也没有以上两种方式显得温和随便一些。

  2 以“家”为前缀的方位词
  
  在梁山话中,以名词“家”为前缀,和其他的方位词可以构成表示处所(空间)意义的词,如:“家北”、“家前”、“家东”、“家西”和“家后”等方位词。

  在梁山话的“家北”等方位词中,“家”的意义比较特殊, 它一般指说话人所在的自然村或说话人的“家”周围一定的区域,而方位词组表示的方位,往往以其中的名词表示的事物或环境为参照点,这样,梁山话中“家北”等方位词表达的处所(空间)意义,因为是以“家”为参照点,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指性,意思也比较宽泛。 例如:

  (12)“小红家在哪? ”
  “小红家在家北。 ”或“在家北哩。 ”
  (13)“红的爸爸干什么去了? ”
  “到大家北地里干活去了。 ”

  比较例子(12)(13)两句中“家北”一词的意义,它们表达的处所范围有很大的不同,例子(12)“家北”应该理解为:“‘家’所在的自然村的北头”,例子(13)应该理解为:“‘家’所在的自然村外的或离该自然村一定距离的地方”②.

  汉语中处所词所表达的空间处所可以从“形状”和“方向”两个角度来考察分析。 “形状”是指某个物体所占据空间范围的形状显示出来的空间特点。 陆俭明先生指出, 空间主要通过方位词组中的方位词作为“确认值”来确定方位词组中名词所具有的空间性质.依次类推,在梁山话中,“家北”等方位词所表达的空间范围,不仅要借助方位词“北”等,更应该依靠其中的“家”,才能理解其处所(空间)范围意义,如上述(12)(13)两例中“家北”的空间范围意义,它既可理解为“‘家’所在的自然村的北头”的“内”形状,又可以理解为“‘家’所在的自然村外的或离该自然村一定距离的地方”的“外”形状。

  “方向”是指某个物体所面对的方向显示出来的空间特点。 空间主要通过方位词(词组)的名词作为参照点来确定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 在梁山话中,“家北”等中“家”作为参照点,不十分确知某个点,而是比较大的面,所以方位词“北”等往往依附于“家”.上述两例中,例子(12)指自然村北头,例子(13)指自然村以外离该村有一定距离的自己拥有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山话中,有时表示较远的距离,在“家北”等方位词前加上“大”字,构成“大家北”等表示距离的量大,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家西”和“家东”类似“家北”的用法,“家西”和“家东”表示的空间方位是相对的,与“家北”相对的是“家前”,而“家前”表示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小,没有“家南”的说法。 例如:

  (14)“家前有玩把戏哩,看去吧。 ”
  (15)“家前的老王出车祸了。 ”

  例子(14)(15)中“家前”一词,都表示“‘家’所在自然村的南头”这一范围,超出此范围,则不能指称。为什么梁山话称“家前”呢?陆俭明认为,决定人们对前后左右的认识有两方面的因素起作用, 一是人与物典型位置上的互动模式, 二是取决于物体自身的特性。在梁山,人们居住的房屋都是很传统的方式坐北朝南的,按照当地人的认知习惯,与自己“家”相对的“南”,就应该等同于“前”,按照人与物典型位置上的互动模式来确定空间方位,所以“家南”就是“家前”. “家后”与“家前”相对,表达的空间方向则正好相反。 另外,“家里”的意义与普通话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家外”之说,只有对举时才可以运用,如“家里家外都得靠他一个人”等。

  梁山话中的这两种空间方位的表达方式, 与普通话相比比较特殊,使用频率比较高,这是语言运用主观化的表现,也与人们的特殊认知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方 经民。现 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 界汉语教学,2004(2)。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