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定义及其判断
王力:“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①裘锡圭:“通假也叫通借,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这里说的是狭义的通假,指借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②那么,本文把通假界定为:借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表示本有其字的词。通假原则是必须同音,或至少声音相近。
二、《楚辞》通假字研究
(一)《楚辞》通假字统计统计说明:
(1)一字与多字通假,分别统计。如:①灵皇皇兮既降(412)③;②凤独遑遑而无所集(197)。①“皇”通“惶”,②“遑”通“惶”,计为两组。
(2)形式相同的通假字,因词类不同,分别统计。如:①偭规矩而改错(11),②如列宿之错置(151)。①“错”通“措”,为名词,意为“措施”,②“错”通“措”,为动词,意为“安置”,故统计为两组。
依以上原则,《楚辞》共出现通假字54组105次。其中,名词10 组16次,占总组数的18.5%,占总次数的15.2%;动词22组54 次,占总组数的40.7%,占总次数的51.4%;形容词19组28次,占总组数的35.2%,占总次数的26.7%;副词1组1次,占总组数的1.9%,占总次数的1.0%;代词2组6次,占总组数的3.7%,占总次数的5.7%。
(二)《楚辞》通假字语法分类与词义研究
1.名词(10组16次)
(1)“错”通“措”,3次,意为“措施,举措”。例:偭规矩而改错(11);背绳墨而改错(197)。
(2)“酾”通“醨”,1次,意为“薄酒”。例: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187)。
(3)“麋”通“蘪”,1次,意为“蘪芜”,香草名。例:秋兰兮麋芜(60)。
(4)“萌”通“氓”,1次,意为“民”。例:厥萌在初(88)。
(5)“缪”通“穆”,1次,秦穆公。例:遭桓缪兮识举(392)。
(6)“射”通“夕”,1次,意为“夜晚”。例:射递代些(215)。
(7)“鼌”通“朝”,4次,意为“早晨”。例:鼌骋骛兮江皋(48);甲之鼌吾以行(121)。
(8)“柘”通“蔗”,1次,意为“甘蔗”。例:有柘浆些(219)。
(9)“正”通“证”,2次,意为“证明”。例:指九天以为正(6);指苍天以为正(108)。
(10)“勺”通“酌”,1次,意为“酒”。例:瑶浆蜜勺(219)。
2.动词(22组54次)
(1)“桉”通“按”,1次,意为“克制,抑止”。例:自压桉而学诵(198)。
(2)“案”通“按”,1次,意为“按照,依据”。例:抚案下些(219)。
(3)“案”通“按”,1次,意为“抑制”。例:抚佩衽以案志兮(159)。
(4)“倡”通“唱”,3次,意为“歌唱”。例:陈竽瑟兮浩倡(39);倡曰:有鸟自南兮(131)。
(5)“曾”通“层”,10次,意为“重累,重叠”。例:曾歔欷之嗟嗟兮(159);溪谷崭岩兮水曾波(248)。
(6)“锡”通“赐”,2次,意为“赐予”。例:肇锡余以嘉名(3);冀壹寤而锡还(331)。
(7)“错”通“措”,4次,意为“安置”。例:览民德焉错辅(16);各有所错(139)。
(8)“驼”通“驰”,2次,意为“飞驰”。例:高驼兮冲天(58);撰余辔兮高驼翔(66)。
(9)“词”通“辞”,1次,意为“告别,辞别”。例:因徙弛而长词(361)。
(10)“道”通“导”,4次,意为“引导”。例:来吾道夫先路(3);不开寤而难道兮(258)。
(11)“梼”通“捣”,1次,意为“捣碎”。例:梼木兰以矫蕙兮(113)。
(12)“笃”通“督”,1次,意为“察视”。例:察笃夭隐(237)。
(13)“蹇”通“褰”,1次,意为“提起”。例:惮蹇裳而濡足(144)。
(14)“离”通“罹”,9次,意为“遭受”。例:离慜而长鞠(135);思国家之离沮兮(335)。
(15)“聊”通“料”,2次,意为“考虑”。例:窃不自聊而愿忠(203);罔流涕以聊虑兮(204)。
(16)“没”通“殁”,1次,意为“死亡”。例:伯乐既没(139)。
(17)“辟”通“譬”,1次,意为“譬如”。例:辟与此其无异(152)。
(18)“信”通“申”,1次,意为“申明”。例:信上皇而质正(339)。
(19)“寤”通“晤”,1次,意为“会面”。例:谁可与兮寤语(298)。
(20)“寤”通“悟”,3次,意为“醒悟”。例:冀壹寤而锡还(331);离忧患而乃寤(258)。
(21)“详”通“佯”,2次,意为“佯装”。例:箕子详狂(97);荪详聋而不闻(129)。
(22)“菀”通“蕴”,2次,意为“蕴积”。例:菀蘼芜与菌若兮(335);捐林薄而菀死(344)。
3.形容词(19组28次)
(1)“戚”通“促”,1次,意为“迫促,局促”。例:悲忧穷戚兮独处廓(193)。
(2)“怊”通“惆”,3次,意为“惆怅”。例:然怊怅而无冀(201);心怊怅以永思兮(325)。
(3)“臑”通“胹”,1次,意为“熟烂的样子”。例:臑若芳些(219)。
(4)“皇”通“惶”,2次,意为“徘徊迟疑”。例:焉皇皇而更索(204);征夫皇皇(337)。
(5)“遑”通“惶”,1次,意为“惊恐,惶恐”。例:凤独遑遑而无所集(197)。
(6)“忄乔”通“骄”,2次,意为“骄傲”。例:忄乔吾以为其美好兮(128);忄乔吾以其美好兮(130)。
(7)“靓”通“静”,1次,意为“平和”。例:靓杪秋之遥夜兮(201)。
(8)“踞”通“锯”,1次,意为“锋利的”。例:长爪锯牙(228)。
(9)“邻”通“粼”,1次,意为“众多”。例:鱼邻邻兮媵予(70)。
(10)“廪”通“凛”,1次,意为“寒冷”。例:窃独悲此廪秋(194)。
(11)“内”通“肭”,1次,意为“肥美”。例:内鸧鸽鹄(230)。
(12)“沬”通“昧”,1,意为“昏暗不明”。例:身服义而未沬(210)。
(13)“成”通“盛”,1次,意为“盛大”。例:昭后成游(97)。
(14)“遂”通“邃”,1次,意为“遥远,深远”。例:曰:遂古之初(80)。
(15)“罔”通“惘”,1次,意为“忧愁”。例:罔流涕以聊虑兮(204)。
(16)“邑”通“悒”,3次,意为“忧愁”。例:忳郁邑余侘傺兮(11);心郁邑余侘傺兮(110)。
(17)“媮”通“愉”,3次,意为“安乐”。例:聊假日以媮乐(30);聊媮娱以自乐(175)。
(18)“绎”通“怿”,1次,意为“喜悦”。例:有美一人兮心不绎(193)。
(19)“从”通“纵”,2次,意为“竖直”例:豺狼从目(212);剑淋漓而从横(287)。
4.副词(1组1次)
(1)“俞”通“愈”,1次,意为“更加”。例:新人近而俞好(269)。
5.代词(2组6次)
(1)“盖”通“盍”,1次,意为“为什么”。例:盖为余而造怒(128)。
(2)“女”通“汝”,5次,意为“你”。例:逾空桑兮从女(56);与女游兮九河(68)。
(三)《楚辞》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④
1.同音(29组)(不区分词性统计)
(1)“桉”通“按”,影母,元部,去声;(2)“案”通“按”,影母,元部,去声;(3)“倡”通“唱”,昌母,阳部,去声;(4)“曾”通“层”,从母,蒸部,平声;(5)“驼”通“驰”,定母,歌部,平声;(6)“词”通“辞”,邪母,之部,平声;(7)“道”通“导”,定母,幽部,去声;(8)“笃”通“督”,端母,觉部,入声;(9)“皇”通“惶”,匣母,阳部,平声;(10)“遑”通“惶”,匣母,阳部,平声;(11)“忄乔”通“骄”,见母,宵部,平声;(12)“踞”通“锯”,见母,鱼部,去声;(13)“邻”通“粼”,来母,真部,平声;(14)“离”通“罹”,来母,歌部,平声;(15)“酾”通“醨”,来母,歌部,平声;(16)“廪”通“凛”,来母,侵部,上声;(17)“麋”通“蘪”,明母,脂部,平声;(18)“萌”通“氓”,明母,阳部,平声;(19)“内”通“肭”,泥母,缉部,入声;(20)“没”通“殁”,明母,物部,入声;(21)“成”通“盛”,禅母,耕部,平声;(22)“罔”通“惘”,明母,阳部,上声;(23)“寤”通“晤”,疑母,鱼部,去声;(24)“寤”通“悟”,疑母,鱼部,去声;(25)“邑”通“悒”,影母,缉部,入声;(26)“媮”通“愉”,喻母,侯部,平声;(27)“绎”通“怿”,喻母,铎部,入声;(28)“俞”通“愈”,喻母,侯部,去声;(29)“柘”通“蔗”,章母,铎部,去声。
2.音近(23组)
2.1 声韵皆同,声调不同。共2组。
(1)“锡”通“赐”,心母双声⑤,锡部叠韵,“锡”入声,“赐”去声;(2)“靓”通“静”,从母双声,耕部叠韵,“靓”去声,“静”平声。
2.2 双声韵近(7组)(1)“错”通“措”,清母双声,铎鱼对转;(2)“戚”通“促”,清母双声,觉屋旁转;(3)“聊”通“料”,来母双声,幽宵旁转;(4)“缪”通“穆”,明母双声,幽觉对转;(5)“沬”通“昧”,明母双声,月物旁转;(6)“菀”通“蕴”,影母双声,元文旁转;(7)“正”通“证”,章母双声,耕蒸旁转。
2.3 声近叠韵(9组)(1)“梼”通“捣”,定端旁纽,幽部叠韵;(2)“蹇”通“褰”,见溪旁纽,元部叠韵;(3)“女”通“汝”,泥日准双声,鱼部叠韵;(4)“详”通“佯”,邪余邻纽,阳部叠韵;(5)“射”通“夕”,船邪准旁纽,铎部叠韵;(6)“鼌”通“朝”,定端旁纽,宵部叠韵;(7)“信”通“申”,心书准旁纽,真部叠韵;(8)“勺”通“酌”,禅章旁纽,药部叠韵;(9)“从”通“纵”,从精旁纽,东部叠韵。
2.4 声韵皆近(5组)(1)“怊”通“惆”,透彻旁纽,宵幽对转;(2)“臑”通“胹”,泥日准双声,侯之旁转;(3)“盖”通“盍”,见匣旁纽,月叶旁转;(4)“辟”通“譬”,并滂旁纽,锡阳对转;(5)“遂”通“邃”,邪心旁纽,物微对转。
(四)《楚辞》通假字的特点
1.《楚辞》的通假字中,动词的组数和次数(22组54次)都是最多的,形容词(19组28次)次之,名词(10组16次)再次之,而代词(2组6次)和副词(1组1次)最少。
2.作为动词的通假字中,“曾”通“层”次数高达10次,是重累、累积的意思,这主要与营造一种氛围有关,如:①曾伤爰哀永叹喟兮(139),②曾歔欷之嗟嗟兮(159)。“离”通“罹”高达9 次,是遭受、遭遇的意思,这主要是与陈述作者遭受忧愁有关,如:①反离谤而见攘(258),②遭乱世而离尤(273)等。
3.《楚辞》同音通假最多,高达29组;音近通假23组,其中声近叠韵(9组)较多,双声韵近(7组)次之,声韵皆近(5组)再次之,而声韵相同声调不同(仅2组)最少。
【参考文献】
[1]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齐鲁书社,1989.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商务印书馆,2010.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2版)[M].长江出版集团,2010.
[4]李学勤.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5]林家骊译注.楚辞[M].中华书局,2013.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2.
[7]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8]王力.同源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2.
[9]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中华书局,2008.
一、引言位移动词这一术语由陆俭明在《V来了试析》(1989)中首次提出.文中陆俭明提取了[位移]这对语义特征,使得[+位移]成为位移动词的判定标准.此后对位移动词的研究在古代汉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位...
朱德熙[1](页41-42)按照名词与量词的关系,把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和专有名词等五类.其中抽象名词是前头只能加种、类、点儿、些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的名词,如:(一种、这些)礼节、(一种)道德、(一种)风气、(这...
一、引言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不久即受到高度重视。不但郑玄注经、应劭著《风俗通》援引之,且模仿和增补《说文》之字书亦相继出现,《字林》和《玉篇》为其代表。此外,《经典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着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
儒家经典经久不衰、永恒流淌的生命力,固然与其自身巨大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化价值密切相关,无疑亦与其琳琅满目的注疏文本紧紧关联。正是一代代博学鸿儒皓首穷经、爬罗剔抉,不断超越时代的差异,对接远古前贤的经典原意,才使得儒家学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引言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林姓巫女,能预知人间祸福,助人消灾避祸。妈祖逝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当地百姓主动立祠祀之。由于妈祖为民间自发组织崇奉的地方神灵,妈祖信仰初期还仅在福建莆田地区流行。但到...
一《冲虚至德真经》,即先秦典籍《列子》,因唐玄宗、宋真宗递相加封列子尊号,故一书而有二名,为道教元典之一。现存文籍中鲜见宋代以前《列子》注疏之作,幸而明《正统道藏》著录的《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下文或简称《四解》)使我们得以了解《列子》早期的...
吕蒙、毛远明《释悬米》(见《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认为:隋唐墓志及其他文献中多次出现的悬米应是悬水之误刻.如以下例句中的悬米:(1)洪源括地,与悬米争深;高峰极天,共云丘比峻.(隋《宋永贵墓志》)(2)竹箭分流,起于悬米.(隋《裴鸿墓志》)(3)将恐波迁悬米,舟...
本文就邓珊《浅谈汉语大词典衙兵一词释义补正--以新编五代史平话为例》一文,对衙兵一词的释义展开商榷.邓珊在文中质疑罗竹峰主编《汉语大词典》对衙兵一词的解释:①唐代天子的禁卫兵;②唐代节度使的卫兵.在时间上仅限于唐代,而忽略了五代.[1](P39~40)笔者以...
1《匡谬正俗》引文分析《匡谬正俗》引文极其广泛,涉及隋唐以前的数十种古籍、诸多文学作品。笔者对全书八卷一百八十二个条目进行了逐句分析。经过分析整理后,《匡谬正俗》全书引文概况如下:隋唐以前的经典文献:《诗经》、《尚书》、《礼记》、《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