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称谓是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用语,动物称谓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反映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本文在对三门峡方言中比较常用的动物词汇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之后,分析了对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的命名方式,并总结出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的命名倾向,这也是三门峡地区文化内涵的一个外在表现。
1 沿袭古代汉语的命名方式
汉语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保留并继承了古代汉语,因此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几乎是完整地继承了古代汉语词汇。动物词汇中也有一部分是完全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称谓。
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中有一部分是对古代汉语词汇全面继承的体现,例如: “猪”、“牛”、“羊”等。
方言保留得比较好的人群基本都是接受教育不多的农民,家畜、家禽在农村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蚕”也是自古以来就与农民分不开,“蛾”作为蚕的成熟期也为人们所熟知。在过去,农村的生活条件并不好,生活环境相对也比较脏乱,这就为蚊子、苍蝇、虱子、跳蚤提供了寄生条件,蚂蚱和蛐蛐在植被繁多的农村也到处可见,“老鼠”更是在农村地区泛滥,人人喊打。鸽子和兔子虽不如猪牛羊那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但这两种动物的肉也是人们果腹或改善生活的美味,而“鲤鱼”对于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三门峡人来说更是十分熟悉。这些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于是人们对这些非常熟悉的词汇沿用了很多代,这些词汇可以说是对古代汉语相应词汇的全面继承。
相对以上常用词汇来说,“斑鸠”、“鸳鸯”、“青蛙”、“狮”等词汇对于三门峡地区的人们来说并不那么熟悉。斑鸠、啄木鸟、狼等动物在三门峡地区虽然也有,但是比较少见; 而像鸳鸯、鹤、熊猫这些不适宜在三门峡地区栖息的动物,人们几乎没见过,更谈不上对它们的称谓有什么革新; 而对于青蛙、壁虎、蜜蜂、螳螂、蚂蚁这些动物,人们虽然也常在生活中接触到,但是毕竟不像家畜、家禽或者鲤鱼、老鼠这些动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它们也没有新的称谓,同时,青蛙、壁虎、蜜蜂、螳螂、蚂蚁这些动物都是可以入药的,它们各自的名字也是药材专用名称,这或许也是它们的称谓没有变化的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沿袭了古代汉语称谓的命名方式其原因有两个: 对某些动物太过熟悉; 对某些动物很陌生。这是人对熟悉和不熟悉事物的心理机制的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三门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状。
2 在古语基础上进行革新的命名方式
三门峡方言动物称谓一部分是在原有的动物词汇基础上加上能够表现这种动物特征的词根或词缀。这种命名方式使动物词汇生动化了。
2. 1 表示体貌特征的词根 + 中心词黑老鸦。“黑”是对乌鸦体貌特征———毛为黑色的表征,“乌鸦”中的“乌”本就是“黑”的意思,在三门峡方言中加入了词缀“老”使词语表达更丰富完整,并与“鸦”组合作为一个整体作中心语。
癞蛤蟆。由于蛤蟆背部的毒瘤与人得癞病时的情状十分相似,所以用“癞”作为蛤蟆体貌的表征。
鸦鹊。“鸦”是对喜鹊长相与乌鸦相似这一体貌特征的表征。
绵鱼。“绵”作为词根是对鲶鱼手感和口感的表征。鲶鱼和鲤鱼是黄河里比较常见的鱼类,三门峡人对这两类鱼也是非常熟悉的,相比之下,鲤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鲶鱼身体绵滑,无刺,口感绵软,因此“鲤鱼”的称谓没有变化,而鲶鱼被三门峡人叫做“绵鱼”。
2. 2 表示生活习性的词根 + 中心词夜蝙蝠。“夜”是对蝙蝠在夜间活动这一生活习性的表征。
海贝壳。在三门峡方言中,“贝壳”与“河螺”都叫做“海贝壳”,不仅如此,凡是生活在水中的贝类都统称为“海贝壳”。三门峡地处内陆,并不与大海相临,但在此处,却以“海”作为生活在河里的贝类的表征,是由于贝类动物虽也有生活在河水中的,但是毕竟种类不多,人们见到的也不多,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贝类动物是属于大海的,并且种类繁杂,于是三门峡人把生活在水中的贝类通称为“海贝壳”。
2. 3 其他
除了以上两种规律性较强的动物词汇类型之外,还有一些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的结构比较特殊而构不成规律。例如:小燕儿。这是词根 + 中心词 + 词缀的结构形式,“小”是对燕子体型娇小的表征,“儿”作为儿化尾韵并没有实际意义。
小蝇蠓。“小”和“蝇”在这里都是词根,它们都有实际意义。“小”是指蠓的体型非常小,“蝇”则表现出蠓的体貌与“蝇”相似,“蠓”像是“蝇”的缩小版,所以在这里用了两个词根来修饰“蠓”。
这两种命名方式在结构上与“表示体貌特征的词根 + 中心词”不同,但在意义上却是相似的。
蛛蛛。“蜘蛛”本是双声连绵词,但在三门峡方言中发生了同化,变成了“蛛蛛”。
3 脱离古语的命名方式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三门峡地区对一些动物的称谓正是运用了这一点。人们通过对这些动物的表象、内在本质、以及蕴含的文化因素对它们进行了新的命名,这些符号看似与动物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蕴含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3. 1 以体貌特征进行命名
老猫。老虎与猫长相类似,但体型却比猫大很多,因此在“猫”前加上词根“老”,以“大的猫”来代表老虎。
背勾。蝎子身上最明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尾巴及尾部的刺勾,它的尾巴向上翘起,弯向背的方向,就像背上长了一个勾子,因此蝎子被称为“背勾”。
蚰蜒。这里的蚰蜒是指蚯蚓,蚰蜒本身是环节动物,蚯蚓也是环节动物,比蚰蜒长,且无足,三门峡人就直接用蚰蜒来代替与其长相相似的蚯蚓。
千爪蚰蜒。蜈蚣同样与蚰蜒长相相似,但其足多而短,因此,在“蚰蜒”前加上“千爪”这个修饰词来代表蜈蚣。
西瓜虫。鼠妇因其身体可以蜷缩在一起成球状而被称为“西瓜虫”。
长虫。蛇虽与虫不是同类生物,但二者长相类似,蛇身体更大更长,因此被叫做“长虫”。
3. 2 以生活习性进行命名
曦虫。麻雀性不畏人,在生活中很常见,由于是白天觅食,人们经常一大早就能听到自家院子里麻雀的叫声,因此以“曦”作为麻雀白天活动的表征。
麻雀属于鸟类,与虫没有亲属关系,长相也没有相似之处,只以虫育雏,这些都难以解释麻雀为何被称为“虫”,据悉邯郸土语将麻雀称为“小鹑”,而“鹑”体型娇小与麻雀相像,因此“虫”或为“鹑”的音变。
知了。蝉的叫声很像“知了”的发音,这是以蝉的叫声进行标识。
娃娃鱼。大鲵的叫声像小孩儿的哭声,因此人们称之为娃娃鱼,这也是以动物的叫声进行标识的。
地蛮牛。蜗牛生活在陆地上,因此以“地”作为蜗牛栖息处所的表征。
3. 3 以文化内涵进行命名
信呴。猫头鹰叫声恐怖,因此被人们看做不祥的象征,尽管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观念,但人们仍以“信”表示不祥的信号,作为猫头鹰的表征。
4 表示动物性别及幼类的称谓
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中对动物性别及幼类的命名也比较特别。
4. 1 对幼类动物的命名
在三门峡方言中,幼类动物的命名有两种形式。
4. 1. 1 动物词 +“娃”这是三门峡方言中表示幼类动物名称最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所代表的也是最常见的家养动物。
例如:猪娃 牛娃 羊娃 狗娃 猫娃 驴娃 鸡娃这种表达方式在词汇意义上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在三门峡方言中,用“猪”、“狗”、“驴”、“牛”、“鸡”来形容人时,都带有贬义色彩,如: “猪脑子”、“笨驴”、“狗腿”。当这些动物词与“娃”结合来形容人时,则带上了十分浓重的宠溺色彩,如: “小狗娃”常用作长辈对晚辈尤其是小孩子的爱称; “小猫娃”常用来形容小孩活泼调皮。
4. 1. 2 “小”+ 动物词这种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类似,在三门峡方言中适用于相对来说不太常有的家养动物,例如:小马 小鸭 小鹅马、鸭、鹅虽然也是家畜、家禽,但是,在三门峡地区,马比较少,而鸭与鹅比较适合水养,三门峡虽紧靠黄河,但较少有小溪流,并不十分适合养鸭与鹅,因此,这三种家养动物的幼类用“小—”来表示。
在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小鸡”。农村家养鸡多为母鸡,因为相对来说母鸡用处更大,既可以食蛋也可以食肉,久而久之,人们称呼鸡不再分公母,而是统称为“鸡娃”,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幼鸡就被叫做“小鸡”。
从表面上来看,对幼类动物的这两种命名形式不同,但二者的内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以人们内心的感情作为命名的标准。幼类动物体型娇小,形态可憨,容易使人产生喜爱、怜惜的感觉,这也表现在拿幼类动物的名称称呼小孩子。
4. 2 对动物性别的表达
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在表示动物性别时往往成对出现,比较常用的有“公—母”和“朗—母”。下面的例子将以“雌性—雄性”的顺序进行,例如:公马—母马 公鸡—母鸡 公鸭—母鸭朗猪—母猪 朗狗—母狗 郎猫—母猫或女儿猫此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形容动物性别的词,例如:犍牛指公牛,牭牛指母牛,“犍—牭”在三门峡方言中只用来区分牛的性别。
叫驴指公驴,草驴指母驴,“叫—草”在三门峡方言中只用来区分驴的性别。
另外,三门峡方言中“羊”的雌雄指称词不是成对出现的,并且词汇本身的代表性比较模糊,公羊在三门峡方言中为“骚狐”,母羊在三门峡方言中为“母子”。骚狐是指羊身上有一种类似于狐臊的体味,但是这种味道并不只是公羊才有,同时,“母子”是由表示性别的“母”加上词缀“子”构成,这个结构里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母羊”的表征,所以说,这对词在区别羊的雌雄时,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在对动物性别的表达方式中,一种是根据人们的心理机制,即以对人的性别区分来表达动物的不同性别,“公—母”和“朗—母”就是这种情况; 另一种是根据动物自身的体貌特征或生活习性,例如:“犍”是指被阉割的公牛,这种牛比较容易被驯服,因此人们以“犍牛”来称谓公牛; “草驴”是指驴是草食性动物,“叫驴”是以驴的叫声特别来命名; “骚狐”是以羊身上的异味来指代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门峡方言对动物的命名倾向:
( 1) 依据动物的体貌特征。例如: “黑老鸦”、“癞蛤蟆”、“老猫”、“背勾”、“草驴”、“叫驴”、“骚狐”等。
( 2) 依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例如: “夜蝙蝠”、“娃娃鱼”、“地蛮牛”等。
( 3) 依据文化内涵。例如: “信呴”。
( 4) 依据人们的感情色彩和心理机制。例如:“牛”、“羊”、“猪”、“鸳鸯”、“狗娃”、“猫娃”、“公鸡”、“母鸡”、“朗猪”、“母猪”等。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方言调查字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3] 丁声树,李荣. 汉语音韵讲义[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0前言本文讨论的是九江方言中的介词跟.笔者从小在乡下长大,所说方言比较地道,在做相关调查时也尽量选取当地使用最早或是最多的音.其中有些不确定的语料均以当地常住居民所讲方言为准.1介词跟的语法意义及用法(1)跟1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对象介词跟、和、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曾为三代京都、两朝重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人文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丰富的煤炭资源名载典籍,扬名中外。大同地区曾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汇的地方,其方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融汇了汉民族与少数民...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法是组织语言材料的结构工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决定一个语言基本面貌的最为稳定的部分,因此研究昆明方言语法的生动形式能对昆明方言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一、构词法的...
一、方言与方言节目的兴起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某一区域内人们使用的交际工具。语言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而方言正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在各种方言之上有民族共同语作为各地域人们共同的交际工具。因此共同语和方言在一段时间或长...
在现代汉语中,各人一词为代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可略为各一个音节,有较明显的实义,即自己、每个人的意思。它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的绝大多数区域中通常只能代名词,而且主要指人,有时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时与人称代词合为同位语结构共同充当成分。如:咱们...
一、宁波方言与宁波方言中的时间隐喻词汇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主要分布在宁波市六区、奉化、象山、宁海、余姚东南部、慈溪东部,舟山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700万,各区的土语非常接近,除了音调和个别词汇的区别,在使用上高度一致。宁...
1.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M.A.K.Halliday基于伦敦学派奠基人J.R.Firth的理论发展而来的语言学理论。若以Halliday发表于1956年的GrammaticalCategoriesinModernChinese为起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至今已走过了近60年。在半个多世纪的探讨、检验中,国内学者的...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呈现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式体系。方言作为语言最广泛的存在形态,其形成受到地域、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中或句尾停顿处表示各种语气.语气词的使用与句类、语法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语气词的研究对补充语法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方言语气词的探讨不但能促进地方方言的研究,为探索语言的发展历史提供活的依据,也...
近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方言词汇的研究.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特征,这主要通过各个方言区的方言词体现出来,而最能表现方言词汇特征的就是方言特征词.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方言研究领域中新兴的分支,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目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