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汉语中使用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说它使用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原始人的时代; 说它使用范围广泛,是指它不仅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而且大量出现在各种各样的书面语中。不仅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经常使用,就是科技语体、公文应用语体也不乏比喻的例子; 比喻使用的频率也是最高的,有的作品,如一些描写文,几乎是离不开比喻的,甚至通篇都是比喻,如苏轼的《日喻》、朱自清的《春》等等。比喻既然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使用范围又是如此之广泛,使用频率又是如此之高,那么如何对比喻进行准确的辨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试从正确理解比喻的定义、比喻的辨识特征、带“像”的非比喻句的辨识三个方面来谈如何准确的辨识比喻。
一、正确理解比喻的定义
在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影响比较广泛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 是这样给比喻定义的: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虽然在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对于这些在字面上差不多的定义,理解上却是很不一样的。如何正确地理解比喻的定义,对于我们准确地辨识比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 对定义中“事物”一词的正确理解
在以上定义中都把被比喻物和比喻物称为“事物”,这应该是一种概括的说法。其实,在实际的比喻运用中,不管是被比喻物还是比喻物,不仅是“事物”,还有动作、性质、状态等等,“不仅形貌、性状、动态等可以比喻,就是抽象的道理、复杂的关系、微妙的心情……也都能用比喻”.例如,邓洪《潘虎》中的一个比喻句“汗在脸上流着,好像很多虫子在脸上爬着。”这个比喻句就是比喻动态的。所以有的修辞学著作就干脆称之为“本体”和“喻体”.如果完全拘泥于“事物”这个词的本身意义,那么就会把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摈斥于比喻的大门之外。
因此,在比喻的定义中所指的“事物”,应该包括一些事物的行为动作和性质状态等等。
(二) 对定义中“本质”一词的正确理解
许多修辞学著作都认为被比喻物和比喻物这两个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两个本质相同的事物是不能构成比喻的,正所谓“凡喻必以非类”.比喻之所以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就是基于被比喻物和比喻物本质不同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比喻运用中,不仅有异类事物构成的比喻,还有很多同类事物构成的比喻。由于对“本质”一词的不正确理解,很容易导致比喻和某些比较句的混淆。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理解被比喻物和比喻物本质相同与不同呢? 有人认为,只要是同属于一类的事物就是本质相同的事物。其实,同属于一个大门类的两个事物,由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就拿“人”来说吧,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年龄、性别、民族等等的不同,就构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的本质。同样是“人”,就可以把“腼腆的小伙子”比喻成“大姑娘”,也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
(三) 对定义中“相似点”一词的正确理解。
比喻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物这两个事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没有相似点,就无法构成比喻。不过,有人认为,比喻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物这两个事物之间只能有“一点”相似。确实有不少比喻,被比喻物和比喻物这两个事物之间只有某一点相似,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一些比喻,二者的相似之处就不止一点。例如在“共产党象太阳”这个比喻句中,被比喻物“共产党”与比喻物“太阳”之间的相似点就不止一个。可以理解为共产党象太阳一样给人民带来光明; 也可以理解为共产党象太阳一样给人民带来温暖; 也可以理解为万物茁壮成长离不开太阳,人民幸福生活离不开共产党; 也可以理解为太阳驱走了漫漫长夜,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黑暗的社会制度,等等。因此,比喻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物这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可以不止一点,当然,它们之间也必须至少有一点相似。
二、比喻的辨识特征
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活动中对同类修辞现象在形式上的抽象概括。这种概括出来的语言模式具有自己结构上固定的特点,这种固定的形式特点方便人们辨识与归类。比喻作为辞格中的一种,同样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辨识特征。比喻的辨识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形式特征和事物关系特征两个方面。
(一) 比喻的结构形式特征
从结构形式上看,比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常见的喻词有“像”、“好像”、“似”、“好比”、“仿佛”、“是”、“变为”等等。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例句中的本体是“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喻词是“像”.被比喻物(本体) 、比喻物(喻体) 和喻词是构成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了比喻的完整形式,即完全性比喻。其表现形式是“甲像乙”,即“本体﹢喻词﹢喻体”.但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有的比喻在语言形式上可以隐去某一部分。例如: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泉边的花呀,有了春天才开放。
咱们贫苦牧民哪,有了共产党才得解放。(蒙古族民歌)例①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例②没有出现喻词,诗歌中常用这种比喻形式起兴。像这样的隐去其中某一部分的称之为省略性比喻。
(二) 比喻的事物关系特征
从事物关系方面分析,本体和喻体是比喻得以构成的两个根本方面。本体和喻体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正如钱钟书所说,“从逻辑上思维的立场来看,比喻是言之成理的错误”在比喻的语言格式中,喻体必须出现,本体则可隐可现。它们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谁先谁后完全取决于用喻者的主观调遣及特定的语句型式。然而,不论怎样,只要比喻一形成,作为矛盾双方的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也就随之而产生。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一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二是本体与喻体在形式、功能或意象等方面具有相似点。例如: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白玉那么洁白。(碧野《天山景物记》)例句中“蒙古包”是本体,“白玉”是喻体,“蒙古包”和“白玉”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洁白”是它们的相似点。当然,相似点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是否出现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应以接受对象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比喻句为依据。相似点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纽带,是构成比喻的客观基础,正是通过它,本体和喻体才建立了联系。
比喻的结构形式特征是表层的外在特征,事物关系特征是深层的根本特征。不管结构形式怎么样变化,只要事物的语义关系具有“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相似点”这两个特征,而且可以还原为一个完整的“本体﹢像﹢喻体”的结构形式,那么,就可以认定为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这也为我们判断各种类型的比喻提供了一个比较方便的检验标准。
三、带“像(好像、似、好比、仿佛……) ”的非比喻句的辨识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有些非比喻句出于表达的需要,也会带有诸如“像”、“好像”、“似”、“好比”、“仿佛”等等这一类的词,从结构形式上看,很像比喻中的明喻,如果不仔细分辨,很容易造成误判。对于带“像(好像、似、好比、仿佛……) ”的非比喻句的辨识,同样需要我们紧扣比喻的定义,运用比喻的辨识特征进行分析和辨识。
明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之一,其表现形式是“甲像乙”,即“本体﹢喻词﹢喻体”.其中,本体和喻体必须同时出现,喻词也必须出现,常见的明喻的喻词有“像”、“好像”、“似”、“好比”、“仿佛”等等。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明喻,有两个辨识特征。第一,连接词“像”的前后必须涉及两种事物(即两个对象) ; 第二,两种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例如: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②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③他好像不会来了。
④他像发疯了一样朝前猛跑。
⑤要保护像东北虎这样的珍稀动物。
例①中连接词“像”的前后涉及到两种事物“叶子”和“亭亭的舞女的裙”,而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可以判定为明喻辞格。例②中虽然也涉及到两种事物,即闰土的红肿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但这两种事物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因此不能判定为比喻句,应该属于类比句。例③、④、⑤这类句子由于只涉及一个对象,“像”在句中不是作为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喻词,而是分别表示“推测”、“描绘”、“列举”等,不符合比喻句的条件,因此不能判定为比喻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 4 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何世达。 现代汉语[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钱钟书。 旧文四篇[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引语的使用具有普遍性。在对四种报纸(《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中引语这一语言使用形式统计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及所占篇幅要大于直接引语。报纸是一种具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工...
对留学生动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基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80年代涌现关于动词重叠的研究成果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动词重叠究竟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第二,什么样的动词可以重叠。除此之外,刘月华等人为研究动词重叠式提供了新的方向,注重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
一、引言NP+好+V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结构,如这件衣服好看、这个问题好回答等等.王为民(1989)对好+V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以下五类[1]:A式(好读hǎo):好看、好吃、好听、好闻;B式(好读hǎo):好唱、好穿、好买、好开、好解决、好克服...
0引言先贤们对形式动词做了定义.朱德熙(1985)把形式动词称作虚化动词(WV),指的是只在书面语里出现的少数几个及物动词如进行、加以、给予、给以、予以、作等.这些动词原来的词汇意义已经明显地弱化了,所以在某些句子里把它们去掉并不影响原句的意思.一直以...
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句式,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把字句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仅从1978年至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收录的篇名包含把字句的论文就达375篇之多,还不包括以其他名称命名来研究把字句的文章。从总体上来看,把字...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许多同学都感到辨析并修改病句有一定难度.笔者从媒体上选出一些病句,加以辨析并修改,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考过驾照的人都知道,一个好教练对于能否顺利拿到驾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日早报》2014年4...
1.引言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施格动词(ergativeverb)或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verb)来解释汉语或英语中有关(不)及物动词的句法结构,但在这些研究中相关的术语不够统一,例如:施格、作格、非宾格,这三个概念基本上都是指er-gative;学者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也...
于是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连词,用于连接两个分句,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往往含有三种承接关系:顺承关系;兼有顺承关系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例如:(1)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朱自清《背影》)(2)忽...
评标办法与评标方法之分,最早见于中国招标采购社区总版主钱忠宝先生于2009年2月发的一个网帖。截至目前,该帖点击量已达5300多人次,回复数为16人次。该帖后被收录于钱先生新近出版的《评标方法概论》一书中。在实践中,人们对评标办法和评标方法...
一、引言现代汉语条件句分为有标记条件句和无标记条件句,如:(1)如果他没有受伤,一定能很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2)她再这么闹下去,我都没办法上班了。例(1)中,有具体的条件句标记词,前件由如果引导,属于有标记条件句。例(2)未出现条件句标记词,而从语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