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试论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后宏观经济的整体特征 研究背景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3-07-01 共1737字
  导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选题的背景
  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长期内将导致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按照中国官方统计,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前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1%,而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实际GDP增长率接近10%;人均GDP从1980年的173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315美元,增长了近20倍;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末不足1%提高到5%。
  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以及近年来出现的高外汇储备,已经成为改革年代中国宏观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几大显着特征。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解释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这些特征的影响,研究这种特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宏观经济实务界和理论界函需研究的重大问题。虽然现今己有很多学者对这些经济特征进行研究,但是,比较系统全面地解释这几个经济特征的研究还不多,大多数研究都是着重于分析其中一个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经济影响。本文旨在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通过努力厘清当前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高储蓄低消费的形成成因的特征事实、投资低效的典型事实以及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典型事实,分析中国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基本特征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和可持续性特征,是如何实现系统内外的自洽祸合的。
  0.1.2选题的意义
  尽管宏观经济学在储蓄、消费、投资、外汇储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但也达成了诸多共识,这一点可以从对全球经济增长现实进行总结的新旧卡尔多程式化的事实的对比中得到印证。过去的增长理论注重研究GDP总量的变化特征,较少考察GDP总量的结构构成特征。虽然经济增长结构问题在短期内并不重要,但是在经济发展的长期内,经济增长结构量值的变化特征直接关系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结构量值的严重失衡,将会导致经济陷入持续性经济危机或者严重的经济衰退。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是一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与波动形成了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根据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定义,储蓄是一国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与消费该账户中的一个镜像逻辑。另外从主要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来看,高储蓄融通高投资、高投资推动高增长、高增长反过来又带来新一轮的高储蓄的善意循环式的确存在。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其经济增长成就的取得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非国内消费推动;迅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偏低的投资效率并存;由国内投资低于国内储蓄形成的经常项目的顺差,在资本项目同样顺差的情况下累计形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造成了我国长期的储蓄投资失衡。
  中国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仍然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上基本特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落后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全面转型。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国而言,虽非巨变,但毕竟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在那以后也被赋予了新的经济涵义,因为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变得更加开放,受到的外部冲击也越来越大。而此时的美国经济由于2000一2001年IT泡沫的崩溃及“911”事件的冲击,经济。‘大平稳时代” (GreatModeration)’的行将结束,美联储被迫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至1%的低位,然而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这种负债消费模式的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也宣布了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高速增长的善意“双循环”的终结。
  储蓄是一种美德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的高储蓄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合意?其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系如何?经济的全球化对其有何影响?无疑对中国目前的各种宏观经济特征作整体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这依赖于对中国目前各种宏观经济特征成因和形成机理的准确把握,因此特别需要一个全新的并且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鉴于此本论文将对该问题的分析置于赋予新的内涵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分析框架内,通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的关系进行研究,探寻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潜在规律,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之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返回本篇博士论文目录     第一节: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研究的述评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宏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