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0.3.1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赋予新内涵的经济体制转型视角探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所表现出的几大特征的形成机制和可持续性性,为未来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的动态调整提供某种指导和借鉴。
从研究逻辑上看,本文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研究范式。
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特征的若干经济史实进行考察,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建立评价中国经济总体特征的社会最优模型,并分析这几大特征的成因。
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又从内外经济失衡的开放视角对中国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关系所呈现出的不平衡性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验证第三章所构建分析中国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关系的一般性适用框架。
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在从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视角对实现均衡的内外调节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并提出一些实现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动态调整以达到内外平衡并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0.3.2分析框架
根据上述思路,本文在正文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介绍,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特征表现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与这几大特征相关的文献进行评介并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和实证,包括三、四、五、六章,重点分析了赋予新内涵的经济体制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最优的投资率、消费率、经常账户余额与GDP的比率以及社会最优的储蓄率;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的“五位一体”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可持续性特征;基于内外失衡的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的不平衡性分析以及动态的再平衡调整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论和相关对策建议,包括第七章,主要针对前面的分析进行结论总结,并提出实现中国经济动态调整以维持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政策建议。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对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主要是界定论文讨论的核心概念—增长、储蓄、消费、投资和外汇储备在中国的特征化事实,对改革年代中国经济所呈现出的总体特征进行孰先孰后的因果关系检验,并界定本论文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辨析本论文讨论的问题与其它论文讨论的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储蓄率的决定、全球储蓄投资平衡以及外汇储备激增四个视角所进行的一个理论综述。
第三部分是基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分析视角对中国经济总体特征所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对中国社会最优的投资率、消费率、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率以及社会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基于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依赖度的测算;基于金融稳定框架对中国社会最优储备水平的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经济总体特征成因的分析。重点关注居民、企业和政府分部门的储蓄行为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份额的变化对国民储蓄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的影响。从开放视角对实际汇率到资本积累再到高储蓄率以及高经济增长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发展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和对一个依赖银行信贷输入资本的代表性企业行为的分析,阐释了以银行部门效率改进为代表的金融发展是如何通过增加资本支出,加速资本形成和投资的,并从金融深化、资本积累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导致中国形成高投资的原因。对东亚地区的储备激增原因基于竞争性储蓄理论进行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论解释并提供了相关的跨国经验证据第五部分基于对中国目前经济总体特征的现状,运用开放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开放背景下将对我国储蓄投资失衡分析从静态拓展至动态分析,考察了一段时期内经济内外平衡状况的运行轨迹,分析经济动态运行方向的变化与经济政策的联系,对中国经济总体的内外失衡程度、储蓄一投资转化程度及其成因以及经济的出口依赖程度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从省际视角对Feldstein和Horioka假说在中国省际间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基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特征进行了重新探讨。
第六部分中国经济的调整和再平衡从内外两方面、短中长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对短期估值效应的金融调整渠道、中期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渠道和长期的贸易渠道的探讨,并基于DFG(2005)和Ball(2009)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的适用分析框架。
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如何实现经济的动态调整,已完成储蓄到投资的有效转化并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正文框架如下图所示:
返回本篇博士论文目录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国家通过各种惠农财政政策的引导来保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追求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物价水平(CPI)被认为是与居民生活水平最直接相关的指标。随着以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与证券市场已经逐渐走入了大众的生活之中。虽然通货膨胀问...
金融危机爆发时蔓延到世界各个国家,直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才有所转变,各国纷纷开始复苏,势头良好,我国在此期间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反映较为迅速,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走上正常轨道。...
4宏观经济分析文献的指标运用研究基于同样的原因,本章将沿用上一章的办法,对377篇质量较高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献进行典型调查,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通常实证分析的文献都有这样一个路径,即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理论模型、选择统计指标替代理...
结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口寿命越来越长。2000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地区分布不均衡等特征。同时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劳动力供给,...
第三节中国的经济增长真的过度依赖于出口吗?经过30年的经济转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由此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持久快速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的出口自然而言获得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却是...
一、引言CPI和PPI分别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它们是衡量价格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其相互关系对于从总体上研究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与传导机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当PPI引导着CPI的变动,则意味着生产价格和成本价格对消...
菲利普斯曲线为研究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提供了直观实用的工具。它表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者不可兼得。由于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研究菲利普斯曲线来解决有些问题是必要的。...
分析宏观经济是从理解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出发,是一个总量和速度的问题,其标准必须明确。较快的增长速度、稳定的币值、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是理想的发展状态,它是人们不懈努力的方向和中国改革的目标之一。分析中国经济要注意以...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自我国进行房地产事业改革之后,国内的房地长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并且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提升,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购买房产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