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23 共8311字
论文摘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 2013 年的国际经济形势,可以说,困难没有结束,复苏依然乏力。但世界经济也不是一团漆黑,美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提升和欧元区在二季度走出衰退成为两大亮点。那么,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徘徊之后,2014 年国际经济会呈现出什么态势,企稳复苏的势头是否会持续?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

  一、美国:前景乐观,风险犹存

  2013 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 1.1%、2.5% 和 4.1%,增速逐步提升,三季度 4.1% 的增速还是 2011 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目前,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比金融危机前的顶峰时期大约增长了 5%。在其他发达国家中,也只有德国比危机前增长了2%,法国回到了起点,其他国家仍然不及五年前的规模。

  美国工业产出稳定增长,产能利用率超过 78%,创 2008 年 7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居民部门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重从 2007 年的 95%下降到 79%,接近长期趋势水平,家庭债务负担有明显下降,去杠杆化即将完成。房地产市场已经触底反弹,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房价平均下跌 30%,从2012 年 2 月份开始逐步回升,一年多来新房开工量、房屋销售量和房价都上升了 10%以上,目前的房价已相当于 2004 年 11 月份的水平。失业率已逐步下降到 7%左右。房价上涨和股市飙升也帮助美国人弥补了在经济衰退期间的财富损失,到 2013 年三季度末,美国居民和非盈利机构的资产净值达到 77.3 万亿美元,增长了 2.6%。工业产出的增长、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复苏、失业率的持续下降、私人财富的积累,都显示出美国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已比较稳固,美国可能成为发达国家中率先实现复苏的国家。

  但是,制约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些长期因素依然存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充满不确定性,隐含的其他风险不容忽视,并可能对美国的全面复苏构成拖累。这些制约因素和风险包括:

  1. 美联储宣布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QE) 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2013 年 12月 18 日,美联储宣布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减少 100 亿美元,QE 规模维持在每月 750 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日益稳固,QE 退出过程可能持续整个 2014 年,而且后期的缩减规模可能更大。

  从总体上看,美联储逐步、有序地退出 QE,也是为了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和准备的时间,不至于引起巨大的波动。

  实际上,从 2013 年初以来,由于美联储已不断释放退出 QE 的信号,强化了市场预期,特别是短期投机资金早已做出了反应,从 5、6 月份开始大量资金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回流,证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反复震荡和黄金价格的大跌也说明市场主体已经在调整其资产配置。可以说,投资者早已为美联储退出QE 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而且美联储缩减的力度也不大,对市场的冲击有限。

  所以,从美联储宣布退出后的几天看,市场上并没有发生恐慌,笼罩国际经济大半年的威胁和不确定总算是暂时消除了。

  但是,随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

  一是大量资金回流可能推高美元汇率,影响美国出口。过去几年里,由于美联储大量印发货币,压低美元汇率,美元一直呈贬值态势,这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出口,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复苏。经合组织 (OECD) 估算,美国的实际汇率大约低估了 15%。

  世界是一个整体,美元汇率低估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存在一定的汇率高估。随着美联储逐步退出 QE,大量资金回流美国,美元低估、其他国家汇率高估的情况可能会发生逆转。有机构预测,2014 年将是美元牛市的一年。

  那么,美元升值将降低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更快复苏。二是美联储逐步退出 QE 并不意味着把过去五年发出的大量货币收回来,目前只是减少了印发货币的数量,大量资金还是在国际经济机体中循环流动。如果这些资金在市场上肆意投机,可能会扭曲其他市场价格。

  例如,美联储宣布退出 QE后,股票市场原本应该大跌或者至少是下行,但反而成了利好,出现了大幅的上涨,美国道琼斯指数当天大涨 293 点,创出历史新高,国际油价也上涨到 100 美元 / 桶。这说明,大量资金投机于股票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市场,扭曲了价格,市场大幅振荡可能会成为常态,难以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也会扰乱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秩序。

  2. 奥巴马新医改法案可能成为影响 2014 年美国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政府预算和债务上限之争,可以说贯穿整个 2013 年,并一度导致美国政府关门16 天。美国国会虽然在 2013 年底达成了 2014 和 2015 年的预算协议,避免了政府在2014 年开年就关门的风险。但是根据 2013 年 10 月达成的法案,在债务上限方面仅允许政府借款到 2014 年 2 月 7 日。按照目前的发债速度,美债将在 2014 年 2 月底或 3 月初迎来违约大限,两党就如何提高债务上限的斗争可能还将持续。现在,共和党放弃了在以前谈判中所采取的极端方式,正在重新筹划发起新的攻势,而目前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新医保法案将成为目标。奥巴马把通过新医保法案作为其总统任内最大的政治成就。该法案的核心是让美国民众尤其是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人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险,均衡民众的医保待遇。奥巴马设计了一个由企业支付、个人强制购买、政府医疗补助计划共同支撑的体系,以确保顺利实施,但却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一是因为担心可能给企业增加负担,并引发失业,企业支付部分被延期一年执行。

  二是个人在强制购买保险时,却发现自己负担的费用大幅度上涨,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和反感。有研究显示,在分析了 49 个州的数据后,医疗保险的费用平均上涨 41%。新医保法案可以为民众提供一个更高级的医疗照顾,可是,这种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医保升级”让很多民众难以接受。

  新医保法案实施的第一个月,只有约 10 万人参加新医保,比例非常低。奥巴马希望通过政府提供医疗救助来平息民众的愤怒,可是有资格享受政府补贴的人数只占全美人口的 13%,大部分人享受不到政府补贴。到 2014 年 3 月 31 日新医保参保报名结束前,有多少人参保将成为检验新医保法案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如果参保人数比例不高,将直接威胁到民众对民主党的支持。2013 年底,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仅有 41%,远低于年初的 55%,与前任小布什总统并列倒数第一。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包括医保在内的一连串事件激发了人们对奥巴马的不满。2014 年 11 月将进行国会中期选举,面临改选的席位大部分是民主党的。

  现在似乎已经不是民主党要力争夺回众议院主导权的问题,而是能否保住参议院的席位问题了。如果因医保法案影响到民主党选情,失去参议院的多数党地位,那么共和党将直接控制参众两院,奥巴马政府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政府也将很难再出台什么有效地促进经济复苏的措施,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可能因此而受挫。

  3. 美国投资增长依然缓慢。两党的斗争实际上还不是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才是最紧迫的。2013 年 3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财政自动减支,将在未来 10 年减少 1 万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导致政府主导的投资和购买力下降。

  2013 年底,美国公共投资规模已经创下二战后军人大批复员以来的最低值,占 GDP 的比重已降到 3.5% 左右,低于战后 60 多年 5% 的平均水平。政府核心职能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预算支出规模和自由度,而财政减支以及共和党的有效阻挠,制约了政府在基础设施、科技以及教育领域的支出计划。很多企业明确表示,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目前在大规模投资方面没有什么信心,更多只能是一些小规模的、保守的投资。2013 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被向上修订为 4.1%,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有益于库存的过快增加,私人库存增加贡献了1.67 个百分点,投资的拉动作用依然很小。而企业积累了大量库存后,在投资没有显著增长、消费增长通常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库存增长很难对经济再有明显拉动。美国 2013 年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明显低于三季度。

  4. 创造财富的劳动人口正在减少。一方面,失业率持续降低反映了市场的活力正在恢复;但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工作的人数正迅速减少,也就是分子和分母同时小了,也会导致失业率下降。到 2013 年 9 月,有 9061 万 16 岁以上的美国人决定不再去寻找工作,退出劳动力人口。而在 2009 年 1 月奥巴马总统上任时,退出劳动力人口的规模为8051 万人。也就是说,奥巴马总统任内已有 1000 万人退出,还有超过 400 万美国人已失业 6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劳动力人口减少,相应地享受政府救济和保障的人口增加,必将影响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5. 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日渐缓慢。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是引发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没有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复苏,就很难有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在国外购房者大批涌入和低利率政策刺激下,房价、销量出现了一年多的快速增长。但目前,恢复的动能正在减弱。美国 30 年期抵押贷款利率在 2013 年 6 月出现跳升后,已经达到 4.5% 左右。利率上升使借贷成本提高,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快速复苏。二手房销量已经从 2013年 9 月开始,出现了连续的回落。

  在美联储宣布逐步退出 QE 后,虽然承诺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政策,短期利率不会马上大幅上升,不会对房价构成下行的压力,但利率上升的预期是明确的,可能会拖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步伐。尽管美国经济的复苏具有了一定的微观基础,但复苏的势头还称不上强劲,最多只能算是平稳。制约长期增长的因素还很多,危机以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14 年出现全面快速复苏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多家机构也预测了美国 2014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大约为 2.7%左右。

  二、欧元区:复苏脆弱,通缩压力加大

  在 2013 年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 0.3%,结束了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经济衰退。目前,欧元区复苏的范围比较广泛,除核心的德国、法国外,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三季度环比增长 0.1%,终于实现了增长。

  一些外围国家如葡萄牙、爱尔兰等也加入增长的行列。特别是爱尔兰政府在 2013 年 12 月 15 日宣布,彻底退出为期三年的国际救助计划,成为欧元区首个摆脱国际救助、走出债务危机的国家。但欧元区三季度仅环比增长0.1%,可以说刚刚出现的复苏又陷入了停滞,显示出目前复苏的脆弱性,也使人们对欧元区经济的乐观预期被冬日的阴冷所取代。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对欧元区的复苏持“非常非常谨慎”的态度。欧盟委员会预计,2013 年欧元区经济萎缩 0.4%,2014 年或许能实现 1%左右的正增长。

  1. 欧元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进展缓慢。2013 年,欧元区的一体化进程进展缓慢,直到9 月份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政党赢得大选胜利后,才又开始有所推进。2013 年 10 月欧盟财长会议正式批准欧洲央行成为欧元区单一银行监管机构,从 2014 年 11 月开始监管欧元区内的重要银行,推动银行业联盟迈进了一步,这将切断欧元区内一些国家存在的银行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2013 年 12 月,欧洲各国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救助基金处置濒临倒闭的银行,为倒闭银行的清算机制规划了蓝图,但由于清算程序漫长复杂、不能直接动用欧洲稳定机制 (ESM),也引发了很多不满和批评。尽管在经济一体化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只有当欧元区各国在政治联盟上达成一致,欧元的生存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保障。

  2013 年 10 月的欧盟峰会原本希望为建立欧元区共同政府创造一些条件,但成员国在共同支出和借款、共同为银行和借款人提供支持等方面难以取得一致。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分歧较大,2014 年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不大。一些欧元区国家认为德国是阻碍一体化的反面角色,但希腊等国家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德国奔驰和宝马公司生产了好车。经济危机、相互指责、过度紧缩,长期身处纷争中的人们已经逐渐失去了追逐欧洲一体化的信心和热情。

  2. 通货紧缩的阴云正在欧元区上空聚集。

  欧元区 2013 年 10 月 CPI 为 0.7%,远低于2% 的通胀目标,为 2010 年 2 月以来首次降至 1% 以下。一些欧元区外围国家已经出现通货紧缩,法国、比利时等通胀率也接近于 0。通货紧缩会打击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偿还债务的能力,并可能导致消费陷入停滞。过去 20 年日本的情况也表明,通货紧缩可能是影响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

  欧洲央行已紧急降息,把再融资利率从 0.5%下调到 0.25%,以应对通缩的风险。2013 年 11 月通胀率略微回升到 0.9%,降息效果并不明显。欧洲央行表示,也可能会进一步降为负利率,但实行负利率未必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丹麦为例,在实行负利率后存款流失,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不得不用更高的利率放贷以保持盈利,企业和个人贷款负担加重,更加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借贷,背离了负利率的初衷。

  而且,若降为负利率后,除了一些非常规的措施如向商业银行在欧洲央行的存款征税外,货币政策空间就几乎没有了,欧洲央行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现在,需要欧元区各国迅速行动起来,否则很有可能会陷入经济长期低迷的困难局面。

  3. 主权债务和私人债务依然庞大。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规模依然庞大,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欧元区 2013 年二季度主权债务总规模升至 GDP 的 93.4%,比年初又提高了 6 个百分点。更要看到,欧元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沉重的私人债务,即家庭和非金融企业以贷款和债务证券形式背负的债务。如果把私人债务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00% 作为警戒线,那么,在 17 个成员国中,有 8 个国家私人负债过重,十分脆弱。负债过高使企业不愿意开展新的投资活动,个人的消费能力也会受到抑制,银行也无一例外地不愿多放贷,贷款规模萎缩。欧洲央行的报告显示,2013 年 10 月欧元区货币供应 M3 同比增长只有1.4%,为两年内最低,远低于欧洲央行 4.5% 的目标。其中,家庭信贷仅增长 0.1%,企业信贷负增长 3.7%。如果个人、企业的资产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将对欧元区能否走上持续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失业率居高不下,甚至影响一代人。欧元区 2013 年 10 月份失业率达到 12.1%,而年轻人的失业率创历史新高,达到 24.4%。我们常说,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可现在,欧元区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一些人已经失去了就业的希望,丧失了竞争的能力,那么,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欧元区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尽管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IMF 三架马车在处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欧洲也在一体化进程中艰难前行,但欧元区目前的复苏还非常脆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加以巩固。欧元区需要有真正的银行业联盟,共同监管、共同清算机制,还需要有协调一致的产业政策,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通胀,还需要关注增长和就业。

  欧洲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欧元也是重要的国际货币,完全有条件实现全面的复苏,完全有能力推进一体化进程。欧元区各国应立即行动起来,与时间赛跑,真正推动经济实现复苏。

  三、日本:增长缓慢,难以走出泥潭

  日本在“安倍经济学”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大手笔的财政刺激下,投资和消费等见到了一些成效,2013 年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 0.9%,三季度增长 0.3%。但 IMF 评价日本为 2013 年经济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日本的问题不在于流动性,而是面临着人口严重老龄化、内需不足、出口下滑、政府债务庞大等结构性的困难。日本政府在结构性改革方面进展缓慢,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由于日本央行大量购买本国国债,国债余额与 GDP 之比达到 244%,并使国债价格脱离了经济的基本面,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 0.6% 左右,为全球最低。

  大型金融机构也逐渐缩减了国债规模,减少了日常的交易量。

  有分析称,日本国债市场已宣告死亡,只有央行成为国债价格的唯一驱动者。大量资金在本国找不到盈利机会,必然投资到其他国家。一方面,政府开动印钞机将大量资金注入经济;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私人资本退出本国经济循环而溢出到国外。可见,这样的刺激政策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无法解决更多实质性的问题,也难以持续下去。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又与政府控制国债规模、控制赤字的目标相矛盾。日本经济的缓慢增长可能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四、新兴经济体:活力依旧,但正遭遇顶头风

  过去 10 多年,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和自身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充满活力。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凭借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以及大量廉价国际资金的涌入,经济增长强劲。

  2000-2012 年,新兴经济体 GDP 年均增长 6.2%,经济规模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而同期美国年均仅增长 1.9%。但从 2013 年 5、6 月份开始,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开始遭遇比较猛烈的顶头风。虽然新兴经济体种类较多、规模不一、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难,2014 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一些,略低于过去 10多年的平均水平。

  1. 全球流动性收紧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冲击。美联储持续五年的 QE,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国家。

  有机构统计,这 5 年间美国共向市场投放了 5 万亿美元,其中约 80%即 4 万亿美元流入了新兴市场国家。而 QE 退出的资本反向运作会导致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消费、投资、信贷等都会在流动性大潮退去时受到冲击,给经济带来剧烈波动。2013 年中,在美联储可能会提前退出 QE 的骚动下,大量资金迅速撤离,印度、印尼、泰国等严重依赖外资流入的国家汇率大幅贬值,通胀压力加大,经济剧烈波动,并一度传出可能再次发生类似于 1997 年的金融危机。

  但是,这种超前的调整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程度的缓冲作用,在 2013 年 12 月美联储正式宣布逐步退出 QE 后,新兴国家的市场没有再次出现剧烈的波动,亚太股市甚至是小幅度的连涨。而且从另一方面看,美联储退出 QE 意味着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官方证明。

  因为美联储退出 QE 的前提是,经济复苏更稳定、失业率下降并接近 6.5%时。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会拉动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而且如前所述,美联储退出 QE 后,美元会逐步升值而其他国家货币会贬值,这也有利于新兴国家的出口增长。可以说,退出 QE 所带来的波动是暂时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势仍将是投资环境和盈利前景,所以,从长期看新兴经济体仍将依靠自身活力和发展潜力吸引资金流入,并有利于新兴经济体的健康发展。

  2013 年,虽然经历了年中几个月的大幅波动,但新兴市场美元债券的发行规模达到 4500 亿美元,再创新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新兴市场对国际资本依然具有一定的投资吸引力。

  2. 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增速会放缓。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期,比较容易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进入中后期时,很多国家面临产能过剩、技术升级缓慢、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等问题。巴西、印度等经济体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力争朝着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一些。

  3. 过去大量廉价资金的流入催生了一些泡沫,要平稳消除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如巴西,自 2008 年以来房价上涨了 200%,有分析认为,巴西似乎正在步欧美等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尘。2013 年三季度巴西经济环比负增长 0.5%,是自 2009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滑。在全球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下,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较大,有一定的下行风险,那些依靠能源、资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盈余可能会缩小,国民收入增长将放缓。

  对于依靠提供初级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由于目前初级产品的价格较高,抑制了需求,初级产品生产过剩,出口压力加大,贸易条件可能会逐渐恶化。

  4.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走势强劲,但也需依靠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持续的增长。近些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依靠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农业增产以及石油和采矿业的增长,经济增长保持强劲,这也带动了整个非洲的经济发展。2000 年以来非洲 GDP 年均增长 5.1%,非洲出口已经翻了两番,达到 6000 亿美元。

  现在,这些国家在自然资源、农产品、劳动力成本等领域依然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还将保持较快的速度,更有能力应对外部冲击。但也必须在教育、消除不平等、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增加力度,实现包容性更强、更可持续的增长。

  新兴经济体在经过了 10 多年的快速发展后,需要对经济实施更全面的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在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以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9.8%,而世界经济年均增长 2.8%。2008-2012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一系列改革举措将陆续推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必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总的看,世界经济,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还处在转型调整的过程中,谁转型得好,谁调整得快,谁就能在未来抢占先机。

  如果用一句话预测一下 2014 年的国际经济形势,似乎可以说,困难还很多,希望也很大,前景总体乐观,经济复苏的基础更加稳固。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宏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