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毕业生就业的相对过剩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12 共3390字
论文摘要

  今年年初以来,不时有媒体报道经济发达地区闹工荒,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四处忙招工;而另一面是学校近年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却在下降。不说当年孔雀东南飞的壮观景象已是风光不再,部分东南飞的学生因就业不满意而离厂回乡的也为数不少,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而早早成为了飘的一族。

  这些飘在社会、飘在家里没有就业的学生说明了什么?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教育发展后的绝对过剩,还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相对过剩?对此有不少争论,笔者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应是相对过剩。

  一、不平衡增长导致学生就业的相对过剩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前采用的是平衡增长策略,改革开放后受当时亚洲经济四小龙的成功影响,借鉴其成功经济也采用了不平衡增长的策略。

  用邓小平同志的通俗话表述: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再实现共同富裕。经过几十年的不平衡增长,目前的格局是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形成地区增长不平衡,以及地区之间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最发达经济地区已成为金融、会展等第三产业功能区,经济发达地区也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并逐步由东到西、由南到北的推进。而西北不发达经济地区仍停留在传统工业与农业基础上。这样,经济最发达地区需专业高端人才,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才需要大量普通人。正因为如此,现在不是孔雀东南飞,而是大量的“海龟”现在东南经济最发达地区。

  以及中西部过去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到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部是我国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推进过程中很快实一了本土化战略。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个不平衡增长过程中,以普工为主要就业目标的学生就业在东南部经济最发达地区出现相对过剩,在经济发达地则相对持平,而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未达到相应阶段而不需要大量的普通技术工人。这样就形成了当前的尴尬局面。

  二、梯度增长导致学生就业的相对过剩

  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是渐进性的不平衡增长,而不是飞跃式的不平衡增长。具体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是由西到东、由北到南依次呈梯度增长。东部率先发展的地区正渐渐成为以第三产业链为主导的经济功能区,并向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的服务与高附加值产品的提供。这样的地区已较少需要产业技术工人。东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正渐渐形成以重工业、电子元器件等相对高附轵走开业为主的经济地区,这些区域需求素质相对高一点的产业工人。

  而中部的大中城市利用过去的传统工业优势,生产部分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大部分的中部地区则从事的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退出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的生产。依梯度增长理论,中部完成资本积累并实现工业化文明后,又会把这部分生产转移到西部不发达的地区。在中部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供给相对平衡的情况下由此看来,如果学生非要找到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才就业,则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

  三、人力资源的高消费导致了学生就业的相对过剩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呈现梯度增长的现状,决定我国人力资源的消费也是一个不增长与梯度需求的过程。东南部成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向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文明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我国高校近些年不断扩招仍不能满足需求的最好解释。本来只应是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大量高级或高端人才,而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及不平衡增长,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人力资源的高消费。如一些原本可由中职学生胜任的工作则改由高职高专、甚至本科生、研究生来做。从而更加剧了各层次学生就业的相对过剩。

  四、学生自身质量下滑加剧了就业相对过剩

  由于近年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增长,高等教育的低质量快速扩张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人力资源的高消费更加压缩了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职业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入学门槛,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举步艰难也使得大量优秀的老师资源流失,种种原因导致当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质量急剧下滑。

  低质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理论分析不及高校毕业生,吃苦耐劳、扎实工作不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从而一方面促使了各行业各单位的人力资源高消费,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把部分就业市场让给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院校毕业生本身的就业却出现了相对过剩。

  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当前阶段的局部地方出现相对过剩,作为地处中部的一所职业学校,我们应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学生就业道路,试从以下几方面浅析:

  第一,不平衡增长呼呼质量地区就业。针对目前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上不应盲目地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龙头地区,因其是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经济功能区,我们没必要投入精力在这些地域为学生开辟大的就业市场。当然也并不是说就一定放弃,当出现旅游、保安等服务性质的就业机会时,我们以特色专业打入市场也是有可能性的。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工的中小城市,中部广大的大中城市,在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是正在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地区,这合法性地方是当前我们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的重点地区,是有含金量的高质量地域。而有着丰富资源优势的广大西部地区,是我们应开始留意并有巨大潜力的潜在就业市场。

  第二,梯度增长呼唤质量行业就业。我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地区为经济龙头,以二江一河流域为龙身,以其发源泉地为龙尾,以其流经的各大中城市为据点辐射带动周边各面。由龙头到龙尾、由东到丁、由南到北、由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乡村,由第三产业的各行为为主导发展到第一产业的各行业为主导发展呈梯度依次逐步推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一般服务性行业如物流配送、物业管理、会展服务等,是我们在这些行业已经相对发达的经济地区可以开发的新的就业亮点。在广大中部及东南部的中小城市,应把握有相对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通信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等,这是我们应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的高质量就业行业。同样也不是说放弃第一产业就业,对于第一产业中的观赏动植物种植与养殖、食用菌的生产与深加工等相关行业应大力鼓励学生进行创业。

  第三,人力资源的高消费呼唤质量企业就业。学生到企业就业后,由于企业内部的大材小用、粗放管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就业后不稳定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点。在加快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的就业管理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的考察。

  我国企业各领风骚没几年的通病在于对人力资源没有合理、持续有效地开发利用,往往是只利用不开发,只运用不激励,只懂得粗放式管理,不知道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有好的培训机制的企业、有好的激励机制的企业、管理完善的企业,学生就业后大多较快地认同企业,融入企业的发展中而不轻易放弃培训机会、提高机会、就业机会。因此选择企业发展战略清晰,日常管理规范,激励机制明确,培训机制健全的企业提供给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是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

  第四,职业院校学生质量下滑呼唤质量学生就业。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基础上提高毕业生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缓解进而解决当前、甚至今后就业相对过剩的一个不容忽视与置疑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首先加强各专业理论教学是必要的,必要的理论素养是毕业生实践工作中实践技能提高的必需。过去应试教育形成的严谨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仍有众多值得借鉴之处。其次应大力加强职前教育与就业相衔接的实践技能培训。是在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培训,区别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短期培训班。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的组织下进行的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需要。第三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毕业生因不注意生活细节与小节、因不善于人相处、因自身性格、心理、意志品质欠缺等导致不能就业的也屡见不鲜。毕业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从行为教育入手,通过感动教育、美学教育等潜移默化地教育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06-20.
  [2]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2-04-20.
  [3]姚裕群,彭思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人口与经济,2008-05-25,期刊.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宏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