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之后听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汇报,此后没有出台更多的政策。从官方的角度来看,对目前经济形势较满意,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处于年度预期调控目标范围之内,仍在合理增长区间内运行。这说明经济增速是比较正常的速度,出台的政策力度、效果都发挥了作用。
增速仍在合理区间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7.4%,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缓0.3个百分点,是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的最低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放缓0.8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
采掘业、粗钢、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过剩行业产量增速放缓较大,是导致工业增速减慢的主要因素,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增长7.8%,继续延续2013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并快于第二产业,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
进一步看增速下降的冶金、建材等行业。从需求分析看,中国消费有季节性特征,通常第一季度的消费增长速度都比较慢,主要的消费品消费是吃、穿、用,而建筑这部分需求少,到第二季度,这些行业的权重会变大,幅度会提升。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速度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并没有出现大问题,当然家电、金银珠宝的消费增长速度稍微减慢了些,主要和黄金类价格下跌有关系。
从出口角度看,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6%,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我国的影响,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接近7%左右,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基本吻合。从套利资金流入较多的中国香港贸易看,第一季度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响总体出口增速下降7.2个百分点,仅仅剔除对港出口我国整体出口增长3.8%。所以,尽管从统计上看,进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实际上进出口的速度,去掉去年的套利因素后基本正常。
GDP的下行主要反映在投资上,实际情况也是这样。1~3月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是回落的,不变价大概回落4个百分点。投资是什么在回落?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都在下降。第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同比放缓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但增速逐月回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同比在下降,但是3月的数据是上升的,很重要的原因是3月份资金到位率比较快,特别是财政的预算支出到位率快,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投资整体增长速度在放缓,但是制造业投资是比较稳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略有抬头,下行的是房地产。
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就业形势较好,第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此同时,物价水平稳中趋降,第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同比放缓0.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跌幅同比扩大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5个月呈现下跌态势;综合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上涨0.4%。物价总水平特别是工业价格表明,制造业的需求仍低于供给能力,潜在经济增长能力高于实际增长,但综合就业、价格、经济增长等指标看,我国经济仍然处在合理增长区间内。
经济放缓之因
当前经济增长减慢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既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足的原因,也有结构和体制问题并影响社会预期等因素。
一是投资面临一定的资金约束。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13年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14万亿元,比上半年减少3.01万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0.1%,超出预算目标2.1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与预算数基本持平,仅增长10.9%。而2013年财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主要靠年终“突击花钱”,1~11月财政支出持续低于10%的预算增长目标,12月份当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20.3%。2014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1%, 财政支出增长6%,均低于预算8%和9.5%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投放滞后半年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资总量扩大和下半年减少是2013年下半年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
二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不管是人民币贷款、中期票据还是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动辄10%以上,加上各种中间费用甚至高达17%。
首先,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资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以及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后,上述部门大量通过发行债券、银信理财合作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造成相关部门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社会资金“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挤出”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快速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
再次,受存贷比约束和银行季末考核因素影响,在季末、年末及春节前后等时点,银行高息揽储,货币市场利率往往大幅飙升。
最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均衡,跨境资金由大举流入转为“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后,以往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
三是我国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化解产能过剩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减慢是市场经济中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是2013年中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调整力度加大。今年第一季度地产新开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在下降,地产销售增长已经接近停滞,购房者与房地产企业观望情绪加重。
五是人民币升值的滞后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3%左右,汇率升值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期一般在1~2年。
六是多因素交织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影响市场预期。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些企业退出市场、地方性债务迎来还债高峰,一旦现金流不能得到保障,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也会加大。近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中诚信托、超日债等若干起金融违约事件。
同时,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出逃,可能引发国内资金紧张,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巩固稳增长基础影响
当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我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有前瞻性地加强宏观调控,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其一要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落实财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拨付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推进一批水利、粮食储备、核电、水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
要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将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
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
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扩大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规模、资产证券化规模等方式,来增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作用。
其二是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调控要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强调节和引导,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既要维持中性的货币信用条件来抑制经济主体的加杠杆意愿和成本,也要切实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防止社会资金成本过度上升危害实体经济。
要加强短期流动性调节,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来把握外汇占款增长情况,根据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形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充裕。在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时,灵活运用SLO和SLF工具实现有选择的“定向放松”,以防范流动性危机,维持市场平稳运行。
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或适当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资金成本。
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挤压也越来越强烈。银行监管机构要重视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重视“余额宝”、“易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抽血”的影响。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创新“冒进”带来 “金融脱媒”过度,危害到银行体系的平稳运行。
其三是以城镇化为抓手释放内需巨大潜力。努力实现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借助高铁发展契机推动城镇化,带动有效需求增长。加快改革相关制度,推动常驻人口获得相应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构成特点,规划城区的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应的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保证居民需求与供给的准确对接。
其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抓紧制定负面清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对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收入增量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继续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抓紧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通胀较为温和是价格改革的较好时机,应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
其五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应强化正向预期引导,明确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变化,正确认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寻求新常态属于客观经济规律。要强调当前各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总体可控。逐步建立市场对宏观政策信号的合理预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号的混乱。明确调控政策信号,稳定社会预期,加快落实改革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2030年,西方社会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在全球建立的主导地位将被颠覆,美国和欧洲国家将不再享有霸权地位,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将会形成。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美国仍可能是领军者,但中国经济在总量上有可能超越美国。这是2012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In...
一、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一)制造业PMI持续反弹,但中小企业景气不佳2013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与上月持平,为2012年5月以来的高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我国制造业继续稳中向好。分企业规模看,大...
有时候,市场是最理性的。但有时候,市场似乎又是最感性的,以至于一致预期经常会变成一致误判,预期差也经常左右市场表现。去年四季度,大部分人预期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结果今年一季度经济失速下行。今年二季度,大部分人又预期中国经济将一蹶不振,结果经...
如何把握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调研时强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们把这一提法称之为习近平常态(Pinormal)。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
一、宏观经济形势预测2015年以来,一方面,在外需低迷、投资大幅度下滑的作用下,我国总需求收缩十分明显。经济下滑开始从过去新常态潜在增速回落主导的模式,转化为趋势力量下滑与周期性力量回落并行的格局,需求不足已开始触及底线。另一方面,在结构性...
2013年,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以来的世界经济前景基本明朗,但运行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除传统因素外,随着世界经济步入拐点,①新经济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逐渐凸显:一是美国经济加速复苏所带来的货币政策环境变化,加剧新兴经济体的资产风险;二是新...
预计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61.7万亿元,折合美元将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这是重要的规模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内,GDP增长7.3%,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1%,实现了年初预期的...
一、克强经济学的提出及内涵2013年6月27日,巴克莱资本公司三位经济学家黄益平、常建和周乔伊(JoeyChew)提出了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旨在描述李克强总理调控经济的方式。并且提出克强经济学三个重要支柱:一是不出台刺激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热点背景】2014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28213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我国经济总体开局平稳,运行总体良好,...
随着供给和需求条件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运行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潜在增速从接近10%的高位向近期7-8%、中长期5-6%的中低位移动。从近期看,增长动力和机制开始转变,经济增速将在7-8%之间徘徊;从中长期看,在寻找新动力和新平衡机制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