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8 共9760字

【题目】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困境探析 
【绪论】江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绪论 
【第一章】江南水乡形成演进及可持续发展基础 
【第二章】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第三章】江南水乡开发中的不可持续问题  
【第四章】江南水乡不可持续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江南水乡可持续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教育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马克思就写到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3马克思认为自然与人应同等对待,把尊重自然与尊重生命看得同待重要。他认为,生态危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制度危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思路,我们要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生态治理。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者关于自然的观点,也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对于人化自然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社会生态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个社会问题,只有从社会问题入手,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调解社会关系矛盾,使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正确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有进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深入我们的意识,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展开,生态自然观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儿童时期对自然观的形成具有影响,而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应让儿童与自然界多接触,要让儿童认识到自然与人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学校不仅要在思想品德等课上教育学生树立生态自然观,更要将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课的教学中体现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与机理,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对保护环境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对保护环境的做法进行大力表彰,对破化环境的行为进行大力批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反应了人与自然同生共荣地价值理念、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谋福祉价值取向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44.我们只有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内涵,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才能自觉承担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责任,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社会规则,自觉同违反生态文明行为做坚决斗争。

  目前,我国生态价值观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态教育的主题不突出、内容不规范、方式比较落后,完善马克思生态教育体系迫在眉睫。首先,应构建由知识教育、意识教育构成的完整的马克思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具有特定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这些知识只有得到普及,人们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为生态意识的开启和生态方法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识教育也很关键,只有具备了马克思生态意识才能唤起人们的环境忧患意识,才能提升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敏感度,才能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应优化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方法和手段。人们的认识可以包括知识性的认识和价值性的认识这两种类型。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属于典型的价值观的认识,价值观的确立以赖于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而这种认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教育主体应拓展教育空间,为人们提供教育实践机会,提升价值观选择的能力,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另外,还应该营造有利于生态教育的氛围,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可以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体征文等各种活动,营造关爱环境的氛围,使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

  三、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教育

  所谓“生态伦理”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应当遵循的生态行为准则,它是研究生态道德的理论45.生态伦理虽然表现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还是以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为基础,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生态伦理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异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生态伦理一旦形成会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定的约束力。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我们要加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思想来武装全体公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教育,首先应加强生态知识普及工作,要让大众认识到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升保护环境的技巧。其次,还应提升生态意识,要让大众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存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最后,还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鼓励大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鼓励大众购买绿色产品,鼓励大众同破坏环境者做坚决斗争,在大众心中形成心态理论规范,约束大众的行为。

  第二节 以绿色科技整体性修复改善江南水乡生态环境

  一、 以绿色科技改善水环境

  水是江南水乡的核心元素,是江南水乡最宝贵的财富。水体污染已成为影响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地方政府应针对区域水体污染问题,采取绿色科技技术,重点研究工农业污染源控制与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采取系统的水资源改善技术体系,改善水资源环境质量。系统化的水资源改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监控与预警技术、水资源污染处理技术、水资源生态修复技术。

  水资源监控与预警技术就是通过现代物联网、遥测技术等现代智能技术对污染源、污染物的流向、污染物的含量和浓度等水资源质量指标进行监控,通过计算机统计系统对水资源环境的质量和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趋势判断。水资源监控体系是水资源控制的眼睛,是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哨兵,是研究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为水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基础。

  在许多水体资源遭到污染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处理这些受污水资源,实现废水净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水污染处理技术具有很多种类型,比如:

  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等。水处理的效果也不同,可分为一、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仅仅是把污水中的飘浮物和一些悬浮状态物质过滤。二级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技术将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从水体中分解出来。三级处理又称为精处理,就是利用反渗透膜、超滤等技术对生化后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

  近年来,一些先进国家在河流水污染治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不再以单纯的“污染控制”技术为主,而是追求“水生态的修复与恢复”目标46.水资源的生态修复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工程学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水资源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水资源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水资源的改善涉及到水体、水路交错地带以及近水陆地的水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品种,生态环境修复应以系统化的视角,从流域的整体出发,从多空间的角度,通过构建水资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和水资源环境改善技术体系,实现流域整体水资源环境质量改善的目的47.

  二、 以绿色科技修复土壤环境

  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受污染水体的灌溉,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毒要素超标、酸度加剧、养分失调、微生物活性降低,这些被污染的土壤通过食物链严重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改良土壤的质量已经成为现阶段迫在眉睫的任务。

  土壤环境的修复可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可以采取动物和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修复被无机金属污染的土壤。比如,蚯蚓对钾、锌等金属的吸附能力很强,蜈蚣草对砷污染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含有大量微生物的菌根包括放线菌、固氮菌和真菌,这些菌根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具有一定的降解污染的能力48.

  土壤环境的修复还可以采用化学的方法。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这些化学试剂价格便宜,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使重金属转为较难溶性物质,使植物减少对它们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石灰是碱性物质,碱性物质可提高土壤 pH 值,与镉、锌、铜、汞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氧化物后进行沉淀,进而降低了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浓度,从而减少对植物的危害49.

  三、 以绿色科技治理雾霾天气

  人可以选择食物、可以选择饮用水,却无法选择呼吸的空气,所有的人都要共同呼吸同一质量的空气。空气的持续污染导致的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使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病人日益增多,人们开始“谈霾色变”,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研究雾霾形成的机理,寻找雾霾治理的技术,探寻空气质量改善的路径是当前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雾霾天气是由自然现象的“雾”和人为污染形成的“霾”的结合,治理雾霾天气技术可分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和雾霾治理技术两大类。由于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是霾的主要成分,控制含有这些元素气体的排放成为防治雾霾天气的最根本方法。控制含有此类元素气体的排放一方面要依靠转变能源结构和减少此类能源消耗,另一方面要依靠废气治理的科学技术。例如,湖北神雾公司自主研发治理废气的核心技术即脱硝催化剂,这一技术具有节能脱硝一体化的功能,既可帮助高能耗的企业节约燃煤 3%至 8%,又能将烟气中 90%的氮氧化物脱除,大幅减少废气排放。雾霾的治理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一些地方尝试以绿化的方式减轻雾霾天气的危害。例如,近年来,伦敦通过在市区增加大面积绿地和在外围建设大型环形绿化带的方式,把伦敦打造成了一个绿色花园城市,绿色的效果还十分明显,伦敦的大雾天气已从 100 余年前的每年 90 天,减少到不足 10 天,绿地治霾效果十分显着50.

  四 、以绿色科技引领江南水乡的一体化建设

  江南水乡的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循环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需要充分发挥绿色科技技术,从系统工程论的角度分析环境系统中内、外在联系,从绿色技术实验研究到绿色技术应用的环境治理,从环境规划到环境管理,来推动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科技引领江南水乡的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技术本身的绿色化。绿色科技必须是充分体现环境的价值,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潜力,做到是无污染技术,避免出现一边治理环境、一边污染环境的现状。例如,光伏太阳能技术虽然能够生产出无排放的绿色能源,但作为原材料的多晶硅的生产却能产生四氯化硅等剧毒污染物,其对环境的污染甚至比火电还大,这就不能算作绿色科技。绿色科技要能在本身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能够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以至于改善生态,绿色科技不是单向技术而是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生态改善技术而构成的技术群。

  以绿色科技引领江南水乡的一体化建设必须做到区域的协同。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某一区域的单打独斗无法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而由于水和空气的流动性,导致污染源和被污染的分离,导致行政主体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不足,各行政主体之间互相博弈。江南水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统一区域内各行政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统一排放、补偿等环境标准,统筹规划区域内环境资源,统一实施环境监管和环境治理,增强区域内环境信息透明度,努力实现区域生态改善。

  第三节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经济

  一、 发展具有江南特色的水乡生态旅游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使城市不堪重负,江南水乡的特有风光遭到了严重破坏。江南水乡正在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水乡旅游业。

  以苏州市最大的绿肺“三角咀湿地公园”为例,以往这里是传统的鱼塘,淤泥存积,塘埂坍塌,原生态植物被人为耗尽,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在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水面绿化、整治工程后,这里广泛种植各类花草树木,水质也得到了改善,达到了国家二类水标准,比太湖水还要清。苏州市区这一绿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这一地区的环境,进而也改进了苏州市区的环境,使苏州市区的环境呈现出良好的形象。

  江南水乡发展生态旅游,借助本地特有产品,打造生态游,举办旅游节。如苏州的东山镇会搞杨梅节,让人们旅游的同时,亲自采摘杨梅,体验农家乐。同时,还会举行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让游人参观,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 、发展江南湖泊江河的水产养殖业

  江南水乡以水着称,以水闻名于世。水量的丰富,会有丰富的水特产品。因此,江南水乡在江河的水产养殖业上大做文章,大大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丰富的食品。江南水乡大力发水产养殖业,有诸多好处:解决吃鱼难,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养殖户增收;改进膳食结构,保障食品安全,水产品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大量发展养殖业在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副营养化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阳澄湖的大闸蟹和“太湖三白”都是江南水乡的特色水产品,可以利用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可以采用“上粮下鱼”、“上草下虾”等综合养殖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也可以利用鱼桑养殖技术。

  三、 发展和重振蚕桑丝织业

  从古代汉字结构上看,古代人们把蚕字归为天虫,可见桑蚕业对于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蚕桑丝织业在江南水乡地区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发展蚕桑丝织业不仅有利于江南水乡的经济发展,对于其生态环境也是很有好处:(1)发展桑蚕丝织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经济生活的空间。(2)发展桑蚕丝织业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助推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整齐整洁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桑蚕技术要求村庄清洁、沼气池建设等多项新农村建设工程,这一要求既符合桑蚕养殖要求,也可以改善村庄环境。

  第四节 保护和重塑江南水乡的文化脉络

  一、 强化江南水乡文化的意识和认同

  江南水乡文化孕育着亲水的价值观,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特质,继承和发展江南水乡文化可使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打赢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这场攻坚战的关键。强化江南水乡文化的意识和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弘扬江南水乡传统文化,形成区域文化的向心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要以传统节日、地方风俗和地方庙会作为宣传的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广范参与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宣传江南水乡文化,提高江南水乡文化的认知度。其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江南水乡文化观念变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江南水乡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行为准则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江南传统文化精髓,是其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最后,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加强对公众的人文关怀力度,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认真开展舆论引导,帮助人民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社会文化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活态”保护和传承江南水乡文化

  “活态”保护江南水乡文化,就是在江南水乡文化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在江南水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当中进行保护。实施活态保护,就是要尊重江南水乡文化自身的文化特征和传承规律,注重江南水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江南水乡文化进行活态保护,核心就是传承人,因为人是江南水乡文化的载体。江南水乡文化的保护要以人为本,要与人,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使保护下来的江南水乡听得见文化的声音。对于江南水乡的保护,要使其有人烟味,不能把居民迁出来或者让一群人进行表演式的生活,要让当地居民生活在其中,按照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不能使江南水乡“不食人间烟火”,为了旅游而进行开发,为了保持旅游进行的美而美。

  服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是一个地区的象征。以苏州市甪直水乡服饰的活态保护和传承为例。包头、肚兜、大襟接衫、拼裆裤、襡裙、束腰、卷膀、绣花鞋、这些服饰都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又特别适合妇女在农田里劳作,真可以称得上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更显示出江南水乡历代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但由于,近年来工业的发展,传统农耕人群日益减少,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保护采取了一些较好的方式。比如组织连厢队穿戴水乡妇女服饰进行表演,在乡镇体育运动、重大节庆等活动中极力推广穿戴,在乡镇的服务行业,如餐饮、旅游、商业礼仪活动中,极力推广水乡妇女服饰作为工作服使用。不仅如此,苏州尊重历史的原貌,建立起文化生态保护区,原汁原味地展现水乡农妇从事农耕的场景,这样,才能维持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原态性,并保持其旺盛活力。

  三、 创新发展江南水乡文化

  由于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江南水乡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虽然,江南水乡传统文化大力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但也不能空守千年文化而坐吃山空,而应该重视江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境外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更应该重视江南水乡建设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实践对江南文化的影响。江南水乡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江南水乡建设新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江南水乡文化,使江南水乡文化能够推陈致新、焕发生机。

  江南水乡文化发展与创新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以继承与发展江南水乡传统文化为前提,江南水乡文化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要以丰富的江南水乡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亲水文化、儒商文化、柔中寓刚文化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炼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与江南水乡建设的新问题相结合是实现江南水乡文化创新的关键。其次,江南水乡文化的创新必须反应时代特征,男耕女织的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已经被工厂、楼房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社会实践的目的也已经由丰衣足食的单纯经济追求转变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在江南水乡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江南水乡建设的新要求,及时总结、概括出江南水新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体系。最后,应不断探索江南文化传承新载体。江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一定的平台、需要一定的载体。江南水乡文化传承应大力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传播手段,还应大力借助广场舞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手段和活动对于发展江南水乡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节 建立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一、 优化江南水乡建设的科学决策制度

  江南水乡建设决策决定了江南水乡建设的方向,对江南水乡的生态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失误不仅会对江南水乡生态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带来资源浪费。优化科学决策制度、决策规则、决策程序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正确决策,为江南水乡建设指明正确方向,制定政策策略。

  (一)优化公众参与决策制度

  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充分听取公众各方意见和呼声是提升江南水乡建设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在 2010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把公众参与决策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五个必经程序之一,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情都要采取听证制度。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公众参与决策,但是在有关环境方面的公众参与决策问题上依然存在行政主体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公众参与决策渠道单一、参与决策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在一些地区,甚至爆发公众与政府冲突。

  启东王子化工事件、宁波镇海 PX 项目事件都是决策没有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造成的。优化公众参与决策制度首先应为公众参与决策提供法律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关系到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行公众参与制度,要明确公众决策地位、公众决策的作用以及公众参与决策应承担的责任,使公众在行使参与决策权利时,既有法律依据,又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优化公众参与决策制度还应规范参与决策渠道。现有的公众参与决策大多是采取听证会的方式进行的,而听证会参与者的选择、听证会的组织程序等都是由行政机关进行的,这种完全体系行政机关的意志的决定,显然会有失公正。应充分调动环保非正式组织、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应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功能,拓展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将这些渠道予以固化。

  (二)优化科学决策程序制度

  正确的程序是决策科学性、正确性的基本保证,把科学决策程序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能够规范决策过程,防止长官意志的滥用,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科学的决策程序首先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环境改善的目标,然后邀请专业人士做出备选方案,充分征求意见对方案进行讨论,集体决策优选方案,组织实施方案。

  二、 完善江南水乡建设的多维评价制度

  江南水乡建设评价就是对江南水乡的环境状态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判断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江南水乡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江南水乡建设评价具有多维性和区域差异性,从评价内容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江南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影响。从评价要素上,必须充分考虑到空气质量评价、水体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从评价范围上,既要包括单项建设工程的评价,还要包括城市环境的评价、区域环境的评价。从评价时间上,既要包括环境现状的评价,也要包括环境预测评价、环境对后代影响评价。江南水乡建设评价是对江南水乡区域内生态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评价,是对江南水乡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的程度的评价,以达到改善江南水乡建设的措施,维护江南水乡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

  三、 健全江南水乡建设的绿色管理制度

  绿色管理制度是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江南水乡建设的绿色管理制度包括:绿色管理责任制度、绿色管理监督制度、绿色管理激励制度、绿色管理引导制度和危机处理制度。绿色管理责任制度就是要明确政府、企业、民众的绿色管理责任,明确环保、水利、国土、农林等环境相关部门的责任,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

  绿色管理监督制度就是要健全环境监控管理制度、环境预警管理制度、环境信息通报管理制度。绿色管理激励制度既包括对排污收费、环境污染主体的惩罚等负激励制度,还包括绿色产品政府补贴、绿色产品政府购买等正激励制度。绿色管理引导制度包括:绿色意识宣传教育制度、资源节约宣传教育制度,以教育宣传的形式培养生态价值观。绿色危机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危机预警制度、环境危机反应制度和环境危机重建制度,使环境危机管理做到信息畅通、反应迅速、责任明确的危机管理系统。

  四、 构建江南水乡建设的合理考核制度

  构建江南水乡建设的合理考核制度,就要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态效益和减少环境损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绩效考核制度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是依靠制度引导政府机构施政导向的最有力的手段。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江南水乡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必将是既看经济产出增加,又看能源消耗的降低;既看产业效益增加,又看环境权益增加;既看经济数字,又看生态发展;既看发展的速度,又看发展的质量。

  考核制度要让各级政府和人员看到目标、感受到差距、明确方法和路径,明确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考核制度还应该将考核结果作为官员的岗位升迁、薪资调整的重要依据,把江南水乡的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江南水乡可持续建设的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这将必定能激发各级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社会能够节能减排、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推进江南水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