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许涤新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他立足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历代共产党领导人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生态农业、有计划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强生态经济宏观管理等生态经济理念。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为当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完善法律体制、实现生态经济制度化建设以及转变消费理念、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给予启迪。
关键词: 许涤新;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思想; 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各国纷纷加快了生态经济建设的步伐,国内外学者也对“生态经济”给予重视,逐渐涌现出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1]。其中王松霈、徐志辉认为,从1980年我国提出研究生态经济问题和建立生态经济学至今,中国生态经济研究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1980年以前的准备阶段、1980年至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的初创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至今的快速全面发展时期[2]。王孔雀、胡仪元认为“生态经济是制度约束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3]。刘克英指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年轻、具有发展远景和魅力的科学,发展生态经济学要走在时代前沿,与高科技和高新技术相融合,借鉴其他学科发展的积极成果”[4]。李周认为,“中国生态经济学必然会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理论保证”[5]。由此看来,当前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生态经济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许涤新(1906-1988),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国内对其生态经济思想及时代价值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在回顾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涉及对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及实践的分析[6];或是在谈论中国生态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构建时,对其进行概述性分析[7]。二是在论述许涤新对经济学的贡献时,对许涤新在生态经济方面的贡献加以研究[8,9,10]。综上可以看出关于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及时代价值的研究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一、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来源
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它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对历代共产党领导人生态经济思想的升华,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
(一)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
问题是时代的心声,许涤新的生态经济思想是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出现的生态危机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的生态困境而形成的科学论断。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实现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空前进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疯狂掠夺和破坏,导致人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比较典型的是20世纪中叶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造成数千人生病死亡,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这些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也开始正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态问题,认识到资源需求日渐趋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也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以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许涤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当时的国情。
(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
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延续。许涤新在研究中国生态经济问题之初,就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1981年11月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持第二次生态经济座谈会后成立一个专题小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环境的论述”[11];1983年又发表《马克思与生态经济学》[12]一文,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对于生态经济学的贡献,之后在《生态经济学探索》和《生态经济学》等着作中多次谈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中,许涤新常常提及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社会制度与生态经济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尊重自然规律,科学理性地利用自然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我们“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搜刮掠夺自然界的资源,也不能像游离在自然界外的人一样肆无忌惮地支配自然界,否则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13]。在社会制度与生态经济关系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优势,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会罔顾自然规律,从本质上破坏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造成生态矛盾尖锐化,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则从人们的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地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有许多思想家对生态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这成为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孔子认为,人要“知天”“畏天”,同时也要“乐山”“乐水”,敬畏爱护大自然的一切,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孟子提出“仁民爱物”,认为君王不仅要心怀万民、施行仁政,还要爱护万物,保护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战胜自然。道家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佛家在《涅盘经》中说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待他物就是善待自身,并把不杀生列为五戒之首,体现其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生态思想。
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思想。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万物生长都有季节性,提倡资源利用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如《逸周书·卷三·文传解》第二十五记载:“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14]。《吕氏春秋》明确提出不能“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思想,这些都表明古人注意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护资源再生能力。
(四)升华了生态经济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看到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客观形势,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始探索中国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把发展生产同保护生态环境两个目标结合,在自然资源方面,提出“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因素”[15],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可再生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在水利方面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6],治理水患、兴修水利能促进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提倡节约资源、反对浪费,在1957年2月发动增产节约运动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认识到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闭幕会上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保护环境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7]。此外,他还主张利用科学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为发展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甚至可以开发新的能源资源解决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早期中共领导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生态文明成果为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的形成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二、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许涤新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生态农业、有计划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生态经济宏观管理等生态经济理念。
(一)重视农业,科学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许涤新对农业发展问题十分重视,认为把农业搞好的关键在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生活资料特别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先决条件,它不仅能够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副食品,还能扩大重工业和轻工业所需要的市场,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另外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是不能离开工业孤立存在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电力、燃料、农药等都需要工业来提供,这些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上证明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除了工农业之间要综合平衡外,许涤新认为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也要综合平衡,他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8],要把粮食放在第一位,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以及粮、棉、油、麻、丝、烟、茶、糖、菜、果、药、杂之间的比例关系。
许涤新不仅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还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他很早就意识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西方国家片面发展“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污染的弊端,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因此他在吸取西方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汲取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首先是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因地制宜地利用各地农业优势,使粮食供应得到保障。其次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许涤新认为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采用各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已有的各种适用技术,把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农业发展模式。最后,还要尊重农民、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从根源上调动其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二)有计划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包括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也显着提高,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而许涤新认为当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导致人口与生态、人口与物质资料不相适应,引发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有条件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改善人口激增与人民的物质、文化教育及就业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说“在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间普遍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是一项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前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幸福,关系到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18]。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划生育政策。为了更好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许涤新提议:一是积极制定有关生育方面的法律,落实计划生育方面的各项政策;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在医疗、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民老有所养;三是做好群众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他认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变革。过去人们受传统旧思想的束缚重男轻女,把传宗接代、多子多福视为人生乐事,同时也存在着 “只要经济发展好了,人口问题自然也会解决”的错误看法。所以加强宣传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计划生育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人口问题上,控制数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要提高人口素质。许涤新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必须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而且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18]。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化建设对高度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不管是控制人口数量还是提高人口素质,无疑都对中国的生态经济建设有积极意义,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而提高人口素质则可以有效加强人们的生态经济意识,促进人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造福人民。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中关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论断充分重视了人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涤新很早就意识到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人均量少,供给能力弱,破坏情况严重”[19],当下能源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益。许涤新的合理利用资源思想与当今的循环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奠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基础。
许涤新的资源利用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反对盲目过度开发资源,主张采用科学高效的方法对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研究和规划,预防产生浪费和污染。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上,他认为森林不仅能够提供木材,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同时是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净化城市空气、保护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洪灾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砍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因此主张发展林业必须要坚持“采伐与营造并举,以营林为基础”[20]的方针。除了禁止乱砍滥伐外,还可以通过明确林木所有权、合理提高林木价格的方式调动人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在草原的建设利用上,许涤新十分重视草原的科学规划,主张改革传统的大面积滥垦以及超载过牧的做法,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改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上,他认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所以对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谨慎合理、综合利用,避免矿产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二是主张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透支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基础上的,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利用效率也十分低下。许涤新多次提到要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水资源利用上,主张改进我国旧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对废水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在现有的条件下,注意最有效、最节约的利用淡水资源”[19]。在煤炭利用上,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可以减少废气排放量,节约用煤量。通过设备回收废气可以把废气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能够收集废气中的有用元素加以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设备和工艺,坚决要求关停整改。许涤新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通过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的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却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
(四)加强生态经济宏观管理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许涤新敏锐地意识到加强生态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性,“把加强生态经济宏观管理当作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首要问题”[19],而加强生态经济宏观管理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规划、经济调节、法律约束和思想教育。
1.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关的生态经济规划。
许涤新主张政府将生态经济工作纳入到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轨道上,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宏观上拟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战略,并以此制定生态经济发展5~10年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他在编写《生态经济学》一书时提到:“近年来,我国生态经济战略意识不断提高,最近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制定到200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之后,还补充提出了一些生态经济(如环境、森林、矿藏资源等)方面的保护和发展战略目标”[19]。235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规划”中也提及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2.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生态经济管理。
许涤新认为通过价格、工资、利润、利息、奖金、罚款、财政拨款的方法加强生态经济管理,实质上就是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从物质利益上调控人们的生态经济活动,它与政府的政策引导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
3.通过制定和执行生态经济法规进行生态经济宏观管理。
许涤新认为“法制管理比一般的行政管理相比,具有更严厉的强制性和制裁性,同时也有着更大的稳定性”[19],因此他利用人大委员的身份在制定、审议生态经济法规方面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在六届人大十四次会议审议《渔业法》时,指出“乡镇企业乱排废水废料引起的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渔业的生产发展,如果不同整治生态环境相结合是很难收到效果的”[21]。又在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审议《水法》时,建议在《水法》中应有一条或几条点出水污染的严重性及管理办法。之后又陆续促进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草原法》等生态经济法规的颁布,为建设、保护、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了许多法律保障。
4.运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加强宏观生态经济管理。
许涤新认为人是有意识和思维的,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编译教材以及在高校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等途径对人们普及广泛而深刻的生态经济知识和宏观生态经济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在许涤新的组织帮助下,《生态经济研究》《生态经济》等报刊相继创刊,与此同时《世界生态经济学》《增长的极限》《生存的蓝图》等部分外国优秀书籍经翻译进入国人的视野,《生态经济学》《简明农业生态经济学》《城市生态经济学》等生态经济学专着也陆续出版,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生态经济意识。
三、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是许涤新根据当时中国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吸取古今中外生态智慧的精华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了许涤新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考,也包含着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思考,为当下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摆脱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一条正确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短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以及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当前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一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认知。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发展的短视做法,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的生态循环产业。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使其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产业,同时关闭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设备和工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三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大力扶持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摒弃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注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利用当地特色适当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完善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企业要依据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把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实施生态化设计、生产、营销,满足全社会对绿色优质产品的需要。与此同时,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生态科技人才。因此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设立相关课程培养高层次的生态经济科研队伍,同时注意引进培养外来的创新型人才,为当前生态经济建设储备人才。
(二)完善法律体制,实现生态经济制度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严格的制度和严明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想顺利解决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中,用科学完备的制度法律规范人们行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一是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在许涤新生态经济思想影响下,以习近平为首的领导人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陆续提出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终身责任制等,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执行标准。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经济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党和国家要响应人们对生态环境立法的期盼,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完善生态经济立法机制和程序,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提高立法质量,使人民群众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有关部门应通过多媒体、舆论等途径加大环境保护的监察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违法失职行为严惩重罚。三是要构建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在生态治理环节的‘指挥棒’作用”[22],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仍坚持把经济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首要标准,忽视工作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致生态破坏严重。所以当前的重要工作是改变过去的“唯GDP论”这种单一指标考核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经济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
(三)转变消费理念,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消费不仅是个人经济行为,还牵涉到自然、经济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存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再加上西方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人们在追求多样化消费的同时,各种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的非理性现象也相继出现,造成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消费理念,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要做绿色消费的践行者、推动者。首先是党政领导机关要以身作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在绿色消费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作风,在工作生活中严厉反对铺张浪费”[23]。为了刹住领导干部中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中央专门制定出一套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来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其次在社会公众层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丰富市场供给,来满足消费者的优质生态产品需求;另一方面在不断提高人们消费水平的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学校教育等渠道传播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科普知识,使人们树立绿色消费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
许涤新是我国早期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被王松霈誉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先知者、力行者、奠基者和播种者”[24]。他在立足现实、继承中西生态文化精华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经济思想,在时代的考验中散发着真理的光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生态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 (06):688-694.
[2]王松霈,徐志辉.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生态经济,1995(06):19-23.
[3]王孔雀,胡仪元.生态经济的制度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4(S1):76.
[4]刘克英.生态经济学发展前沿问题透视[J].前沿,2005(02):44.
[5]李周.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7.
[6]我国生态经济学20年回顾[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1-10.
[7]詹玉华,金小方.当代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7):64.
[8]王松霈,汪徳余,何遒维,霍俊超,卜英敏.勤于创新勇于开拓——怀念许涤新同志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1986(06):16-18.
[9]方行.勤于耕耘勇于探索——许涤新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研究,1993(10):8-12.
[10]史书帆,史继刚.试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的学术贡献[J].攀登,2018,37(05):88-92.
[11]程福祜.第二次生态经济座谈会在京召开[J].生态学杂志,1982(02):62.
[12]许涤新.马克思与生态经济学——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社会科学战线,1983(03):50-58.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14] (晋)皇甫谧(,清)宋翔凤,钱宝塘,等.山海经逸周书[M].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8.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16]顾龙生.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9.
[1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
[18] 许涤新.许涤新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86.
[19]许涤新主编.生态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0]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1]方卓芬,方梧.回忆许涤新[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163.
[2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34.
[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55.
[24] 王松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纪念许涤新先生倡导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30.
生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虽然生态环境破坏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其文献中对生态经济思想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解读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许多着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坚...
一、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本部分试图梳理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生态经济学,而后对生态经济及其他易混范畴做考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
参考文献:[1][美]赫尔曼E戴利(HermanE.Daly),乔舒亚法利(JoshuaFarley)着。金志农,陈美球,蔡海生等译。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宁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均是该区域重要的城镇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内功能互补性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系统综合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约为3万亿立方米,为世界六大重要的淡水国家之一,其中地表水占到了90%以上。但如果按照人均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高,大约排在世界上第130位,属于严重缺水国家,其中宁夏、河北、山东、河南等六省(区)属于极度缺水,其人...
摘要社会经济系统实际上从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约束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只有当生产力水平足够发达,从而使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影响达到某个界限之时,生态经济才会进入研究视域。本文立足政治经济学,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一、厘清生态危机与生态破坏的本质差异从字面意思上讲,生态危机与生态破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日常生活,甚至是学术研究中,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其结果就是在对生态危机根源探讨中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厘清生态破坏与生态危机的区别...
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待解之谜,就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工业化,陷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囚徒困境。尤其是河北省,毗邻首都的特殊地缘,重工业的产业特征,使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富裕与美丽的双赢,就成为一个重...
发展城市林业生态经济系统既能促进现代林业升级,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又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然而,长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林业生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