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绘画不是简单的实物复制,工笔花鸟画亦如此。画面审美形式的形成是画者与自然的心物交融,是艺术内在美的揭示。文章阐述了花鸟画的形式、传统审美取向、技法使用和胸中意象四个方面在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 形式; 审美取向; 传统; 技法; 意象;
郭熙在《山水训》中说:“君子喜爱山水的道理是因为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可以吟啸傲俗,可以获得快乐,可以达到性情心意相和谐。其实这便是我们绘画的本意了。”[1]花鸟虽不如山水为大物,却也是情致所在,精微处见心性。一枝一叶,一花一朵,一前一后,一穿一插,都是心物交融志趣向往。而这种向往于笔下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审美。怎样去看待工笔花鸟画中的审美,又如何建立自己的审美情趣,是工笔花鸟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1 、形式的演变是审美取向的结果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体系中是一个科目分类,有独特的语言表现。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法的完善与成熟形成了各种表现手法,以至成就多种风格与流派。究其原因,就是审美取向具有的共同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时代或环境下,对共同的客体有相似或相近的体会和感受,而采用了那个时期的技法表现得到的结果。我们看待工笔花鸟画的演变,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技法(构图、笔墨、渲染等)发展和运用的层面,实际审美感受层面的东西因技法表现发展限制而显得漫漶不清,这就使我们看待工笔花鸟画产生了误区,把画的内涵简单化了。
从发展历史来看,隋唐时期,花鸟画由最初的工艺装饰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五代两宋时,发展到了鼎盛;元代文人画兴起,工笔画退居次位;明清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多元化发展时期。隋唐以前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传世甚少,目前所见只见于工艺品装饰中,但我们不能确定隋唐以前无花鸟画,只是运用的形式与我们今天的认识不同罢了。五代两宋确立这种成熟的形式和表现是因为那时的审美取向的原因,就如今天我们看选拔人才这种方式,如果不经过考试,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在秦汉魏晋时期仅通过推荐实现人才的选拔,当时的人也觉得正常合理。当然,笔者不是否定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就艺术而言,形式的演变(发展)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审美情趣志向这条主线决定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就是这种审美的视觉遗产。
因此,在技法足以达到表现能力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对不同时代的画做出褒贬评定,反而更要慎重,不能简单地说宋画“好”或元画“不好”。实际上,我们觉得的“好与不好”只是我们自己审美取向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审美取向更接近于宋而非元而已。
2 、以作者的角度看传统,体会心境
画工笔花鸟画的人都有临摹宋人小品的经历。笔者认为对于传统不应以“过去”而看待,更不要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应该以那个时代的人同样面对似曾相识的物的审美情趣看待。这种审美是非常具有时代个性的,很难学到,就如明代大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说的“倪迂妙处,全不可学”。
实际就绘画而言,面对传统,是包含时代性的审美的“传统”,对今人来说是一个如何看待性的问题。我们应以角色的转换方式看待那个时代的作品(审美),不武断地认为是“过去”,与今人去之甚远,盲目做变革。也不拟古而失去创新。而是要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学习先人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审美情趣,不然花鸟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宋画”“元画”之称了。当然,从学习的层面来说,支撑传统审美情趣的“形”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例如,900多年前的赵佶看到的荷花与我们今日所见的无异,我们在面对这种已建立成熟审美意义的“形”时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但这种“形”的传承又因不同画家的理解呈现出一定微妙的变化,最终归纳成手法。在这种支撑下,自然就造就了时代审美情趣。
因此,对待传统的学习,要站在时间长河的那一端去感受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通过他们的作品去体会他们那时的心境,使其作品引导我们体验自身所面对的客体,那么这种“传统”就不是教条,也不是历史的负载[2]。
3 、技法是审美的表现
工笔花鸟画有前人总结的一系列技法要求,也就是说要在那种格律中来完成表现。有时我们甚至曲解了技法的存在意义,把它和创作完全分开看待了。诸如一些画谱之类的书,就完全告诉我们一片叶子怎么染、一朵花怎么染、一条线怎么勾,完全当作一个工艺制作,变成了一个手艺人的问题了。从中潜在地告诉我们,这样就是工笔画,就应该这样去画。
初学画时比较热衷于这个层面,即使我们按上面的做法染或勾得都很像了,还是达不到心中想表现的效果。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把技法孤立地看待了,没有在画面整体审美要求的环境下进行盲目的技法表现。也就是说,这些基本元素(笔墨、形式、勾、染等)的“度”没有为整体画面服务。某种程度下,就如黄子久所说,“即使表现一棵树,也要有文人气质,若表现过度,便与普通画匠无异”1。人说中国画是“尽精微、致广大”,那么这种“精微”和“广大”是我们运用技法表现的目的,而非某个元素的自我展现。
要以审美来看待技法表现,这是一个非常整体的概念,是不太容易做的。画者在其中充当了指挥官的角色,要不断地协调画面,一会儿要加强对比,一会要进行调和,一会儿要清晰聚焦,一会儿要模糊……,在这矛盾与协调中反复映衬而得到结果。如此这般最后才知道,染一朵花或一片叶子和怎么去染一朵花或一片叶子的巨大差别。前者只是纯粹的、绝对的只言片语的一个片段,而后者则是这个片段在画中的如何体现。所以说,只是技术的娴熟,并不代表感悟力的敏锐,有道是“若无心意,虽工无意”,要创造这种美感就必须协调好技术因素和感悟力来实现。反过来说,技术因素要与创造画面相吻合,甚至不可分割,也就是元素不可替换,否则这种美感就会消失。
4、 形成心中的意象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传统和技法方面的问题,认为二者都不能孤立看待,甚至要做到换位思考,才能为画面服务。而下面我们要探讨的是自身审美情趣如何建立的问题。
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用来甄别画面表现,评定出三品。而我们把目光再放眼远点,来探讨画面构思之时是如何进行心物交流,得心中意象而产生审美情趣的。宋人赵昌常于清晨朝露未干之时围绕花圃观察花木神态,调色描绘,明润匀薄,活色生香。那是作者对朝露下的花团的观察之后的心灵交融,感触至深,形成意象,得到有感而发的创造。
心中意象的建立,首先要精力专注。一幅画无论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必须精力集中,不精则神不专。若精神不与绘画保持一致,内心怠惰而勉强,就不能体现意旨。就如董其昌评米芾书《蜀素贴》中跋文“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2,可见一定要以恭谨、勤恳、专注的精神来对待。
其次,要有不一样的观察。就如中国对花卉的审美一样,总是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这里面的“赏心”最为重要,也正是这种“赏心”(个人不一样所观察的结果),才可以触动画者心灵,发现审美价值。然而这种审美往往又是非常个性化的、私人化的感触,又因作者的着眼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对客体观察方式变了,心境也就变了。所以说心中意象的产生,不一样的观察很也重要。
最后,体验这种“意象”,形成心理感受。这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感过程。有了这种心理感受,才会有不同的表达,这种表达才会更加贴切精神状态。有如宋人感于山水之雄浑,元人感于山水之苍茫一样,都是画者主观修养对所描绘对象的亲身体验。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的:“人需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1]只有境界已烂熟于我们心中,心和手达到相应地步,表达才能做到纵横符合法度和左右逢源,从而获得完美的审美贴切。
5、 结语
因此,好的画不是外表的个性张扬,是每个人所处的状态与自己的目标一致的结果。充分投入到自然中形神专注地去发现美和体验美,若真正能被它打动,也不必在意这种美是否被人揭示过,若这是我们体会到的真实情感,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把它记录下来,不必在乎与人雷同。因为这已经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感物,必然在表达时会带有我们的心灵特点,这是最真诚也是更有创新性的纵深。
绘画是一种心物交融,工笔花鸟画亦如此。它是一种感知和表现形态的方法,在画面中最后转换成一种境界、一种气息和一种体验,传达出心态与情节。
参考文献
[1]能志庭,刘城淮,金五德.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江宏伟.心物对话:工笔花鸟教学讲座[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注释
1黄子久:即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2《蜀素贴》跋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创作进入了井喷期。其中,运用传统美术元素进行儿童绘本创作的作者,俨然已构成了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是,传统美术元素毕竟与当代审美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作者对于传统美术元素的认识程度、运用娴熟程度也还是一...
三、跨界入画的传统追溯(一)何谓文人画: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数字阅读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漫画不再只是应用于报纸期刊上的艺术形式,它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借助数字化媒体的特点,它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安塞民间传统绘画是陕北地区民间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安塞民间传统绘画图案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中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空间。将更多的艺术形式与之相结合,可以设计出更多具有民族感、创新感和现代感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安塞民间传统绘画图...
案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几案上或书桌上。例:案头日历、案头放着一些参考书。严格的说,案头题材是指以几案或者书桌上的物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作品。根据案头的解释,我梳理历代中国绘画后发现,案头题材的作品虽然出现较晚,要到清末,但是有关...
本文以西藏美术史、藏传佛教绘画风格史等文献资料为依据, 就热贡绘画艺术的渊源、发展、风格归属等问题做一梳理。...
一汉字设计中的绘画特征分析汉字设计中的绘画特征分析,以民间汉字为例,其一为板书飞帛,相传此形式来源于蔡邕为汉灵帝创作《圣皇篇》,灵感被激发于役人以帚除尘,发展后为民间花鸟字至今还在民间集市上流行。飞帛书形态飘逸,创作过程中又加入吉祥图案...
许多艺术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到底是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的表现灵魂, 还是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表现的绘画形式是最先进的, 最被当代人们所认知的。...
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一、研究的背景二、研究的问题三、学术意义第一章中国画的艺术范畴一、中国画概述(一)中国画的定义及范畴(二)中国画改革创新的历史过程(三)西方绘画观念介入中国画体系第二章中国画的创新一、中国画创新的现状二...
结语传统笔墨作为中国画中主要元素,在几千年的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中离不开传统笔墨,中国画的筋骨为用笔,中国画的血肉为用墨.即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墨才能在。墨在笔才能在。盖笔墨两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