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传统笔墨对中国画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4 共38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中国画创新与传统笔墨的关系研究
前言 论中国画发展离不开中国笔墨前言
第一章 中国画的艺术范畴
第二章 中国画的创新
第三章 中国画创新与传统笔墨的联系
第四章 中国画发展及前景
结语/参考文献 传统笔墨对中国画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 语
  
  传统笔墨作为中国画中主要元素,在几千年的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中离不开传统笔墨,中国画的筋骨为“用笔”,中国画的血肉为“用墨”.即“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墨才能在。墨在笔才能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所以,在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笔墨需要相互融合,依托中国画突出“笔墨”的和谐,通过各种不同途径的创新,来突出中国画的笔法,渲染画作中墨的多彩,促进中国画的不断发展。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的表现力十分突出。我们在研究笔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墨法。注重笔墨的和谐统一性。尤其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来说,墨有多重层次,笔有多重风格,只有继承传统的笔墨才能更加生动细腻的表现出中国画的独特之美。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必然的要求。而在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发展下,画家们需要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通过对思维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跳出传统的思维,更好地将笔墨传统融合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之中,丰富中国画的创作。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需要发展与创新既需要在创作时重视创新又要再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笔墨,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传统笔墨。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全球化对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来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画在迎接这一挑战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自身的独特价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通过展现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以及传统的笔墨精神,建立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在中国画艺术的坚守和创新过程中,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坚守传统笔墨。
  
  在全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区域的文化也在发生着不断的交流,产生融合与变化。中国传统的国画在遭遇西方霸权文化下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文化侵入到了经济发展相对弱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画被认定为“中国画学之衰”,被认为已经发展到了末期,必须进行革新。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社会对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画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以往各朝各代的画家对于中国画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及思想的认知与把握,以至于中国画的创新常常被认为“学西”的发展道路上,这种将中国创新等同于学习西方的思想实有偏颇。在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坚持传统文化的思想、继承传统的笔墨画风格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笔墨是我国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中国画主要通过传统的笔墨来传达画着的心情与感悟。笔墨既是一种作画的工具和材料也是一种作画的技法。因此中国画离不开笔墨,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笔墨本身的属性,使其带有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与文化。中国画的用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画绘画的基本语言,用笔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及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传统的中国画的“用笔”在工具、材料、技巧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只用重视“笔”与中国画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通过中国画“用笔”为创新服务。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传统笔墨。传统笔墨是对我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用“墨”的技法突出了画面的韵味。画面的雅俗和同“用笔”、“用墨”都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另外,中国画不管如何变迁与创新,都不可缺少笔墨。这是中国画创作的主要基础。
  
  中国画的精髓是笔墨,因此作为中国画的象征,笔墨传统和中国画的关系紧密相连。笔墨已经成为中国画的一部分。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只有通过笔墨表现的中国画才是中国画这一观点。通过对笔墨传统的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承艺术。
  
  通过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各种绘画技巧,通过“用笔”与“墨法”,将笔墨传统中的“皴、勾、勒、点”等用笔技巧和“浓、淡、泼、积、墨、焦、破、飞”等墨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同时,笔墨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风格的元素之一。长久以来,中国画中运用笔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继承笔墨传统的同时,通过笔墨的运用,在笔墨的相融中,和谐发挥笔墨的艺术性,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气质与韵味。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不但是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笔墨,笔墨已经成为中国画的“血肉”,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中离不开笔墨,“用笔”为之筋骨,“用墨”为之血肉。我国着名的绘画大师潘天寿曾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墨才能在。墨在笔才能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所以,笔墨在中国画之中相互融合,依托中国画展现“笔墨”的和谐,通过各种不同的笔法渲染墨的多彩,展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的表现力十分突出。我们在研究笔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墨法。注重笔墨的和谐统一性。尤其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来说,墨有多重层次,笔有多重风格,只有继承传统的笔墨才能更加生动细腻的表现出中国画的独特之美。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中国画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中国画的变化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现实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挖掘,获得创作的灵感。使得中国画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不断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具备新的创作方法,通过创作手法的创新不断地丰富中国画。
  
  着重于思想上的创新,画家需要不断地确立感情基调,才能不断坚持创新。传统笔墨的由书法而得以发展,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成功地掌握各种技巧。因此,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思维,创新思想,也需要不断的继承传统笔墨的精神以及基本的技法。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来说,必须保证这两个方面才能不断地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思维,创新思想,也需要不断的继承传统笔墨的精神以及基本的技法。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来说,必须保证这两个方面才能不断地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虹的用墨与用水[M].浙江:西泠丛刊,1981(04)。
  
  [2]膝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6.
  
  [3]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江苏:江苏画刊,1986.
  
  [41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黄铸夫。从黄宾虹的成就谈继承与创新。《墨海青山--黄宾虹研究论文集》。[J].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年 5 月。
  
  [6]段无染。黄宾虹的使墨法,《墨海烟云--黄宾虹研究论文集》。[J].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01)。
  
  [7]庄子。庄子·外篇·田子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潘天寿。《潘天寿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9]毛伯敏。《黄宾虹话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10]邓平祥。宏大叙事一历史和现当代[J].美术。2010(165):88-89 页。
  
  [11]吴冠中。笔墨等于零[J].中国画研究院通讯。1998(02)。
  
  [12]张学成。《钱松苗谈艺录》[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10 第一版。
  
  [13]陈传席。笔墨岂能等于零--驳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之说[J].美苑,1999(01)。
  
  [14]王天胜。开创中国画色彩的新体系[J].美术观察。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1999年 7 期。
  
  [151 刘玉泉。中国画的尚墨观[J].齐鲁艺苑。山东:‘山东艺术学院,2000 年第 1期。
  
  [16]林逸鹏。笔墨往哪里去[J].美术。2000 年第 3 期。
  
  [17]手永敬。走向现代:中国画内部的突破--同眸黄宾虹[J].美术。北京:中国美术家。
  
  [18]明家详。审美学[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0.5 第一版。
  
  [19]毕宝详。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M].江苏:江苏关术山版社 2000 年 8 月。
  
  [20]李方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思考[J].美术观察。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12 期。
  
  [21]潘公凯。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22]邵大箴。雾里看花--中国当代美术问题[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23]万青力。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4]邵琦。中国画文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版。
  
  [25]卢辅圣。岭南画派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27]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史论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 4 月。
  
  [28]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湖南:凤凰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29]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大道雄风--关东画派中国画人物画大展文集[C]辽宁出版集团·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12):295.
  
  [30]郑闻慧。黄胄谈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92 页。
  
  [31]朱光潜。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版。
  
  [32]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年 1 月,第14 页。
  
  [33]曹玉林。关于中国文化种姓的在思考[J].国画家,2006.
  
  [34]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3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贵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36]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37]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致 谢
  
  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光已接近尾声,在此,我深深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三年时光再次学习和深造,使我的绘画技艺得到锤炼和提高;感谢我的导师高卉民先生,对于我的学术、生活和人生各个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于我的关心;感谢我的家人对于我的鼓励和默默支持……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这将是对你们最好的回报!谨向我的导师,我的母校,我的朋友和家人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