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文森特·梵高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管郁静.
发布于:2020-04-16 共3246字

  摘要:梵高是绘画艺术史上的大师, 他从色彩把握、线条运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理念, 为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梵高, 应从梵高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 分析他对艺术定义的界定、对现实与艺术思考, 方能窥见梵高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关键词:梵高,艺术,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绘画论文

  肯尼思·克拉克说“十九世纪两个天才艺术家”, 文森特·梵高占了其中一个。在人类美术史上, 梵高对色彩和工具的娴熟运用, 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给人类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探索和分析梵高的绘画技法, 可以发现他的风格受印象主义和荷兰画派, 以及日本浮世绘的深刻影响, 在色彩、题材和线条等方面, 梵高既继承又革新, 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杨帆说:“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 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1]梵高以鲜艳的色彩意识与画风, 构建了一套绘画美学思想理论体系, 立足于梵高生存的时代背景, 以梵高对艺术定义的界定、对现实与艺术思考入手, 解析梵高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结合, 旨在探索梵高的艺术成就, 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

  一、背景生成:绘画作品印证了时代的记忆

  梵高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 不能脱离或超越他所属的那个时代。梵高生活的的欧洲社会, 正经历从信仰宗教到崇尚理性主义的阶段。18世纪以前, 文学和艺术都是为宗教而服务, 绘画作品主要以塑造和描绘圣经中一些经典的人物或者场面。18世纪以后, 因理性观念与新兴技术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逐渐排挤原有的宗教势力, 绘画艺术也渐渐摒弃了宗教的母题, 踏入理性研究主义阶段。

  梵高在这样的背景的出生、成长, 他一生的创作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和演变。一开始出生于普通的牧师家庭的他宗教是伴随其左右的主要信仰;成年后, 梵高到叔叔的画廊打工, 渐渐发现自己对绘画有着极高的的鉴赏力和敏锐度, 后来到了比利时的博里纳日矿区, 目睹了底层矿工的生活, 萌发了画底层人民的想法;1881年梵高来到海牙, 跟着表哥毛威学习水彩和油画。这一时期的他基本上还延续着荷兰画的传统, 再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作品带着暗色调的色彩, 如《吃土豆的人们》;1884年, 梵高离开荷兰来到巴黎与弟弟提奥一起生活, 结识了唐吉老爹、塞尚、高更等大批艺术家和画家, 开始探索色彩的改变, 绘画作品也由暗变暖再到夸张, 如《唐吉老爹肖像》《水果静物》等;1888年2月, 梵高来到普罗旺斯, 住在阿尔。他没日没夜的作画, 大量代表作问世, 如《向日葵》等。同年10月, 画家高更来阿尔看望梵高, 这时候的梵高精神上已经产生疾病征兆, 但他仍然执着的绘画, 用色更加纯粹和任性, 线条也变得更为夸张, 能够看到了流动的形态, 奔泻涌出的轮廓线以及狂乱的热情, 如《星空》、《峡谷》等。1890年7月, 梵高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贡布里希说:“艺术史学的基本技能是依据风格提供的证据确定年代、地点, 如果可以的话, 还有名称的能力。”[2]梵高一生中所经历的四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作品, 正印证着那个时代的记忆。

  二、美学命题: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注解

  在梵高看来, 艺术和艺术 (即绘画与文学) 是相通的,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他的美学观, 并得出结论说“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注解”[3], 梵高认为“注解”即标注解释, 表面涵义是标注解释事物的客观性, 深层涵义是强调要尊重艺术对象的客观性。比如在画《吃土豆的人们》时候, 梵高进行了大量习作练习, 认为应该能在画中闻到“熏腊肉的烟味、煮熟了的土豆的蒸汽味”[4], 艺术家在对其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过程, 可以加入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内在精神。在此基础上, 梵高提出了他绘画美学思想的三个重要范畴, 即反映现实生活、注重色彩的表达和追寻情感的线条。

  首先, 绘画作品要反映现实的生活。梵高看来, 绘画就是画“生活”, 因为生活与“真实”是紧密相连的, 绘画作品的“真实”, 就是指人体实际的比例、色彩真实的变化, 如果一切事物离开了日常的生活, 绘画作品就不真实了。其次, 对色彩的表达。分析梵高绘画作品的四个发展时期, 他的色彩意识经历了从“明暗”到“明亮”再到“夸张”的变化。最早期作品主要重视灰色与黑白色调的搭配, 到了中期, 作品中的色彩渐渐转为明亮, 并有了丰富的色调;到了后期, 色彩运用上已有了突破性进展, 大胆采用纯色调, 回归到之前画作的纯朴与清晰, 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色彩风格。最后, 对线条情感性的追寻。梵高发现了线条所带来的纯粹感和力度性, “以少量的笔触表现最主要的东西”[5], 素描经过练习可以达到对客观对象特征的把握和对线条的掌控, 画家的情感就在具体的线条中得以呈现, 将情感注入到线条中是梵高追寻的表现手法, 探索线条的内在意义正是以情感的表达作为源头的。

  梵高重视个人内在情感的表达, 提出的绘画美学理念为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定义“艺术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注解”开始, 就为其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所以迈耶·夏皮罗说:梵高的“艺术与他内心的情感、心智的状态难舍难分, 其创造优势就在于完全是从自己内心和情感中演绎出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这也是与他同时代的人所不能比拟的”。[6]

  三、美学特征:情感、质朴与韵味的三重变奏

  梵高的绘画创作既有特定的时代环境的影响, 也有对艺术孜孜不懈的探索和感悟, 他穷尽一生追寻绘画创作, 对艺术定义进行界定、对现实生活与艺术实践思考, 在题材、色彩、线条等方面进一步的创造和革新, 造就了梵高绘画作品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意蕴。

  第一, 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梵高认为, 艺术会因生活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结合梵高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 不难看到其美学意蕴就表现出“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的特性。梵高身体力行地用心去体会面前的客观存在物, 并尝试运用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道德理想和追求。譬如他以“椅子”为主题创作的画作, 就映射着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在这里梵高试图通过椅子来缅怀逝去的人, 人已远去但是椅子留存, 画家通过椅子将炙热的情感转移过去, 我们就能通过椅子的形态、线条、硬度和肌理等来捕捉到那熟悉的身影, 梵高创作的《保罗·高更的椅子》《梵高的椅子》等作品就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的最好注脚。

  第二, 宁丑勿媚、宁拙勿巧。早期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的生活影响了梵高对艺术的理解, 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即“现实、自然和真理”[7]。“现实”是指艺术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 “自然”是指艺术形象要体现客观事物;“真理”则是指要通过艺术作品揭示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在梵高看来, 现实、自然、真理三者之前是紧密相联的, 艺术作品只有体现具体的时代, 在特定环境中才能表现客观事物的本质思想内涵。梵高画作中就试图利用这种粗犷的风格, 以此来表现客观事物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譬如肖像画《老农艾斯卡利耶》, 梵高塑造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 善良质朴的法国农民的形象。

  第三, 妙笔传神, 韵味十足。梵高运用线条来勾勒客观事物的内外艺术轮廓的, 其绘画作品线与线之间的穿插错落有致、清新圆润, 充满着强烈的张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星月夜》, 画作摄人心魄, 所有的具象都是由短笔触构成, 线条急促犹如洪流般尽情地释放着画家的情感, 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流动整体。这种表现手法隐含着梵高绘画作品在境界上的升华, 有点合符于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气韵生动”说。“气韵”指的是“画面的气和韵”, 表达着创作者的个性与情操, 绘画作品因为有了“气”和“韵”会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起来。梵高绘画作品妙笔传神、韵味十足, 正是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意蕴构建了梵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成就。

  结语

  总之, 梵高身体力行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构建起的“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宁丑勿媚、宁拙勿巧”、“妙笔传神, 韵味十足”绘画美学思想,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奠定了梵高作为表现主义先驱的地位, 成为了世界绘画艺术史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大师。

  参考文献
  [1]杨帆.花开不败:永远的梵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
  [2]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3][4][5]梵高.亲爱的提奥[M].平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0.
  [6]Meyer Schapiro.On A Painting of Yan Gogh[J].Modern Art:19th&20th Century, 1978.

原文出处:管郁静.文森特·梵高绘画美学思想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03):24-25+8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