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成都市社区居民对临终关怀中心的认知调查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11-18 共3766字
论文摘要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截至2013年1月31日,成都辖区面积12 390km2,管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1 404万人。成都市1992年即成为“老年型城市”,现有老年人口165.3万人,占总人口的15.3%,且每年还在以3.5%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十一五”期末达130万人。与此同时,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我国癌症病人每年新增24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的病人已超过16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人们对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的需求增加。然而,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滞后,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临终关怀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临终关怀专门医院、综合性医院附设、家庭式社区临终关怀。家庭式临终关怀即“居家临终关怀”,是指临终病人住在自己家中,由病人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地提供病人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1990年,WHO强调以家庭作为临终护理的基本单位,目前居家临终是世界上最普及的类型,这种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我国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得到相应发展,并获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但成都市尚未建立这样的机构。

  对于成都市这样一个老年型城市来说,成立居家临终关怀中心是否可行呢?笔者对成都市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对临终关怀及临终关怀中心的了解及态度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成都市成华区双林、新鸿路、新华3个社区257位常住居民进行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的讲解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7份,收回253份,确认有效问卷253份,问卷回收率为98.44%。其中男112人,女141人;60岁及以上81人,40岁~59岁83人,20岁~39岁89人;初中以下37人,初中82人,高中73人,本科及以上61人。

  1.2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居家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及在成都地区的发展情况。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现场访问、电话调查、拦截访问、网上调查、邮寄问卷等形式得到受访者关于居家临终关怀的态度和意见。

  2、结果(见表1)

  论文摘要

  2.1整体状况

  从调查样本的整体来看:通过调查员的讲解,67.98%的人对临终关怀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人们对这一项事业的关心、热情是不可否认的;76.28%的人认为应该开展临终关怀,并认为居家临终关怀机构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愿意支持这样的机构成立;85.77%的人选择在家中临终,说明居家临终中心是符合人们的临终意愿的,是被人们所接受的;在传统孝道方面虽然有部分人还是坚持认为这有违伦理,但大多数人是理解居家临终关怀的目的,这与传统孝道并不相违背,54.15%的人都愿意选择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目前只有13.44%的人接受过临终关怀,说明临终关怀的开展并不 乐观,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唤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成立。

  2.2分层结果

  从调查样本的分层来看:60岁以上的人群对临终关怀及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且对伦理冲突表现得更明显;20岁~39岁的人群能很好地理解居家临终关怀的目的及意义,并且大多数人支持这样的机构成立并愿意让家人接受临终关怀;40岁~59岁的人群意见不是很明显;但都对临终的最佳地点为家中表示肯定。其次,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对居家临终关怀支持率和知晓率更高,更能够理解居家临终关怀的目的及意义,并愿意支持这一机构的成立。

  3、讨论

  3.1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67.98%的人听说过临终关怀,42.90%的人听说过临终关怀机构,但仅有13.44%的人身边有人接受过临终关怀。可见,临终关怀在成都地区的开展形势严峻,普及率低。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归纳如下:传统观念的束缚;资金不足,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专业教育缺乏;支持缺乏;服务费用太高。

  3.2传统伦理的限制

  虽然占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居家临终关怀机构并不违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但还是有25.30%的人持反对意见。尤其是年龄层次较高、学历层次较低的居民。学历层次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居民支持率只有59.46%和30.49%,并且有30.49%和59.46%的人认为居家临终关怀中心与传统伦理道德相违背。这一结果表明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孝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思想中,加之目前中国的大众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均限制了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发展。

  3.3临终地点的选择率

  85.77%的人认为临终的最佳地点是家里,这一结论可以在许多调查研究中得到证实。石礼华[4]的调查证实,90%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在家里终老,并由自己的亲人照顾。国外也有相关报道中证实40%~80%的临终病人会选择在家去世,因为家是最能让他们觉得舒适和安全的场所。这样使得居家临终关怀机构更加迎合了人们的意愿,增加了其成立的可行性。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此表现得尤为突出,所有人都选择在家中临终,表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呼吁着居家临终关怀。此外占81.03%的人认为这个机构是社会进步的产物,76.28%的人对这样的福利性机构表示支持,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对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支持率是较高的,增加其成立的可行性。

  3.4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选择率

  通过分析发现,虽然人们对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支持率高,但在真正面临选择时,仅有54.15%的人愿意选择居家临终关怀中心进行临终关怀。尤其是学历层次越低的居民选择率越低。这一结果表明,居家临终关怀中心虽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其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3.5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求

  从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选择来看,20岁~39岁的人中80.90%的人对临终关怀有一定了解,并且95.51%的人认为其是社会进步的结果,94.38%的人愿意支持这样的福利机构。

  随着年龄的增加,了解率和支持率也相应地降低。说明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现代化的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们的需求也逐渐转变与居家临终关怀目的相呼应。人们意识的转变增加了对居家临终关怀的需求,为其成立的可行性提供条件。年龄层次越低的人对居家临终关怀的目的及意义能更好地理解,并能更好地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看到居家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避免了临终关怀与传统孝道的冲突,遵守“百行孝为先”,孝是行为的最高准则。有助于减轻临终照顾者负担。在我国,对居家临终病人进行长期照顾的主要照护力量是家属照顾者。满足未来的照料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毒麻药品的监督与管理。这一社会价值是居家临终关怀成立的有利条件。

  3.6不同学历层次居民的需求

  从不同文化程度来看,学历层次在大学及以上的居民对居家临终关怀中心的支持率达到100.00%,并且有75.40%的人愿意选择这样的机构走过最后的人生,几乎没有人认为其有违传统伦理道德。表明学历层次高的人对居家临终关怀的支持率和需求度高,为居家临终关怀中心提供了市场前景,增加其成立的可行性。

  4、建议

  4.1全面开展死亡教育和护理人文教育

  死亡教育是将有关死亡、濒死及其与生活关系的知识传递给人们及社会的教学过程。目的是使人们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建立起对待死亡和生命的正确认识,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痛苦。如今对全体国民开展群众性、普及性的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4.2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完善社会捐赠制度

  不断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同时,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以及捐赠等,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家庭责任和经济负担转由社会来承担,从而减轻居家老年临终病人家属照顾者的负担。

  4.3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想提高临终护理服务质量,必须发展临终护理专业教育,系统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对待病人有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操作基础的护理人员。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优化社区卫生资源。

  4.4完善志愿者制度

  义工和社会志愿者在临终关怀事业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国家应倡导志愿者服务,完善相关制度,提倡志愿者行动,鼓励在校大学生、社区低龄人群以及其他适宜人群参与居家临终关怀服务,同时,应加强管理,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4.5政府制定相关的卫生政策和发展策略

  居家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服务事业,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认可,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临终关怀管理机制,把各级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筹集方式、管理及运行方式、人员培训、招募及待遇等问题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居家临终关怀的开展提供保障体系。

  5、小结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医疗进步、经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母婴死亡率降低的结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那就是更多的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患的出现,加上老年人患病率较高,拓宽临终关怀的服务范围势在必行。

  居家临终关怀中心常规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对病人家属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体现“死者魂魄安,生者心慰”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孟宪武.临终关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18.
  [2]戴红霞,殷磊.姑息护理———新型的护理方式[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3-105.
  [3]何婉珠,黄素枰,林利荣,等.居家晚期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9,9(8):151-152.
  [4]石礼华.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82-83.
  [5]Stajduhar KI,Davies B.Variations i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ami-ly members decisions for palliative home care[J].Palliat Med,2005,9(1):21-3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护理本科毕业论文
返回: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