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流行率接近, 近 10%的患者在 12 周岁前确诊[1-2], 其中 15 ~ 19 周岁是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高峰期[3-4]. 据 研究[5]报道, 双相情感障碍患儿孤独感较普通人群高, 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患儿母亲教养方式影响作用更大[6]. 因此, 明确母亲教养方式与患儿孤独感的特点与相关性, 对制定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有指导性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组 : 在广州市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住院患儿中选取。 发放问卷 48 份, 回收有效问卷 46 份。 入组标准:①年龄 12 ~ 18 周岁; ②符合双相障碍 (Ⅰ型或Ⅱ型) 诊断标准; ③处于疾病缓解期, 具备完成问卷评估所需能力; ④患儿及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共患符合 DSM-Ⅳ诊断标准的任一轴Ⅰ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者; ②其他合并有影响接受问卷评估的躯体疾病者。 对照组入组标准如下: ①年龄 12 ~ 18 岁; ②既往无符合 DSM-Ⅳ诊断标准的任一轴Ⅰ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者; ③具备完成问卷评估所需的文化水平; ④且被调查者及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最终招募研究组样本 46 例, 对照组 54 例, 两组年龄对应为(14.4 ± 1.8) 岁和 (14.7 ± 2.3) 岁, 女性比例对应为 57%与56%.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 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该量表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母亲教养方式包括 5 个因子: 情感温暖、 过分干涉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 (由于偏爱被试因子针对非独生子女家庭, 故本研究不予采用)[7].
本研究中的一致性系数为 0.803.
1.2.2 孤独感量表 (UCLA LS) 本 量表共 20 个 项目 , 4 级 评分, 总分范围 20 ~ 80 分, 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8]. 本研究中的一致性系数为 0.86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0.0 对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皮尔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母亲教养方式与孤独感概况对比 情感温暖因子得分:研究组为 (49.2 ± 8.7) 分, 对照组为 (54.5 ± 9.2) 分; 惩罚严厉因子得分: 研究组为 (15.3 ± 4.3) 分, 对照组为 (13.2 ±3.8) 分 ; 孤 独感 (UCLA) 得 分 : 研究组为 (47.8 ± 9.5) 分 ,对照组为 (40.3 ± 9.9) 分; 两组对象在情感温暖得分、 惩罚严厉得分和孤独感得分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研究组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得分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2.2 母亲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 为探讨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孤独感的相关性及其在患儿与正常对照间的差异, 以是否患病作为分组变量, 以积差相关分析分别计算研究组、 对照组的母亲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系数。 结果见表 2. 研究组中,患儿孤独感与情感温暖因子得分呈负显著相关, 与拒绝否认因子、 惩罚严厉因子均呈正显著相关。 对照组中, 青少年孤独感与情感温暖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相关。 两组样本对应的相关系数提示, 研究组孤独感与情感温暖因子得分的相关性更弱, 与拒绝否认因子、 惩罚严厉因子相关更强, 即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对患儿孤独感影响显著。
3 讨论
3.1 患儿母亲教养方式特点 本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母亲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的情况及其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儿母亲情感温暖教养得分更低, 惩罚严厉因子得分更高, 提示患儿母亲教育过程中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 没有考虑子女看法与感受, 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母爱关怀, 最终加重子女孤独感。
3.2 不良母亲教养方式加 重患儿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 是与人格相似的一种特质。 研究表明, 孤独感强的个体与社会联系较少, 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也更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 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对照组。 母亲教养方式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青少年罹患双相情感障碍诱因之一。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提示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儿母亲存在不良教养方式。
抑郁相与躁狂相的心境转换是双相障碍典型症状, 而较少的母亲情感温暖和较多的严厉惩罚会引起青少年的心境低落甚至抑郁情绪, 并且影响个体的情感应对方式。 本研究结果提示, 孤独感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 存在密切联系, 提示母亲在教育子女时过于严厉和以自我为权威等不良教养方式会影响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加重患儿孤独感。 此外, 不良教养方式和其他不利因素(如 社会支持低 、 不良应对方式等), 不仅增加了青少年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几率,而且增强了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对个体的负面影响, 弱化了良好教养方式的作用。
3.3 针对性护理干预 为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时, 不仅教会患儿调节情绪和适当发泄不良情绪, 同时评估患儿家庭教养方式, 注意及时发现患者母亲不良教养方式。 对于教养方式不妥的父母, 可对其采取授课式集体健康宣教或半开放式小组讨论, 协助父母转变教养方式, 为患儿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病情较复杂个案, 采取一对一健康宣教,并配合心理治疗师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进一步治疗。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肿瘤癌发病率逐渐上升,对于癌症患者而言,疼痛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特别晚期肿瘤癌患者,需要承受的疼痛更严重,也会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精神上的压力,相关研究显示,对肿瘤癌痛患者的有效护理能减轻其病痛,有助于提高癌痛患者...
近年来,关于癌症相关性抑郁(cancer-relateddepression,CRD)的临床研究呈现上升趋势[1].CRD是由癌症诊断、治疗及其合并症等导致患者失去个人精神常态的病理情绪反应,表现为情绪低落、持续性疲乏、失眠、纳差、体重下降、生活质量降低[2].国内外研究[3-5]...
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语音、吞咽、咀嚼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腭裂患儿术后百分之百会出现语音障碍,包括腭咽闭合不全引起的鼻漏气、过高鼻音和代偿性发音等情况。帮助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儿恢复良好的腭咽功能,完全恢复...
1、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概况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晚、发展不平衡,资金紧缺。不少临终关怀机构维持生存与发展存在困难。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主要集中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且规模小,数量有限。我国临终关怀至今尚未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男性更年期情绪障碍患者随之增加,目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男性更年期一般发生在51~64岁,主要由睾丸功能减退、睾丸酮的分泌减少所致,常伴有情绪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功能减退,体态变化。现有对男性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研究主要...
双相情感障碍(BPD)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2004年WHO将双相情感障碍列为世界所有年龄段第12种...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老年疾病也与日俱增,其中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
睡眠障碍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伴随症状,超过50%的睡眠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嗜睡、昼夜节律失常等表现。长期睡眠障碍严重破坏了颅脑损伤患者正常的睡眠调节机制,影响患者自身神经系统功能和康复速度。2012-032013-05,笔者对轻型颅脑损伤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