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蒙台梭利教育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李雅文
发布于:2021-08-16 共415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蒙台梭利教育法论文第六篇:蒙台梭利教育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观点是幼儿在导师的支持与引导下,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工作材料的相互作用,主动进入“工作”状态并实现心理发展。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标有一致性。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利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可以做到: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注重对幼儿进行引导,成为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以优秀美术作品作为工作材料,为幼儿艺术表现提供支架。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幼儿美术教育;美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着名的幼儿教育家,她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蒙台梭利将运用于特殊儿童身上的成功的教育法不断完善并运用到正常儿童身上,在她创办的“儿童之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最终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本文通过吸取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思考传统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在蒙台梭利教育法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对幼儿美术教育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观点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生活的环境其实是成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创造的环境,这种环境没有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是不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由于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成人的节奏并不一致。如果强行让幼儿跟随成人的节奏,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不能正常发展,甚至畸形化。为了让幼儿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人必须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第一,必须是适合儿童发展节奏和发展特点的环境;第二,必须是儿童能够操作多种活动材料的环境;第三,必须是合理安排活动材料的环境;第四,必须是有秩序的环境;第五,必须是让幼儿有安全感的宽松自由的环境;第六,必须是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美的环境。[1]由于传统分科教育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因此,在通过利用环境进行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有些幼儿教师对有准备的环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有固定的活动区,每个活动区中应该有固定的活动材料等,造成了区域活动环境设计的固定化、模式化。尽管蒙台梭利对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这种环境归根到底是适合幼儿的环境,是真正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作为导师的教师

  蒙台梭利将教师称之为“导师”。蒙台梭利认为,导师应该尊重和热爱儿童,这是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同时,教师还应该观察儿童和了解儿童,不断观察了解儿童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导师的主要任务包括:第一,为幼儿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活动环境,即导师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设计使幼儿通过进一步操作能主动进行自我建构的活动环境;第二,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后,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究环境,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对活动材料的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在观察幼儿活动操作与表现的基础上,评价幼儿的活动,如操作能力、关键问题、发展需要等,在正确分析及评价的过程中,逐渐为幼儿提供更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活动材料及环境。导师的工作在提供环境与调整环境的循环往复中进行,[2]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作为活动对象的工作材料

  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工作,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得到发展。那么,有准备的环境应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多种多样的、适宜的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适合操作具体的、促进其手脑协调发展的工作材料。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材料。

  蒙台梭利为,为幼儿准备的工作材料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困难度孤立”原则,即一种工作材料只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一种具体能力,把幼儿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孤立起来,使幼儿的某一具体能力在对工作材料的操作中得到真正的发展;第二是“自动控制错误”原则,即每一种工作材料都有其形状、颜色等外形特点,幼儿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练习判断其操作是否正确,按照操作的提示和引导得到学习与发展;第三是“内在奖惩”原则,即每一种工作材料都能够满足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能够让幼儿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于工作材料并乐于动手操作。[1]

  蒙台梭利把构成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三个要素,有准备的环境、作为导师的教师和作为活动对象的工作材料作为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幼儿真正的发展。

1.png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美术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表现出幼儿思维的直觉性、具体形象性等特点。[3]蒙台梭利教育法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此环境中对具体的工作材料进行操作并获得有关经验,这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此,分析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对幼儿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

  (一)注重在美术教育中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一些教师对有准备的环境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的认识不足,对应该为幼儿提供怎样的有准备的环境的认识不足。比如,教师确定了以某个节日为主题的美术活动,如果只是单纯地教幼儿画一幅画,而不参与节日活动,感受节日氛围,即使幼儿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也只是机械被动地完成任务。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日气氛,增强幼儿各个感官体验,使他们产生愉悦感,才能激起创作动机,使幼儿自觉进入“工作”状态,最终幼儿会呈现出独特的美术作品。

  蒙台梭利教育法让幼儿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倡导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该环境中的“工作材料”具有操作性、发展性等特点,并且符合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因此,“有准备的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以幼儿美术活动“青花盘”为例,活动中教师十分注重环境的准备,既有现实的教学环境的准备,又有幼儿心理环境的准备。在教学环境及材料的准备上,教师不仅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绘画工具,还将整个教室装扮成“青花盘”主题,并且教师服饰的风格也与活动主题呼应。教师还专门设计了“青花古韵”的展览以及幼儿绘画过程中的伴奏音乐《青花瓷》,给幼儿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活动的真实感及趣味性。这些装饰及青花作品为幼儿绘画提供了适宜的心理环境,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有准备的环境中,教师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激情,使幼儿在这样有准备的环境中发挥想象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师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引导,成为幼儿学习的导师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以幼儿园绘画活动为例,教师先向幼儿说明绘画主题,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示范绘画或者将课前画好的范画向幼儿展示,幼儿再根据教师范画进行绘画。这导致幼儿绘画作品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性,长久下去会阻碍幼儿的创造力等高级心理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提倡教师从准备课本向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转变。从“教师”到“导师”,从“主导”到“主体”,从“知识传授者”到“活动引导者”,这是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区别于其他教育法的主要特点。导师应该是儿童探究环境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他创设师幼之间平等、幼儿之间平等的氛围,营造宽松自由并让幼儿有安全感的环境。当然,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平等背后的导师——共同活动中的引导者作用。[1]

  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操作美术材料的引导者,而活动的主体是每一位积极主动的幼儿。例如,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一些时间独立欣赏美术作品,尽可能让幼儿仔细观察并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通过游戏等其他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如提问、材料引导等给予他们一些提示。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在什么地方吗”等,进行引导。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是作为一位导师,只有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进行一定的指导。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教师不是一种消极的力量,而是一种安静的存在。[1]

  (三)以优秀美术作品作为工作材料,为幼儿艺术表现提供支架

  由于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不完善,容易被外在事物的特征吸引并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主动进入工作状态并进行美术创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工作材料”并不是把过多的操作材料堆砌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致使幼儿无从下手甚至出现秩序感的混乱场景,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助于其表达的操作材料,提供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的使幼儿独立操作的材料。蒙台梭利设计的“工作材料”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能够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并且使幼儿某一方面的一种具体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具有美感的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幼儿期是幼儿感知色彩的敏感期,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色彩鲜明的美术作品。例如,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同时为幼儿提供梵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和《星月夜》,这两幅作品色彩鲜明,主色调明显,符合幼儿对色彩的感知与理解。并且,在导师的支持与引导下,幼儿不仅能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在感知、体验、专注和表达等一系列过程后,主动进入“工作”状态并实现其心理发展。这样具有美感的美术作品符合幼儿对色彩发展的需要,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主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经验,从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是教师通过开展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及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两者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实践,深入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精心设计美术教育活动,才能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法与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结合,不断促进幼儿美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法[M]霍力岩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7,8,232,220.

  [2]霍力岩,胡文娟略论蒙台梭利教育法之精要[J]幼儿教育,2008(3):4-7.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李雅文.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及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9,8(38):95-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