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由此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出发, 运用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 并尝试从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经济学; 大学生就业;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但是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此外, 人才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呈多峰增长, 种种效应的累加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有727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增至749万人, 2016年更是攀升至756万人之多。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自2014年突破700万大关后一直居高不下并逐年增加, “最难就业季”之后还有“更难就业季”。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的问题, 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从社会角度来说, 这也导致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并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因此,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在必行。
二、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从供给需求理论看大学生就业难
(1) 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存在矛盾。从市场与高校关系的角度, 根据教育经济学理论中供给需求理论, 可以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看作是人才供求关系失衡问题。这个失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失衡, 二是结构上的失衡。
数量失衡, 即市场需求量低于高校供给量。数量失衡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输入的增加, 一方面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新建高校不断涌现, 这导致了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攀升, 但社会需求并没有随之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然会出现供过于求, 人才市场拥挤, 竞争过于激烈等问题。此外, 数量上的失衡问题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加剧, 除当年应届毕业生外, 还有不断累积的适龄劳动力、下岗人员和往届待业毕业生等, 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有学者认为, 结构失衡才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知识与技术层面虽然需要人才, 但更多的是对大量一线技术与工作人员的需求。而普通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与市场需求显然不太相符, 这就造成了从数量上看高校毕业生虽然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然而用人单位却依然无人可用的局面。与此同时, 市场对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还存在不同专业的需求问题, 大学生由于自身对专业缺乏了解或者学校划分专业不合理, 出现有些专业岗位过于热门而有些专业岗位却乏人问津的结构性失衡情况。
(2) 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体现在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上。从学生个人需求的角度出发, 作为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 无论从社会舆论还是家人期待方面来看, 可能更多期待的是进入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求学, 而不愿意进入职业技术类院校, 这导致众多的学生涌入同质类高校, 职业技术类高校却往往门可罗雀。大学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衡。因此, 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从事一般技术人员的工作, 浪费了教育资源, 同时增加了自身机会成本。与此类似的还有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 大学生往往对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趋之若鹜, 但较少考虑自身情况及市场需求。待毕业时才发现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并不理想, 僧多粥少导致大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甚至部分高校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2. 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看大学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美国学者皮奥里等人于197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 而是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 教育则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晋升机会多、管理有序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则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条件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的工作。这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1]。
(1) 经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二元分割。我国较为公认的二元分割是在地域上的分割, 我们把其简单划分为经济发达区域劳动力市场和经济不发达区域劳动力市场。经济发达区域主要指的是我国的大、中城市及南方沿海发达地区, 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 能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当然也就成为毕业生的首选。但在毕业生一窝蜂地涌入经济发达区域的同时, 其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并未相应增加, 从而导致区域性供过于求。择业的地域局限性造成了毕业生供给的相对过剩, 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体现[2]。
(2) 技能型职业与知识型职业的二元分割。从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来说, 可以将我国劳动力市场简单划分为技能型职业与知识型职业。技能型职业指的是依靠掌握技能重复劳动的工作, 一般具有工资相对较低、晋升机会少等特点;而知识型职业主要是指能够提供较高工资、就业稳定且晋升机会较多、主要依靠脑力的工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两者相较当然更愿意选择知识型职业。但是该类职业能提供的岗位有限, 在求职者与日俱增的情况下, 企业或部门理所当然地提高了准入门槛, 选择更高学历和更优秀的人去从事原本可由学历较低的人做的工作。当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工作时, 部分毕业生会退而求其次, 选择一份不那么满意的工作, 甚至可能直接加入待业大军。反观技能型职业, 在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时却依然门可罗雀。一方面, 大学生不愿意选择技能型职业, 即使有意愿的, 也可能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 多数企业也不愿意花高成本雇佣大学毕业生从事简单的技能型工作, 企业更青睐具有工作经验或受过专业培训的求职者。由此可见, 技能型职业和知识型职业之间的壁垒难以打破, 人员在两种职位间的流动较为困难。
3. 从教育过度理论看大学生就业难
1985年, 教育经济学家莱文提出了教育过度的三种具体表现: (1) 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受教育水平者, 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的经济地位下降了; (2) 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之期望; (3) 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更高的教育技能[3]。
从莱文提出的教育过度的三个表现来看, 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教育过度现象。究其原因, 与前文论述类似,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且增长很快,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 高等教育大众化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大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相对应的岗位数量。目前来看, 在某些领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导致出现了人才高消费、“高能低就”和知识性失业等不合理状况, 这就是教育过度的直接体现。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 众多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 但是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关联或共同之处。例如, 教育过度理论实际上与供给需求理论中的市场需求小于高校供给的观点是类似的;个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矛盾与劳动力市场工作类型的二元划分也是有关联的。因此, 要全面理解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需从多个角度综合性地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1. 高校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专业的开设与毕业生就业方向息息相关, 因此在专业设置上, 高校应当时刻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 绝不能闭门造车, 要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从而改变人才供给情况。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 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要使得人才结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 使培养的人才真正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由于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人才相对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的需求情况, 这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最新变化, 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增减专业、调整专业招收人数、改变课程设置等。在掌握现有资讯的同时, 高校还应当对未来市场需求动态进行科学预测, 早做准备, 以期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
2. 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有实际作用的帮助, 这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服务上。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 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档案,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最全面、最及时的信息服务。其次, 应召集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开设全校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最后, 可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由学生提出申请, 就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如修改简历、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指导。学院也应当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中心, 开展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整合毕业生资源, 召开优秀毕业生求职分享交流会;利用各学院学生机构搭建平台, 实现学生跨学科的求职交流和学习;在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机会的同时, 充分发挥实习推荐的作用。
3. 高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根据供给需求理论和教育过度理论, 我国现在存在大学毕业生过剩的现象, 这时减少招生等控制输入的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 应当从提高供给的角度解决问题。要鼓励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目前应对就业问题的一大战略。在这项战略中, 高校要发挥鼓励、支持、引导的重要作用。首先, 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并纳入学分管理[4], 建设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创新教学方法,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其次, 高校要开展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职业技能提升、创业训练等活动。最后, 高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建设信息平台,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可以聘请企业高管、创业成功者或者有创业经验的校友为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 大学生需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这座大山时不能消极懈怠、自暴自弃, 而是要从自身角度寻找问题, 积极寻求应对之道。首先, 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择业期望值过高, 他们往往要求高薪、名企、工作轻松、环境舒适等, 存在盲目攀比、挑三拣四的现象。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 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分析,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找准自身定位。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时要做到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妄自菲薄。最后, 大学生还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但企业往往看重求职者的职业能力, 例如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法能力等。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将来求职做好铺垫。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高校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当然, 要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努力, 还需要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同时政府进行宏观政策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健发展,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而使劳动力市场逐步平衡。总之,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配合, 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曾满超, 薛伯英, 曲恒昌, 等.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287-293.
[2]章亚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S1) :7-10.
[3] 亨利·莱文.过度教育之经济分析[M].曾满超, 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4] 教育部, 中宣部, 财政部, 等.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A/OL]. (2012-01-10) [2016-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我国大型数据库资源不充足, 很多统计资料都是学者自己调查和求助他人, 无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 加强数据库建设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进入21世纪,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就业压力日益突显,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困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主要问题,甚至成为影响社...
翻转课堂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地区最热门的教育改革理念。这种理念认为通过合理开发技术,可以为学校范围外很多学习活动创造空间和时间,实现更深刻、更个性化的教学。尽管细节有很大的不同,但从根本上说翻转课堂主要是颠覆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再...
在我国从传统的人日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作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高职教育自身的战略发展路径选择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经济学属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而。从高职教育过程而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可以被视为以人才为衡量标准的投入产出过程...
西方现代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立并迅速发展。由于教育经济学主题对人类发展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人们对它的关注已超过了半个世纪,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证研究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知识、信息与技术等在现代经济和社会...
自1983年中国教育经济学科建立算起,该学科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和展现出独特的演进特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再...
教育经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由于尚有许多根本问题 (如研究本质及目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等) 并未解决, 因而离一门成熟的学科标准仍差距甚远。本文力图对此进行新的探讨。...
2013年5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又一次引起社会对我国农村籍大学生比例下降现象的广泛关注。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籍大学生的比例仅为17.7%,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达30%以上,这表明,近30年来,农村籍学生在大学生源中...
一、引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自由市场背景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教育学...
远程教育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达到不能被忽视的程度,然而对远程教育收益的实证研究却很少。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慕课在全世界的风靡,国际上对远程教育收益的实证研究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