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经济对国际合作办学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方针,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令世界震惊。然而,3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逐渐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转变为“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的模式。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经济改革需要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必将克服困难,冲破“险滩”而持续发展,而新的发展机遇将让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产业联系也得以加强,而各国的高等教育及其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无不与国家经济及区域经济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一旦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之外,也就是说离开国际教育发展背景,其发展必定成为无的放矢和空中楼阁,因而迎合世界潮流,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加速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变得尤为重要,而事实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的程度是以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办学成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合作办学迅速发展。如上所述,国际合作办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点。第一,从分布地域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第二,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方主要是经济、科技、文化较发达的国家。第三,因为经济实力差异,不同地区合作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成效差异大。第四,合作办学的生源受经济条件影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大批优秀的学生因经济条件受限被拒于合作办学门外,既有失公平,又影响成效。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对国际合作办学影响重大。因此,研究国际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如何取得中外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已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
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区域经济影响国际合作办学;另一方面,区域的高等教育又反过来对当地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2011年9月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的“高等教育改革--如何突破?”的主题论坛,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弊端表现在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脱节。其实,早在2006年10月的宁波“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的重要议题就是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高等学校需要尽快实现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服务型的转变,从注重规模、硬件投入向注重服务、质量、效益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依存,资源共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教育社会服务机制。
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很显然,要完成这项任务,高校应该走在最前面。其实,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效力于经济发展,此方面,很多高校都已有成功案例,例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他们都与高校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高校,他们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还只限于为其提供合格毕业生。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实现角色转变,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服务型体系。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要以科研服务社会。高等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地传递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能再生产科学技术,对原有科技发展完善,进行突破创新,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推动科技进步。问题在于,很多高校由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及时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全国通过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每年有4万多项,但转化率仅为6%至8%,而发达国家已达50%,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仅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应当探究一条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的生产力的道路。高等教育必须从社会经济舞台的幕后走向前台。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拉动关联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譬如建筑、仪器设备生产、图书出版、生活消费等。当然,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还远不止以上几方面,大学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依存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提供、大学本身就能创造就业机会等等。
三、国际合作办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良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均努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踊跃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快速发展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凸显其相互促进的关系。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获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有1979个,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5万之多。除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外,全国其他各省都有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全国有575所高校拥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涉及的专业学科达11个。可见,国际合作办学已呈风起云涌之势,必将为区域经济带来发展良机,这一点已无可置疑。近年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大量的国外学生来我国各地高校学习,有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接收了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他们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大批外国青年选择中国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诚然,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中国加速发展的结果,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风起云涌的结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国际合作办学很好地凸显了这些功能。一方面,国际合作办学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国际合作办学招聘的国内外高级教育人才为大学科研增添了新生力量,科研成果若能有效转化,必然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合作项目所产生的人才交换、流动带来许多新的信息,为区域经济带来了发展的灵感和契机。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兴盛,还给区域经济带来了教育消费、生活消费的增长等等。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短短的30多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有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的主要是劳动力的优势,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我们挣的都是“血汗钱”,而且还付出了破坏环境的惨重代价。现今,随着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经济发展遭遇了巨大的瓶颈,必须寻求有效的突破口,实现产业的转型。很显然,出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如何实现这种转型?靠的当然是科技知识和创新人才。而国际合作办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机构,其引入的先进教育资源,先进科技资源,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企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要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利用趋势,借国际合作办学的东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区域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又将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办学,吸引更多的合作办学者和求学人员,形成良好的循环互动,凸显相互促进的双赢功能。
四、以国际合作办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
如何使国际合作办学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我们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区域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这不仅因为留学生数量及其在外籍居民中的比例,可显示城市文化教育、国际化程度、生活质量、潜在机会等指数,而且还因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可促进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一个地区拥有留学生数量的多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使院校受益,而且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关部门要将本地区来华留学生视为重要人才资源、经济资源,予以重视和“开发”.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要重视本国通过合作办学对外遣派的留学生,他们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吸取了外国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具有国际视野,他们归国之后,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第二,建设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保护合作办学的发展。首先要强化政策制定部门间的横向联系,避免管理上的繁复甚至政策出现冲突的情况发生,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保证政策文件的有效落实。其次,要搭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经常性对话。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建立教师服务于区域技术经济建设的激励系统,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特别是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地方政府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国外科技人才,要完善对区域经济作出贡献的国外人才的奖励机制。
第三,疏通转化渠道,使合作办学的科研成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有效转化,才能实现服务社会的终极目标。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将科技创新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区域经济才能够实现创新的目标。借鉴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来说,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构成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其中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是区域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但是,在区域经济体系的主体和核心中,最为缺乏的是各主体之间相互顺畅运行的政策和制度,也就是说,作为区域经济创新核心的高校,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而在国际合作办学中,这一点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很多新的合作办学学校往往注重于眼前利益,忽略了科学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更是无从谈起。我们要了解合作办学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首先要明确科研成果转化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其次,要理顺合作办学的各种主体关系,理清楚责权关系,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与应用范围。第三,要为区域新技术的产生、更新、流动、转化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合作办学高校集中了国内和国外优秀的文化与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与文化资源,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切实解决国外专家和本国外派任教专家在文化差异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为其创设人性化的工作和科研环境。
第四,强化合作办学的特色,培养高尖人才,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知识经济社会中的财富增长源于知识,知识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基本元素。这里的知识是指高新技术知识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而并非指当今教育所灌输的传统知识。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正是拥有这些宝贵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应当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地,更应当成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而作为新兴高等教育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应当将合作双方自身所固有的特质进行沟通、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并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让富有特色的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胡赤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07-109.
[2]李星云。论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J].高教管理,2006(5):27-29.
[3]叶莎莎。开放的中国吸引世界青年来华求学[N].中国教育报,2004-03-19(1)。
[4]童亚宾。高校在区域经济崛起中的创新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2006(3):31-34.
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也经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民素质的重要尺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相应支持。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中央和地...
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是熟练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教育的直接产出是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产出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就是经济的基本投入要素。教育的进行又必须以经济提供资源投入为条件。豫西地区作为晋、豫、...
继续教育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世界的广度来审视教育,我们发现,在人类社会演进和科技、经济发展中,继续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速驱动力作用。由于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
远程教育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达到不能被忽视的程度,然而对远程教育收益的实证研究却很少。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慕课在全世界的风靡,国际上对远程教育收益的实证研究多了起来。...
0引言高校在发展高科技、实现其产业化,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布了各项优惠政策,陕西省已经从早期的经济缓慢发展期逐渐过渡至高速发展期,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美和西欧早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我国为代表的东亚、中亚及拉美等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西亚及南亚地区除个别国家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精英化阶段。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及教育体制...
语言的经济学属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及。语言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可以满足不同市...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和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归因十科技的进步。从宏观方面来说,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体现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从微观方面来说,经济型组织(企业)与科技型组织(高校、科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