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

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特点、影响因素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09 共3075字
论文摘要

  引言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提高人力资本,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8年高校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增无减。鉴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实行的是受益原则,也即是“谁受益,谁投资”的收费原则,①家庭和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总体呈不断增加趋势,这对个人来讲,可谓是从生存需求层次向发展需求层次的提高;对家庭来讲,可以说是由温饱消费阶段向小康消费阶段过渡;对学校来讲,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教育收入的增加;对社会来讲,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国家来讲,一个国家居民教育消费的增加,尤其是高等教育消费的增加,是其文明进步的象征之一。

  ②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意义和作用如此之重大,故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还是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1 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概念界定

  学者一般认为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的概念具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受高等教育者本人(或家庭)为获取知识或技能而接受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而支付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狭义的高等教育消费只包含货币性支出”。

  ③教育经济学认为,基本的高等教育消费是指受高等教育者基本支出,包括学费、杂费、教材费、交通费等。④
  
  2 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性质和特点

  教育经济学认为高等教育消费具有消费和投资性的双重特点,是一种知识性消费,具有增值性和外溢性的特征。故此,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的性质同样拥有教育消费的共性:

  (1)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属于发展性消费。从消费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教育消费应被归类于文化消费,也即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类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方面的消费。

  (2)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同时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性质是教育消费不同于居民生活中的其他消费之处,个人高等教育消费也兼具了这两种特性。而投资性是个人高等教育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的最重要特征,因为它使得教育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收入降低了,教育消费往往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3)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个人高等教育消费不仅要求消费者有支付能力,更要求其具有消费能力,这也是个人高等教育消费与其他消费不同之处。

  (4)个人高等教育消费并不完全体现为个人消费,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相结合的一种消费。基于教育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个人接受教育服务不仅对个人有益,对其他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外溢效应,由此决定了对教育服务的消费必然采取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相结合的形式。⑤
  
  3 个人高等教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等教育供给不足

  由于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使得公众的高等教育消费欲望虽然强烈,但因为没有合适的消费市场,其潜在的教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人高等教育消费也就无法实现。

  有人将此供给层面的难题称之为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硬约束”因素。⑥
  
  3.2 高等教育服务收费过高
  
  教育经济学认为,根据消费需求理论,任何消费行为都是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的。高等教育消费水平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据有关资料测算,1999 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0%的水平。⑦我国制定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在遵循“谁受益谁付费”原则的同时,却没能充分考虑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收费持续攀升,个人高等教育消费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3 教育观念的影响

  家庭或者是个人的教育观念对个人的教育消费行为等方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或个人其教育欲望就会强烈一些,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多一些,如此就带动了其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水平。

  4 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现状

  4.1 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总体供求不均

  从高等教育市场理论来说,主要体现为供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前言中已经提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虽已扩招,但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公众对高等教育消费的需求难以满足。

  4.2 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这就造成了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大且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为城乡居民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水平高低明显,东西部地区该差距分明。考虑我国具体的消费状况,高等教育受教者主要是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青年,故而其上学费用主要是由家庭负担,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个人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大部分还是由于家庭收入水平差距引起的。⑧
  
  4.3 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消费水平受高等教育公平影响至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公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化而自动地实现教育公平状态。上海财经大学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曾做过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20%的低收入阶层享受到了11.38%的高等教育;而占 20%的高收入阶层却享受到了 51.9%的高等教育。

  ⑨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收益主要由高收入阶层所获得,其中差距显而易见,个中不公不言自明。当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下,公众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的选择权就很难实现,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更难以确保。

  5 关于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的对策建议

  5.1 积极引导个人理性消费

  教育消费存在风险(比如通货膨胀、失业等),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可能会存在差距,尤其个人高等教育消费这是一种高成本消费行为,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目前高等教育属于卖方市场,鉴于这种形势,个人教育消费选择还是处于弱势的,这也就会导致个人教育消费中存在很多非理性行为,如不计成本的高额教育费用支出,提倡追求高学历等。这使得高等教育仿佛变成了装潢的奢侈品,让更多人趋之若鹜,为之买单,其实是带有盲目色彩的。因此,对个人进行成本分析,梳理引导,以端正其教育观念,进行理性消费还是很有必要的。⑩
  
  5.2 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我国高校收费是要逐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合理分摊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才导致供不应求的不均衡状况。所以,仍然需要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创造条件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

  5.3 合理定位普通高校收费

  认清高校收费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对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竞争性、排他性、收益外溢性等特征,这就注定大学不是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其收费只能是教育成本的补偿。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收费的监督力度,尽量避免乱收费、权力寻租等乱象。

  近年来个人高等教育消费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一定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现总体上看,学者们对个人高等教育消费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入,研究视角不断创新,理论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研究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实证性研究严重不足。论着中反映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我国基础数据的严重缺失。常规的教育统计中分城乡的数据稀少、残缺,分阶层的数据则更少见。实证研究的不足,缺乏大量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只能引用相关二手数据,这使得一些论着的研究苍白无力,无较强的说服力,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显得脱离国情,不切实际,缺乏基本的操作性。

  第二,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论着中多为就事论事,研究中存在一定偏颇,研究视野狭窄。少数论着虽有国际视野,研究中有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但与本国国情并不甚相符。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