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忧解难,引帆导航,做学困生心理的支撑者
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也很脆弱,压力很大,有时感到很无助,也很彷徨。教师既为严师,又是慈母,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人替代,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困生,和学困生打成一片,进而准确把脉,诊断与分析学困生特殊的心理需求,然后对症下药,给学困生排忧解难,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引帆导航。
1.与学困生促膝长谈,帮助学困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开学困生心扉,消除其心理顾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3.通过各种活动,创造宽松的氛围,帮助学困生消除对立性心理,加强团队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集体。教师要以爱字当头,使学困生倍感爱的温馨,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克服他们的惰性思想。
4.帮助学困生确定发展目标,标杆导航,均衡发展。只有消除学生心理顾虑,才能使其树立自信,有目标、有支柱。
二、和风细雨,真情打动
学困生的形成与心理因素有如此紧密的关系,那做好心理辅导便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和风细雨、以心换心,用真情打动学生,便会“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使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1.春风细雨化真情,涓涓细流润心扉。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智力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把学困生吸引到教师周围。比如,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增进师生的感情,沟通师生心灵;课后一声轻轻的问候,对学困生来说却倍感温暖;平时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谈心,增进情感,让学生从心底爱老师,亲近老师,自然就喜欢这门课程了。
2.找准病根,寻求病因,对症下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因此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学困生心灵的关键点。比如:离异家庭的学困生最缺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是:家庭的温馨,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成功后分享喜悦的倾听者。因此教师要适时抓住他们的需求点,在班会课上创设亲情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从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放大闪光点,培养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困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才会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因此教师要使学困生真正得到转化,就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激励因素。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成功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奇迹,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自我激励。
4.爱心浇灌,精心呵护,对学困生多点偏爱。俗语说:偏染的花儿不上色。然而,教师对学困生不能和优秀学生一视同仁,要有点“偏爱”,给他们多“染点色”。因为学困生经常会自尊心受损,导致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上进心不强。而教师的“偏爱”可以使学困生成为精神“贵族”。所以,教师应该用“偏爱”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我们关怀的目光要多在他们身边停留一会,对他们多提问,多督促,多鼓励;在批改作业时特别留意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做到面批面改;课余时间常与学困生谈心、多做家访、多做些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取对学困生一帮一的原则。有时,尽管教师做到了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学困生对教师还是有畏惧感。那么教师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让班上的好学生起到好作用,这样使学困生不但学习成绩上去了,而且在心理方面也不知不觉得到了很好的帮助。
总之,学困生心理辅导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放弃对学困生的偏见,用自己的真诚去温暖他们的心灵,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在学困生的心灵深处点燃熊熊火焰,以自己诲人不倦的精神,把他们培养成现在社会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心理辅导相较于其他工作,更需要与人的心灵相触碰,而良好的心理辅导则应该建立在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之上。良好的辅导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问题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学校的心理辅导主要是面对广大学生的,在小学...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体系越来越健全,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帮扶体系尚未建立,许多高职院校贫困生虽然完成了学业,其心理问题却未得到解...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一个常见的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无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生理缺陷,但某门或多门功课成绩长期低于同年级中等以下水平,学习处于困难状态,学习适应力不强,学校效率低下,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
许多研究者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高中生的交际能力,且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试验和方案设计的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高校贫困生情况比较烦琐,贫困生体现出的心理异常问题原因较多,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且与家庭背景、社会因素等均有较大联系。高校在贫困孩子工作中,需要制定和优化助学育人相融合的资助机制,而且强化对贫困孩子的心理问题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案例背景:徐小花(化名),女,梅州人,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汽车电子专业学生。由于其入校成绩较差,性格偏内向,并且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故入学之初未担任任何职务也未参加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徐小花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其性格...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趋复杂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心理辅导员承载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不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尽早发现学...
1引言学业情绪是指学生所经验到的,直接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及学业成就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如学习中的快乐、骄傲、考试焦虑等)(Pekrun,200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Pekrun(2006)整合了可能影响学业情绪的前置因素及可能由其造成的后效因素,提出学业...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21世纪中国的农村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教育调整。为适应当前农村教育新形势,农村教育实行了撤点并校,采用了寄宿制办学方式。这一调整使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可能,但利弊并存。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