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矫正方法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6-05 共2718字
标题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一个常见的特殊的群体。 这些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无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生理缺陷, 但某门或多门功课成绩长期低于同年级中等以下水平, 学习处于困难状态,学习适应力不强,学校效率低下,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是不容教育者忽视的团体。

  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方面,有诸如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影响,也有学生自身内在因素的左右。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学困生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本文就从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入手, 谈谈如何对学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以达到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目的。

  一、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无外有二:即内因和外因。 我们从这两方面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内因的心理问题

  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它主导着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影响学习的主要内因有认知方式、学习归因、成就动机、焦虑水平或坚持性等。 学困生基于内因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自卑。 学困生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失利而认为“我不行”,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情绪低落,失去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行为上有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 这是一种因心理失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

  2.厌学。 学困生往往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心不在焉,不愿学习,逃课逃学等行为,这是由于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3.懒惰。 有一部分学困生很聪明、脑子快,但比较懒惰,不勤奋,不愿意动脑动手,遇到难题,不愿深入思考,久而久之,造成了学习退步、成绩下降。 这是懒惰的心理。

  4.冲动。 有的学困生性子急,脾气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起伏波动大。 一旦有外因刺激,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缺乏理智, 即使认识到言行的危害, 也难以控制自己,从而做出各种违反校规校纪,甚至危害社会的事情。

  (二)基于外因的心理问题

  外因是指影响人的言行的外在环境因素, 对事物发展进程或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 诸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在因素都会对学困生成长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困生基于外因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逆反。 从家长和教师的成年人角度看 ,往往会忽略学困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进步反应平淡,不能够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一味地批评和训斥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失落。 学困生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爱, 同学也疏远他们,他们便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3.妒忌。 妒忌是人常有的心态和情感反应,有时还会转化为动力,成为超越自己加速前进的源泉,适度的妒忌心是有益的,但学困生往往比较自卑,内心里还有自尊和上进心,因为自己的优势比较弱,会对各方面优于自己的同学产生妒忌心理,心生怨恨,想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方。 这是一种不良心理倾向,严重时危害较大。

  4.孤僻。 家庭温暖的缺失,学业较差,被教师忽略, 使一些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而内心孤独寂寞,有无助感,不喜欢和人交往,人为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

  5.焦虑。 学困生大多害怕上课,害怕写作业,害怕考试。 有些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难以提高, 内心焦虑感强烈, 特别是考试前后, 心里忐忑不安, 见教师和家长就躲躲闪闪,无言以对,负面情绪多。

  心理学理论认为: 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当两者同时对学困生产生积极作用时, 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形成良性自觉。 反之,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淤积久了,且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能造成厌学。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办法

  怎样对学困生施以影响, 让内外因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哪些教育矫正的方法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动机,调动潜能,树立自信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源泉,需要教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 并适时激发与调动。 每个人都有最近发展区,有发挥潜能的空间,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评价和反思,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要树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克服困难,坚强学习意志,逐渐建树自信心。 教师要经常用“你能行”“你可以的”“你真棒”等正能量词汇评价学生, 使学困生在情绪上保持饱满的状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能够持之以恒。 在帮扶和矫正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教师要有秉承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做好学生的支撑。

  (二)真诚关怀,积极鼓励,让学生肯学学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由于学习不好,他们会产生自卑感。 教师对于学困生更要付出爱心和诚心,去教育矫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要走进学困生的生活,了解学困生的困难,从生活上、精神上关心爱护他们。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真切关怀。 学困生因为学习的底子薄,基础差,教师要利用业务时间课后帮他们补习,提供必要的辅导。 教师还要多给学困生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勤于动脑、动手和动口。

  (三)培养兴趣,教给方法,让学困生会学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趋向与挑战。就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多夫勒提出的: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更为重要。 许多学困生不是智商低,不够聪明,而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正确学习的方法,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关注了解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分析不足,查缺补漏。

  (四)减轻压力,淡化对比,让学困生勤学学校对学困生要区别对待,对学困生的评价以纵向为主,减少横向对比给学困生带来心理压力。 教师可以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自己成绩的舞台,做好学困生的记录,让学困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困生勤学爱学,避免出现反复现象。

  (五)走进家庭,家校配合,让学困生常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和睦与否,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很大一部分学困生来自于问题家庭。 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言传身教,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多加指责,忽视优点,要多对孩子正面鼓励,积极肯定。

  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家访,经常与他的父母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困生处于一种常学状态。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千差万别,教育者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矫正的时候,一定要切好学生的脉搏,找出病根,对症下药,采取最有效的教育策略。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一颗医者仁心,以仁爱真诚之心,走进学困生的心里,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互通的桥梁,为学困生撑起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