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发现70后、80后年轻父母,对幼儿的过分溺爱,一代比一代严重,父母的表现近乎病态,对幼儿的无形伤害令人担忧。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如果仅仅消极面对,或承受无端伤害是不够的。 从教师道德、教师职责出发,必须尽教师所能,帮助有溺爱现象的家长、幼儿进行矫治。 笔者把几年来较成功的矫治案例,分享给同仁,供大家商讨。
一、长痛不如短痛---入园幼儿“二次断乳”
被溺爱的幼儿,最突出表现就是依赖性严重,离不开父母。 幼儿入园第一天,幼儿哭、家长急,乱成一锅粥是常有的现象。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和家长往往采取渐进式适应办法,就是让家长陪读一段时间, 指望幼儿慢慢适应了,自然就不用陪读了。殊不知事与愿违,哪天家长不陪读了,幼儿照旧哭闹,根本逃不过这一关。 我的做法是,既然幼儿园还没达到家长与幼儿共同接受教育的条件,不是办的母子或父子学校,就不如“短痛免长痛”.
入园第一天,我就问这类家长:“您是决定让幼儿入园呢?还是观察一段再做决定?”如果回答决定入园,那么我就对家长说:“幼儿在园里您尽管放心,我会细心照顾,您把幼儿直接交给我,立马转身走人。 头一两天免不了幼儿哭闹,教师要多操心,用玩具、集体游戏等办法转移幼儿注意力,基本不出三天,幼儿就习惯了,再也不哭闹了。 ”
我把上述办法称之为“二次断乳”. 一般育婴的教科书上, 都提倡婴儿的断乳用渐进式,这可能有道理,但对于入幼儿园这样的“二次断乳”,必须采取一次性的“短痛式”,这绝不是简单粗暴怕麻烦,相反这里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才能达到好的入园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幼儿依赖心理的良性刺激,使幼儿感觉到,离开父母的呵护,在幼儿园里也能过得快乐。 这为以后矫治依赖心理所形成的其他不良行为,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二、用分享战胜自私---营造幼儿“新家庭”
被溺爱的幼儿,多都不愿分享,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 观察发现,出自溺爱家庭的幼儿,对幼儿园里的公共玩具,有极强的占有欲,自己玩不让别人玩;自己不玩,宁可藏起来,也不让别人玩。这样的幼儿碰在一起,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教师稍不注意,就会打架。 遇到这种情况,说教根本无济于事,若教师强行分配玩具,幼儿会有被剥夺的感觉,对教师产生反感,无益于对自私行为的矫治。怎么办呢?
我自己编排了一套“饭店游戏”,已经在两届新入园的幼儿中试玩过,感觉效果还不错。
五岁以上幼儿, 多有父母带着去饭店消费,尤其是去麦当劳、肯德基消费的经历,一提这些,幼儿就兴奋不已,纷纷举手喊出自己不凡的经历和不同感受,这时我就顺势而为,说咱们玩一次“去肯德基游戏”好不好? 在一片叫好声中游戏开始了: 教室一角成了 “厨房”,教室后墙一排玩具架成了“供货基地”,各种小玩具派上了新用场:“鸡爪”“鸡翅”“面包”“果汁”“饮料” 应有尽有; 课桌成了 “餐桌”,扮“供货商”的幼儿从“供货基地”把源源不断的“食材”送到“厨房”;扮“厨师”的幼儿忙得不亦乐乎,搭配出各色“食品”;扮“服务生”的幼儿穿梭于“餐桌”之间;大多数幼儿则扮作“顾客”,大声呼唤着“服务生”,点出自己喜爱的“食物”.幼儿非常入戏,陶醉在集体游戏的欢乐中。
在游戏前, 我有意问幼儿:“你们的玩具,是自己独自玩好呢?还是大家一起玩好呢?”多数幼儿回答自己玩好,有的幼儿说妈妈不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 游戏后再提同样问题,幼儿异口同声地大声说:“大家一起玩好! ”这个游戏,让幼儿切身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也让幼儿们对幼儿园这个“新家庭”产生和谐融洽的归属感。
三、抓“软肋”
促溺爱幼儿家长转变不良行为---用爱与家长沟通。被溺爱的幼儿,种种不良心理、不良行为习惯的生成,总根源是背后有“不会爱”的家长。
幼儿间免不了磕磕碰碰, 在50后、60后长辈父母看来,根本不算回事。可轮到70后、80后年轻父母面前,就成了天大的事。 有的不但家长间互相指责谩骂直至大打出手, 还闹学校、闹幼儿园, 甚至打骂教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形成“学闹”现象。
2011年, 我接手的新入园幼儿的家长中,就有这么一位蛮横不讲理的人。那是一次中午放学,只是一个小男孩在出门口时推了一下他的孩子,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位家长就住在幼儿园右侧,当时就领着孩子气势汹汹的来到班里,让我交出“打”他孩子的人,我说他也回家了,他说“看下午我怎么收拾他! ” 一甩袖子走了。我一看这架势,免不了要起更大争执,赶紧给当事幼儿家长打电话,告诉他孩子下午先别来园里了,以防不必要的冲突。果然,下午一上课,闹事的家长就来了,进门就让自己的孩子指认是谁打了他,一看没有,就叫嚣,“等会我到他家里,看我不劈了他! ”并跳上讲台,指着全班幼儿说,“你们都听着,谁再敢欺负我家孩子,看我不砸出他的脑瓜仁儿来!”我劝他说,你先消消气,等放学前我打电话让当事小孩和他家长一起来, 咱们三头对面调解一下,保证让你满意。 这是无奈的缓兵之计,一来是让闹事家长冷静冷静,二来是为我对他进行说服留下空间。
闹事家长一走,我赶紧安慰全班幼儿。 我问,小朋友们怕不怕这位家长啊? 幼儿们都面带紧张表情回答:“怕! ”我斩钉截铁地对幼儿说,“不要怕!有老师呢,有学校保安呢,还有咱们全体幼儿的家长们呢! 再闹大了,还有公安局抓他呢,还有法院判他呢。 ”如此安慰幼儿们,一是让幼儿们知道团结的力量大,用集体力量战胜恐惧; 二是让幼儿们知道法律威严,从小培养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安慰好幼儿, 我立马到闹事者家里进行“家访”,见面我就开门见山指出:“你今天的做法,实在不理智,不但吓着了全班幼儿们,更是把你自己的孩子害惨了!”他瞪大眼睛想辩解,我不容他开口接着说,“你根本不知道这样做,对你自己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有多重,对他行为习惯的形成,造成的坏影响有多长久,再不改正,会毁了孩子一生! 你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吗?”这时我才给他回答的机会,他反问我,“我孩子咋啦”? 我直言告诉他,“胆小,我稍稍说他几句,他就发抖。 ”“不可能啊,在家里可霸道了,谁都不怕。”我说:“这就是你溺爱的结果,凡被溺爱的孩子都有这种不好的双重性格,老百姓说法叫‘窝里横'. 就说你的孩子吧,你今天给他撑腰,明天给他壮胆,难道你要陪他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上社会吗?”“他大了,胆子就大了,就不用我管了。 ”“恰恰相反,这样溺爱下去的结果是两个极端:如果你不给他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 事事包办代替,这会强化他依赖、懦弱性格的一面。长大后没有独立性,社交恐惧,心理阴暗,可能一辈子一事无成; 如果你对他的任性撒泼不限制,对他在外面打架骂人鼓励纵容, 甚至帮他打架,这会强化他蛮横、乖戾性格的一面。 长大后可能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后受到法律严惩!’惯子如杀子‘,这是千年古训,难道我们非得到面对时才吃后悔药吗? ”
就这样,不但化解了一场可能激化的“学闹”事件,还对这位家长溺爱孩子的不良行为矫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的孩子已在2014年上了本校小学一年级,现在已是副班长了。从爱出发, 能达到任何遥远的心灵彼岸。
曼德拉老人用爱感化了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世界。 教育工作者,满怀一颗挚爱之心,还有什么样的学生、家长不能被感化的呢?这就是我十多年来从事幼教工作的实际做法和切身体会,也算是对“溺爱现象”矫治办法的一种探索,恳请幼教同仁指教。
由于幼儿情绪的发展往往容易受到成人强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幼儿的一点点进步。...
师幼关系是幼儿教育中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在幼儿新入园时,幼儿对教师的依恋和信任可以有效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因而幼儿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迅速建立与幼儿的情感联结。...
幼儿具有信任的倾向,年长儿童的信任低于年幼儿童;经历了被信任者的负性反馈后(不返还给幼儿),幼儿对他人的信任有所下降,且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对他人的信任下降的程度更大,年长儿童的信任行为与其观点采择能力存在正相关;亲子间信任的代际传递在6岁开始显现出...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首先在师范教育方面,应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从源头上把握教师的质量。...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心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对情绪理解正处于一个培养认识的阶段,因而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进行情绪的理解。同时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思维养成阶段,幼儿园教学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形成。因而我们更应当注重3~6...
自卑与自信在幼儿中往往较难笼统地定性,但是,仍有一些幼儿极少或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表明,在幼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情感。自卑情感是指幼儿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或对自身智力和能力的怀疑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
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体向往的目标形象,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是指真实状态的自己,现实中的真实自我。...
一、学业延迟满足的含义学业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源于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不仅是自我控制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的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更是一种伴随人终生的...
父母对幼儿的爱,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实,其一是过分溺爱。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形成自我、自私、我行我素的性格和行为,而一旦有些要求无法满足他们时,便会大哭大闹不止;另一种是过于严格,家长式的专横作风容易引起幼儿产生对立的情绪,进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0引言教师,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被认为是道德的楷模行为的典范、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与耐心,但当前不断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如给孩子背上刺字,到浙江温岭的揪耳朵为好玩,再到广西撕裂孩子的耳朵等,却让我们触目惊心。幼儿时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