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身体史研究的问题、开展及其意义(3)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周洪宇;李艳莉
发布于:2017-06-22 共8573字
  三、教育身体史研究的多重意义。
  
  教育身体史研究作为教育史、教育活动史的细化和分支,对完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身体-主体”的重视,以“身体”关注教育参与者的生存、实践、生活以及其中赋予和交叉的历史、社会、文化意蕴等,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关怀及对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坚持。教育身体史作为教育活动史、身体史学的延伸,是当前国内外教育史学界的“新宠”,有助于引领研究潮流,凸显我国教育史学研究的国际地位。随着教育学界等对“身体”转向的重视,教育身体史所提供的历史借鉴和启示,与教育学一道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
  
  (一)完善教育史、教育活动史学科建设的需要。
  
  学科主干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新鲜知识养料的汲取,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从整个学科之林着眼,这种遍野的主干式树状结构图景比起原来的主干式结构图景来说,不仅要壮观得多,而且是主干式整体结构的历时性变化。”[17]教育参与者的“身体”是教育活动进行的主体和载体,“身体”在场才能实现教育参与者的存在、自我构建。因此,研究教育史、教育活动史必然要研究教育身体史,教育身体史才能展现源远流长的教育活动中不同教育参与者的体验。教育身体史也实现了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细化、深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身体史作为教育史学新生长点,是教育史、教育活动史研究主干式结构中树状结构之一,必然成为教育史学科建设的新生长地,有助于完善教育史、教育活动史学科建设,进一步摆脱学科发展困境。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本、实践、生存的追求。
  
  综观中外教育史,就是一部教育参与者身体被降格、压制、规训或升格、反抗、解放的历史,其中蕴含了历史、社会、文化各种因素对教育参与者身体的影响。当然,以往教育史研究中,教育参与者的身体多被研究者视而不见或隐藏,直接导致教育活动没有主体,教育史研究中“见物不见人”.教育身体史关注“身体”,促成教育史研究的“身体”转向,才能真正发现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参与者,焕发和关注其生命体验,并以此为核心点透视身体连接的历史、社会、文化意蕴,[18]这全面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关怀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本、生存、实践、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有助于“从现实活动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即从人的实践活动本性亦即自由自觉的类生活本性出发,把人的生存与一般生命存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9].
  
  (三)顺应历史学研究潮流。
  
  世界史学研究的趋势已由宏大叙事转向关注基层、还原活生生的主体的人的历史活动,加之现实社会中涌现出来新疾病、新观念等,共同加速了历史学者将身体作为其研究主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因此,身体史学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为史学界所瞩目。相比史学界涌现的一些研究成果而言,国内外教育史学界则步伐略显落后。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史学界适应和引领世界史学研究趋势的表现。2015 年,伊斯坦布尔第37届教育史国际常设会议上,教育身体史作为“新宠”夺人眼球。2016年,第38届教育史国际常设会议在芝加哥召开,其主题为“教育和身体”,体现了国际教育史学研究的努力。教育身体史研究不仅是适应、完善史学研究,也将会通过系列成果为国内外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信息和关注点,从而引领国际教育史学研究,彰显中国教育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四)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作为理解现在的关键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21]教育现实改革是教育史研究的起点,也需要教育史研究提供丰富充实的史料以供现实思考、借鉴。以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学生为例,他们的身体被特定时空、制度等规训和管制。教育身体史在对某一时期学生群体“身体”进行梳理时,可以史实再现,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对学生身体实施何种规训和管制,如何进行身体规训与管制以及应为身体提供什么样的时间、空间才是合理的,[22]教育实践如何解放身体等问题。此外,当代社会影响下教育参与者可能出现的文身、美容、塑身、同性恋、性教育等新情况,更是促使教育史研究者须从事教育身体史研究,帮助教育参与者通过透视历史上教育参与者“身体”的生成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检视自己的存在状况。[23]教育身体史研究关注特定时空中教育参与者的“身体”,注重探讨他们身体的压制与解放,与之相关的感觉、情感、情绪等内在与服饰、发型、身材等外在改变,以及时代、文化等对身体的影响,与教育研究和“显身”的教育研究,[24]共同推动教育实践改革关注“真正的人”的生存,实现主体教育,发挥教育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走向身心合一。
  
  --------参考文献:  
  [1]李政涛。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2]布拉恩·特纳。 身体与社会[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19-22.  
  [3]李宏图。 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J]. 世界历史,2004,(1)。  
  [4]侯杰,姜海龙。 身体史研究刍议[J]. 文史哲,2005,(2)。  
  [5]约翰·奥尼尔。 身体形态[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1.  
  [6]章立明。 中国身体研究及其人类学转向[J]. 广西民族研究,2008,(2)。  
  [7][20]杜丽红。 西方身体史研究述评[J]. 史学理论研究,2009,(3)。  
  [8]钱穆。 中国史学名着[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  
  [9]费侠莉。 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J]. 新史学(台北),1999,(4)。  
  [10]连新,胡晓红。 身体:社会学的新视域[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1]张再林。 中国古代身体政治学发微[J]. 学术月刊,2008,(4)。  
  [12]周洪宇。 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J]. 教育研究,2015,(6)。  
  [13]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66.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形象史学研究2011[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前言。  
  [15]刘宗灵。 身体史与近代中国研究--兼评黄金麟的身体史论着[J]. 史学月刊,2009,(3)。  
  [16]周洪宇。 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6.  
  [17]陈燮君。 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62-63.  
  [18]李柯柯,扈中平。 教育中“身体”的解放与自由[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  
  [19]邹诗鹏。 实践--生存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61.  
  [21]E. H.卡尔。历史是什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0.  
  [22]李冲锋。 学校里的身体--学生的身体遭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23]黄金麟。 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  
  [24]闫旭蕾。 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原文出处:周洪宇,李艳莉. 教育身体史:教育史学新生长点[J]. 教育研究,2017,(01):132-13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