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老区建设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0-04-07 共6730字
高等教育学论文第三篇: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育人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出于多种具体依据的考量。在教育学视角下,以教育目标的形成发展规律为切入点,分别从教育活动三要素,即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影响展开分析,透视高校“时代新人”培育面临之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可为高校“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 时代新人; 培育; 教育学;
 
  一、高校“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确立的缘起分析
 
  “时代新人”是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以此为标志,“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育人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出于多种具体依据的考量,是当前我国高校育人的总目标。
 
  (一)高校“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确立的时代背景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一般来说,教育目标往往服务于国家民族之使命。高校“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的提出,就是来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青年一代是担当这一使命的主力军。“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高校作为培育青年的教育主阵地,势必要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2. 迎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直接提升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标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迎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及时地更新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目标正是在此背景下得以确立,其所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等基本内涵,恰好迎合了新社会主要矛盾下的育人需求。
 
  3. 应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价值观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一方面会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增进政治互信以及推动文化交流,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将西方社会所奉行的个人主义、普世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带入我国,进而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生成造成不利影响。当下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盛行,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高校必须确立并积极落实好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二)高校“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确立的具体依据
 
  1. 现实依据: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目的。”[3]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相较于以往有了质的提升,不仅要求受教育者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与能力,还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如果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而作出适时改变,则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高校确立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正是以新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为依据而提出的。
 
  2. 历史依据:反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高校“时代新人”教育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首先体现在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中国古代,立志教育就受到广泛推崇,注重“修身为本”,追求“圣贤”、“君子”的理想人格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时代新人”育人目标就是反映了对理想信念的新时代追求。其次体现在对于实际本领的要求。《礼记·大学》中所提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教育所坚守的信仰,其对个体所要锤炼本领的具体要求与“时代新人”育人目标相符。最后体现在对于责任担当的要求。中国自古就倡导人们要有“自立自强,勇担大任”的个人担当、“恪守孝悌,重视人伦”的家庭担当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担当。“时代新人”育人内涵中的担当精神继承于此。
 
  3. 个体依据:符合新时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总是针对一定教育对象而言的,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3]高校“时代新人”育人目标正是与受教育者的需求精准对接。进入新时代,“00后”将成为未来高校学生的主体构成部分。“00后”学生由于身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兴时代,其个性特征整体表现为个性独立、好奇心强且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增强对于“00后”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把握,进而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尤为关键。
 
  4. 社会依据:符合社会对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植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归根结底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意愿的表达,而且深深根植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中。”[4]教育目标的确立除了要照顾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主观需要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高校确立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正是在综合受教育者的主观需要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二、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主阵地,在培育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基于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影响三层面展开分析,对于剖析“时代新人”培育之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在教育者层面面临的主要挑战
 
  1. 高校教育者培育“时代新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发挥好坏对于教育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当前广大高校的教育者素质基本过关,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近期部分高校频频发生的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精神以及违背师德的行为,这些都反映出高校教育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若高校教育者不能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势必会对“时代新人”的总体培育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2. 高校教育者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的政治性发挥不足
 
  高校教育者在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政治性的发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一方面,由于高校对于教育者业务能力的过度关注,往往会忽视对于教育者政治素质要求的考察。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缺乏对于政治素质考察的科学评价机制,故而导致部分高校教育者自身的政治素质未能达标,自然也无法期望其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政治性引领作用。
 
  3. 高校教育者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不足
 
  高校教育者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除了要发挥应有的政治性引领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引导作用。学生的价值观一经形成,会对其一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在实际中,高校出现了对学生价值观引导不足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育者在培育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育对象本身正处于意志不坚定、极易遭受其他价值观影响的阶段。因此,高校教育者在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价值观引导的失位与缺位,将会直接削弱“时代新人”培育的有效性。
 
  (二)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在教育对象层面面临的主要挑战
 
  1.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其行为实践的脱节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实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必须同行为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然而,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其突出表现为与理想信念教育相配套实施的实践活动尤为短缺,这成为教育对象层面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2. 高校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其本领提升的脱节
 
  ***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1]“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1]然而,我国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唯成绩论,不注重学生内在本领及能力的真实提升。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本领的真实提升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仅仅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会直接带来学生真实本领的提升,反而有可能会造成本领的缺失,这是目前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3. 高校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与其实际行为的脱节
 
  高校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担当意识体现在其是否能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并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责任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出现大学生违背道德、缺乏担当的案例。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或大是大非面前,本该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青年却往往退缩不前、缺乏担当,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着责任担当意识与其实际行为的脱节问题。
 
  (三)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在教育影响层面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内容选取上面临网络时代传播自由化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新媒体进行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场景中的常态。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特征,从而使其在提升资源获取便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良资源侵害的风险性。因此,高校教育者在备课时必然会面临网络时代传播自由化的挑战。
 
  2. 方法选取上面临过度依赖灌输路径的挑战
 
  “灌输”原理是由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的,这一原理对于我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在一定时期也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灌输路径,甚至于把“灌输”原理简单机械化地应用到育人实践中,不仅导致学生不爱听、不想听等抵触心理的产生,同时也造成育人实践徒有其表乃至起反作用的不良现象。
 
  3. 环境营造上面临主旨泛化与形式化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影响,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5]通过营造环境来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应本身是合理的,但是目前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育人目标而刻意营造与其相匹配的物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很难摆脱主旨泛化与形式化的陷阱。这种形式化的环境营造,其结果是受教育者亦把该教育实践当作一种形式来对待,形式主义大行其道,育人效果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4. 载体选取上面临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的挑战
 
  载体选取的单一化是目前高校“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的又一种典型倾向。我国高校教育者往往过度依赖通过课堂教学的路径来实现育人目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发生的变化,过度依赖课堂教学这一载体来实施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时代新人”培育的实效性,造成高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相脱离的现象。此外,载体选取的单一化还会直接削弱高校育人实践的吸引力,无法达到真实有效的培育效果。
 
  三、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对策
 
  (一)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在教育者层面的具体对策
 
  1. 高校教育者应提升综合素质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7]高校教育者要时刻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做学生们知识领域的传播者,也要做学生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航者,切实发挥好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2. 高校教育者应在引导学生过程中提升政治性的有效发挥。
 
  高校应当转变当前重视教育者业务素质能力而忽视政治素质要求的现状,提升对于教育者政治素质的要求。要在确保高校教育者自身政治素质过硬的前提基础上,提升教育过程中的现论性,真正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让学生能够在提升学理性认知的同时,兼顾政治素养的提升,进而坚定其政治立场。
 
  3. 高校教育者应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价值观引导。
 
  高校教育者应当转变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其价值观引导的趋势,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应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同时,高校教育者要时刻保持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及负面事件的敏锐度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在教育对象层面的具体对策
 
  1.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面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其行为实践脱节的挑战,可以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层面进行理解,再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让高校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抵御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并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
 
  2. 积极提升高校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度。
 
  面对高校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其本领提升脱节的挑战,必须在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本领的真实提升之间构筑联系的桥梁。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能够应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真实本领,应当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相匹配的实践应用环节。提升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度,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知识的学习与本领的真实提升之间的关联性。
 
  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面对高校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与其实际行为脱节的挑战,高校必须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责任担当的实际意义。如若仅仅停留于课本知识层面的责任担当学习,其教育效果只会是暂时的。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的参与,才能够让高校学生真正养成践行责任担当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在教育影响层面的具体对策
 
  1. 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以形成学生在教育内容学习中的认知基础。
 
  “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发端。”[5]针对目前高校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所面临的传播自由化挑战,为了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必须要提升甄选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以确保不让有害的信息资源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生成,同时也要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让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夯实对于“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的认知基础。
 
  2. 运用启发性教育以引导高校学生在培育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
 
  情感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一般会起到催化和强化教育效果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在方法选取上所面临的过度依赖灌输路径的挑战,为了解决情感共鸣层面的问题,必须要转变当下单一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性教育,真正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在灌输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启发性教学,提升学生的主观接受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3. 构建主旨鲜明的校园环境以推动学生在环境陶冶中强化意志。
 
  意志的坚定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一般能够起到调节、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在环境营造上所面临的主旨泛化与形式化的挑战,为了解决意志层面的问题,必须要重新审视构建环境的目的及意义,构建主旨鲜明的校园环境,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让学生们能够在优良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下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自身要努力成为“时代新人”的意志。
 
  4. 创新培育载体以推动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只有通过知情意行的转化,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够真正提升“时代新人”培育结果的稳定倾向性。针对目前高校在载体选取上所面临的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的挑战,为了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必须开拓出更多培育“时代新人”的载体,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践行“时代新人”的要求,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8]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终极目的正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践行“时代新人”所要求的行为习惯,而这一目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磨炼中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苏春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冯秀军.时代新人培养与新时代的大学使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8]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点击查看>>高等教育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刘辉.教育学视角下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新探[J].老区建设,2020(02):84-8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