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教师期望效应”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季昌林
发布于:2022-05-18 共9208字

摘 要

  20 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等人通过实验证实,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这种期望效应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期望效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期望效应的方法,可以使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 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 师生交流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er’sExpenctancy Effect in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middle of 20centur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s Robert Rosenthal andLenoreJacobson proved that teacher’expentancy to students can affect the student’s study and hisattitude toward study. If the teacher can use teacher’sexpectancy problely, the teacher couldpositively affect the outcome of a student’s performance. There are some difereances amongteachers who use teacher’s expectancy effects,such as the options of education ,the methords ofapplication of teacher’sexpectancy effects. If we can use the teacher’s expectancy effectsproblely,teachers could make our teaching much better.

  Keyword:Teacher’sExpectancy Effects ;Teaching intheClassroom;ModernEducationOption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 tudents and teachers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实施过程
  第三章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践意义
   3.1 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建立
   3.2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3 有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
   3.4 能够使教师改变过去的期待方式
  第四章 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师期望只针对“优等生”
   4.2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4.3 教师容易用停滞的眼光看待学生
   4.4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类似
   4.5 教师对学生的不恰当期望
  第五章 如何正确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5.1 教师要通过情感传递的方式与学生密切交往
   5.2 师生关系应当民主,教师传递期望应适当并具有隐含性
   5.3 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5.4 教师应以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968 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一个名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的实验。他们对学生进行了一个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抽取了 20%的学生,并且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全班最具有潜力的同学。18 个月以后发现以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进步的多。这个研究说明,教师对某些学生抱以较高的期望,并通过暗示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便会在教师的厚爱下按照这种期望健康成长。罗森塔尔将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也即“罗森塔尔效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心理效应。期望是指个体基于经验以及当前刺激而作出的对未来的预想。而教师期望则是指教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预想和盼望。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原有的某些特征进行强化,二是诱发学生潜意识之中的某些行为。教师的期望通过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小学课堂教学

第二章 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实施过程

  在罗森塔尔提出“教师期望效应”之后,各国心理学家也不断研究提出了更多这一方面的相关理论。1974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费和古德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者降低,最终在考试之中表现出教师期望的实现。1979 年,Rutter 进行了一项期望研究,他发现好的学校并不需要吸收好的学生,而是需要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期望和态度,其中对学生成功的高期望是重要因素之一。从以上的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高低之分,这些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成长。高期望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反应,低期望也可能使学生丧失信心。

  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四个环节。

  教师形成期望的第一个环节往往是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加以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这个过程既受到教师自身的生理、心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影响。要实现教师期望,也一定要付诸行动将期望传递给学生。教师传递自己期望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传递也可以通过暗示性的语言动作传递自己的期望。

  第三个环节就是学生内化教师期望并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期望只有为学生主动积极地了解和接受后,才能推动他们实现教师期望的行为活动。对于好成绩的学生来说,他了解教师对他的期望,大多会尽力使自己的行为跟老师的期望吻合。最后一个环节要求教师维持或调整自己的期望。教师要完整地实现自己的期望,在传递出自己的期望之后,还必须学会根据学生对教师期望的反应结果及时恰当地调整或维持自己的期望,再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期望效应”的实施由以上四个环节构成,缺一不可。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施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原因:

  ①、教师的个性因素。性格偏激的教师往往缺乏对高期望学生的鼓励,同时他们会增加对低期望学生的批评;性格独立的教师往往会收集足够的相关的信息作为确定对学生期望的根据;性格依赖的教师确定对学生的期望时易受别人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性格主动开朗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期望学生;反应灵活的教师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调整其教师期望。

  ②、教师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授知识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对善于理解教材,快速接受知识的学生期望高;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师对差生期望积极,他们乐于与各类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另外,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人才观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也都是影响教师期望形成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师期望形成的客观原因也有很多,如学生的身体特征、学习成绩、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性别差异都是影响教师期望的外在客观因素。

  至于学生对期望效应的影响则随年龄、性格等因素影响,如年龄高的学生往往不容易受教师期望的影响,年龄低的学生则比较容易受教师期望的影响,敏感性较强的学生容易且乐于受教师期望的影响,而敏感性弱的学生不太注意教师对他们的期望高低。总而言之,影响教师期望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节期望形式和期望高低值,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践意义

  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寻找和发现共同点的过程,是不断寻求共识的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感染的过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教学就是对交流引导的过程,就是交流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教学是人的活动。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认识外界,还包括知情意全方位的感知周围。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认知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中小学课堂中有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营造有序,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1 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建立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中小学正在逐渐努力摒弃原有的教育理念并希望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而这种教育理念正符合“教师期望效应”的要求。“教师期望效应”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这种关心不仅仅限于学习上也包括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期望效应同样要求老师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张“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新的教育理念希望教师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期望效应主张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成为符合 21 世纪市场的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小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教师期望效应”能够使素质教育得以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得以生根。

  3.2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教学行为是师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机械的教学往往效率低下。“教师期望效应”要求教师重视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常常会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成绩好便被看成智商高的学生,成绩差便被歧视。当我们仔细观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时,就会发现在参与课堂互动时,一些学生总是比另一些学生的参与机会要多得多。课堂上的教学往往做不到公平,教师会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优秀的学生身上。这样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已经不能使所有学生受益而演变成了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师期望效应”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不过分关爱“好学生”也不歧视“差生”。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有期望便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专注的听课,使得每个学生都将自己当成这个课堂的一份子。合理的期望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也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3 有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尽心竭力的培养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一切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才能进行,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实现。通过以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教师与学生交流往往因为学生的过去印象而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对好学生的关注较多,对差学生的关注较少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期望能够使学生充满信心,学习积极性得到加强。

  而不合理的期望便则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要求他们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对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加以鼓励和赞扬,使他们得到肯定。教师适时的以暗示性的方式向学生表示自己的期望,便有助于提高师生间交流的质量。

  3.4 能够使教师改变过去的期待方式

  教师的期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那种脱离实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或随手可得的期待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超出其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期待,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行性,因而也就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期待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内化为主体的动力。教师的期待不应是口头的说教、简单的训斥,而应是心灵的感化,这样才能潜入学生的心灵,激起他去构筑希望与理想,并孜孜以求。教育中的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师的期待付诸东流。教师对学生还应当具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学生领悟、接受教师的期待需要一个过程,在行动中做出成绩也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急于求成,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教师期待效应”不同于以往教育中师生间单纯知识传递的关系。教师期待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和挚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护。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

第四章 教师期望效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外,更加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期待,会使他们受到鼓励,往往能使他们的智力、情感、个性顺利的成长。教师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教师期望效应”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但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师期望只针对“优等生”

  教学应该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们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人才,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和升学率挂钩,这样就会使教师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的代价来保证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会认为教育只对优等生起作用,对“差生”收效甚微。他们对“差生”的发展丧失信心,对自己的教育用表示怀疑,于是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其实,“差生”往往是由于学习上的失败,形成了心理障碍,导致渴望成功的天性与学习潜能被压抑,而沦为“差生”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经常会有这样的教师对“差生”的家长说:“你的小孩很笨,不管我怎么教都没有用。”教师不合理的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常常会导致学生的优点被掩盖。教师对学习优良的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常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知道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较少的期望或者没有期望,表现出冷淡、偏心、歧视的态度,使这些学生心理不平衡,丧失自信心,用消极的态度对抗教师的教育。

  4.2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教师合理运用“教师期望效应”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详细的认识,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要。但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那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就是“优等生”,反之则是“差等生”。这样就违背了教育最初的理念: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这种等级划分很容易将学生的发展引入歧途。“优等生”学业上的成绩不能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比如兴趣,实践能力等。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教师经常错误的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要求每个老师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了解自己的学生并因材施教对拥有不同特制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4.3 教师容易用停滞的眼光看待学生

  一般而言,教师在新学期初总会对学生有一种假设:成绩优秀的学生能掌握接下来的新知识,而还有些学生将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这种设想在教学过程中以暗示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造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情况下学生最后的分数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不同期望,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马太效应“,也就是“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如果教师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长期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不利于集体中每个成员之间开展良性竞争,也不利于整个集体的发展。

  4.4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类似

  教师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教师会因为升学率的束缚只期望学生们在学习成绩上有进步,而忽视学生个性上的差异。在一个学校中,学生众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目标追求、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涌入校园,学生的多洋化要求学校教育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期望。然而现行教育过于统一。学校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参加统一的考试,使低分数的学生由于达不到统一的要求而强化了教师的低期望,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形成消极的自我认识。由于教师将学生置于事先准备好的框架内,并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下去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多样性,才导致了学生的良莠不齐。

  4.5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期望

  教师对学生期望高于学生能力所及。当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达到教师的高期望时,他们会因此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并丧失自信心。教师此时也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从而加重学生自暴自弃的消极反应,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现象。而当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低时,学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就会因此形成骄傲的思想从而也会导致学生不思进取。学生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在教师有意无意的否定、拒绝之中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和低自我期望,最终导致消极的教育后果。

第五章 如何正确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营造有序、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形成师生之间良性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提供重要保证。而要做到合理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 教师要通过情感传递的方式与学生密切交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而不应该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以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良的行为予以批评,但是批评不可过度,比如学生在回答错误之后,更多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教师应当经常承认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不应该忽视学生合理的意见;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地等待他的答案,以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当采取尊重、信任、爱护的态度。教师还应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的提供应适合学生的水平,尤其是这些学习任务应当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完成的。这样,学生既能获得成功,又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学习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价值,同时变失败为动力,取得成功。

  5.2 师生关系应当民主,教师传递期望应适当并具有隐含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个体。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的,而期望效应正是为创造这样一种情境服务的。教师期望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和挚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通情达理、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护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当恰当,应该以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客观基础,不能超出其发展的可能性。过高的期望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过低的期望会使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教师的期望不能停留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上,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现实发展水平。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其暗含的期望以微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期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种通过暗示性的方式进行传递的期望所形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5.3 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讲,如果能在学习上给他们各自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帮助,那么任何一个学生所能达到的优良学业水平,其他学生都是同样可以达到的。教育者应当对学生确立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期望,决不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而对学生有所歧视。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对所有正常学生抱以这样的期望:他们都能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顺利愉快地完成学业,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通过这种积极期望导致的行为倾向对学生的影响,会足以促使所有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使期望效应得以实现。

  5.4 教师应以辨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是教师对学生形成合适期望的前提。如果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长处和先进的因素,认定他们有发展的可能,那么,就会对他们期望高,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教师对他们偏心给予更多的积极评价,因而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智力水平和学业呈上升趋势。但是,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的缺点,短处和落后的因素,对他们的发展可能持怀疑或不信任态度,那么,就会对他们期望低,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教师常常对他们厌恶、气恼、给予更多的消极评价。学生一旦接受到这种信息,就会降低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对教师的态度也会转为冷漠,教师觉察到这些后,又增添对他们的厌恶,期望值继续下降。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和评价索性成的不同期望,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鉴此,教师首先要纠正不适当的认识和评价。其次,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准确而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学生,不为学生一时的表现而迷惑,要获取关于学生本质特性的深层认识。具体来说,既要看到声过去的缺点和不足,更要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既要看到学生过去的表现,更要看到学生今后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

结语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大都希望教师能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赏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较高的期望,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心,不能仅仅局限与对好学生,也应该更多地关心和帮助差学生。因此,只有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动机,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充分的发展,使教师的教育受到好的效果才变的有可能。

  一般来说, 学生对教师寄予的期望通常会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 因为他们从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中能够领悟到自身的发展潜力, 这会激励他们努力要求自己按照教师的期望去塑造自己。但是, 实现教师的期望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只有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 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与勇气。

参考文献

  [1]李莹 .“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江西教育科研.2007 年第 4 期
  [2]黄建波 .运用期望效应提高学习积极性.教育探索.2000 年第 12 期
  [3]甄德山.教师预期与教学成效.天津教育.1998 年第 1 期
  [4]汪 波,王爱玲.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年第 2 期
  [5]吴存明.追求真实有效的“合作学习”[J].学科教学探索,2007,(01A).
  [6]栾泗高.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及对策[J].基础英语教育,2006,(4).
  [7]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7).
  [8]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9]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致 谢

  在这次论文撰写过程中,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从论文的构思到写作,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与无私的帮助,而且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逐字逐句地审阅,批改。×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细心教导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我,在此向他表示深深地感谢与敬意。

  来到学院学习,认识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亲切的笑容永远令我难以忘怀。再一次地感谢给予我帮助、辛勤教导的老师们,他们的学者风范和人格魅力,将成为我学习的楷模。感谢实习学校的老师们,是你们和我分享实践的经验,给了我实践的机会,提高了我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没有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我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最后,向论文评审组的老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祝你们永远幸福安康

  由于本人学识和经历有限,论文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