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课堂声音的异化与重构探究
【第一章】应试教育下课堂声音研究绪论
【第二章】声音的概念及特性
【第三章】应试课堂声音的特点及其解构
【第四章】课堂声音秩序重构
【结语/参考文献】课堂教学中的声音秩序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6 结语
通过对应试课堂声音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隐隐地、稳稳地渗透在课堂实践中。发音--听音--记音成为课堂教学的特有模式,普遍存在于课堂中。声音是一种权力资源,教师通过牢牢地控制学生的声音而实现对教学秩序的控制。应试课堂声音有两个特点:有序性和安静性。但是这两个特点都是表面的和虚假的,因为它们的实现来自于外力的控制而不是自发。
我们要重构课堂声音,就需要重新审视它。课堂声音的影响力,不仅在于音调、音量与音质等,更在于师生情谊的流露与彰显。学生对于教师声音的体验,并非仅仅作用于听觉系统,而往往是以整个身体来感知声音的意义。课堂声音的功能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空气震动,也有心理层面的情绪震颤;声音不只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媒介,其中还包含情感的交流。课堂中除了基于知识传授的规训性声音之外,理应还有嬉笑的声音、关心的声音、感动的声音、惊讶的声音、满足的声音,甚至疯狂的声音等。只有具有多元情感体验的声音,才能算是课堂好声音。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巴]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德]胡塞尔。倪良康译。逻辑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 [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法]德里达。杜小真译。声音与现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法]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 [法]米歇尔·希翁。张艾弓译。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法]米歇尔·福柯。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2.
[8] [法]米歇尔·福柯。刘北城等译。疯颠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7.
[9] [法]福柯。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 [法]埃德加·莫兰。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 黄武雄。学校在窗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 黄武雄。童年与解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 [加]马克思·范梅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 [加]马克思·范梅南。李树英等译。教育机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 [美]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7] [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 [美]詹姆斯·米勒。高毅译。福柯的生死爱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9] [美]威廉 F·派纳等。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0] [日]佐藤学。李季媚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1] [日]佐藤学。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2] 汪民安。福柯的界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4] [匈]李斯特。张洪岛等译。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5] [英]伊萨克·牛顿。王克迪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26] [英]波特兰·罗素,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7] [意]玛利娅·蒙台梭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8] 张汝伦。西方现代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9] 甄树青。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二、报刊
[1] 蔡祥元。现象学的声音[J].浙江学刊,2010(01):66-72.
[2] 陈桂生。重评凯洛夫《教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1):42-48.
[3] 董迎春。论德里达对胡塞尔符号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以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为中心[J].符号与传媒,2011(01):87-96.
[4] 方向红。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J].学海,2003(01):138-142.
[5] 冯江鸿。课堂话语研究方法述评[J].外语研究,2012(05):49-55.
[6] 康中乾,王有熙。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五种思想路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43-52.
[7] 雷一宁。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炎黄春秋网刊外稿[J],2011(01)。转引自熊和平。教师课堂评价的“小红花情节”[J].上海教育,2013(03):54-55.
[8] 李冲锋。课堂里的声音--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J],2004(03):39-42.
[9] 李德显。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2):35-40.
[10] 李金辉。声音现象学:一种理解现象学的可能范式[J].哲学动态,2011(12):46-51.
[11] 李润洲。知识与教育--兼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引发的论争[J].全球教育展望,2005(02):15-17.
[12] 李松林。课堂场域中的权力运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1):36-39.
[13] 李玉芳。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4):137-140.
[14] 林正军等。国内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1):100-104.
[15] 刘焕成。歌唱艺术的声与情[J].艺术教育,2008(06):81-99.
[16] 刘菊,戴军,解月光。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37-45.
[17] 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14-18.
[18] 刘庆昌,敬少丽。试论教学效率研究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49-52.
[19] 马维娜。学校场域中的话语再制与话语再生[J].教育评论,2002(04):44-46.
[20] 倪良康。直观的原则,还是在场的形而上学?[J].浙江学刊,2004(02):54-73.
[21] 裴成。逻格斯、声音和文字--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J],法国研究。1991(01):58-84.
[22] 孙杰等。课堂话语分析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09):24-27.
[23] 涂晓。试谈学校话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9):102-106.
[24] 汪民安。收音机、耳朵与沉默[J].花城,2010(05):179-185.
[25] 汪民安。雅克·德里达:书的终结[J].外国文学,2000(01):63-68.
[26] 王安全。实现学校内话语权的主体间走向[J].教育评论,2007(05):64-67.
[27] 王安全。学校主体间话语:教育民主的本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2):86-88.
[28] 王丽华。“教师声音”之研究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05):80-84.
[29] 王珉。从注视到倾听--关于西方哲学演变的一个思考[J].学术月刊,1998(03):40-45.
[30] 萧梅。回到“声音”并一再敞开[J].音乐艺术,2011(01):78-87.
[31] 熊和平。教师课堂评价的“小红花情节”[J].上海教育,2013(03):54-55.
[32] 徐欣。聆听与发声: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J].音乐研究,2011(04):36-39.
[33] 闫亚军。教师沉默: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7):22-23.
[34] 颜五湘。论声音观念与歌唱[J].中国音乐,2009(02):236-238.
[35] 杨慧。从纳西索斯神话看“声音”的现象学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6-98.
[36] 杨志荣。为课堂“插嘴”正名[J].教师教育,2006(04)。
[37] 于有容。论声乐一书中的声音与情感[J].艺术交流,2002(01):34-35.
[38] 章跃一,纪银泉。效率: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J].师范教育,2003(04):3-4.
[39] 郑金洲。“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19-22.
[40] 周勇。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03(03):21-25.
[41] 朱光明,陈向明。理解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6.
[42] 朱光明。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1-7.
[43] 邹海鹏。“倾听”:哲学生存轮的意义阐释与反省[J].江海学刊,1997(03):59-65.
[44]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08):36-41.
三、学位论文[1] 陈小玲。师生话语权丧失及其原因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2] 冯宇。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困生转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5)。
[3] 贺海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8)。
[4] 金城。身体-主体·语言·说话主体[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 龙安邦。教学复杂性探微[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6]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关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05)。
[7] 张光陆。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04)。
[8] 张芹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话语权的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9] 钟萌萌 .倾听教学下和谐师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5)。
四、英文文献
[1] Don Idhe. Listensing and Voice: Phenomenologies of Sound[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 2007.
[2] M.R.Grumet. Voice: The Search For A Feminist Rhetoric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CambridgeJournal of Education. 1990.
[3] Peter McLaren. Life in school: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 ofEducation[M]. New York &London. 1994.
[4] Haken H.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s[M].Berlin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88.
[5] Van Manen.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M].Albany, NY: SUNY Press; London, Ont.: Althouse Press ( Preface) ,1997.
[6] Barry Kanpol.The Politics of Similarity Within Difference:A Pedagogy for the Others[J].TheUrban Review,1992:105-131.
致 谢
文章至此,求学生涯也许可以告一段落了。回想这三年,觉得研究生生活就像一杯喜欢的纯咖啡,有苦,但是更有香,让我回味无穷,但是,也让我有了一些离愁,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三年前,我只是读了几本教育领域教材的“混子”.现在,看着书柜上满满的书,我突然感觉有些幸福,只因为老师说的“读书即约会”“课程即约会”.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困惑、自我否定和建构这样一个螺旋的结构是其表现。当然,这个过程必定不完全是苦的,还有很多快乐的时刻,羽毛球场、电影院是我生活结构的重要部分。生活即成长。
选择一位导师,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想称熊老师为老熊。我崇拜老熊,他的思维方式让我折服,他让我喜欢上了读书。书柜上,放了好多本关于福柯、关于现象学的书,在我的意识中,老熊就是福柯,他就是现象学。我喜欢老熊,因为我不知道读书还可以这样快乐,钓鱼、爬山、喝茶、做饭都可以成为读书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快乐中,我也学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品味。
我感激老熊,因为他给了我父母亲人给不了的关心,为我铺平考博的道路,但是最后还是让他失望了。除去学术,老熊一直在影响着我什么才是生活,做怎样的人。
在宁大,我获得了很多的帮助。谢谢吴黛舒老师,她的温柔与教诲让我印象深刻,谢谢吴小鸥老师,她的严谨让我折服,谢谢刘训华老师,他的视野让我赞叹,谢谢梁明月老师,她的可爱与风趣让我喜欢上她的课,谢谢康绍芳老师,她这个蒙古族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谢谢于潇老师,他的哥们形象让我对史学有了兴趣。
在宁大,我有很多很多的回忆。何诗意、徐莹是我的好哥们,好知己,没有她们,宁大在我的心中会失分不少,没有她们,这三年的快乐会缺失不少。
我会永远记住她们。谢谢刘维,维爷的思维与才华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发。谢谢广春,她的可爱与坚韧让我印象深刻。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谢谢他们的陪伴、鼓励与帮助。
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的宽容、理解和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我努力下去的目标。
相比其他更成熟的技术,AR在教育中的应用处于早期阶段,但在促进学习成效方面已经显示了强大的技术效力。许多研究仍专注于开发AR工具的可用性和初步实现性,但这些实证研究大多比较简单,时间变量短,样本数量也较小。但教育领域对AR的研究不应仅仅着...
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看,活化利用孔子教育思想开展博物馆教育,更是国人坚定文化自信和重塑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2声音的概念及特性2.1不同学科下的声音阐释2.1.1现象学下的声音近现代以来,西方人越来越感到科学主义带给人类人性的堕落,人类离真正的生活越来越远。胡塞尔认为,有必要对真理进行彻底地反思。真理到底为何物?需要回到事实本身去。回到事实本身不仅...
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研究的背景从物理层面上说,声音的发生机制在于空气震动,同时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使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声音几乎充斥在世间每个角落。课堂作为师生授知与求知的交互场所,其中充斥着各种声音,或偶然...
叶澜教授指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平等对话,强调建构有效的师生交往,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提高教学质量。而长期以来,我们都对教学的认识局限在认识论领域,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
4.2班主任工作坊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性建议作为新生事物,班主任工作坊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在逐步摸索的,是不够完善的,其发展是缓慢的、艰难的,在现实的实践中也不断地出现着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对其进行...
第五章我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建议关于如果在我国实现多样化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模式,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中国第一个开始具体实践的学校是来自重庆的聚奎中学,聚奎中学在2011年的时候正式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
4课堂声音秩序重构在课堂教学中,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共同维持着声音控制机制的运行,学生不得不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发声,意识、心灵被牢牢地控制着。但是在这个已经达到巅峰的秩序内部,新的秩序正在酝酿。4.1插嘴--对话的诞生先举手后发言是我国传...
第六章结论现今,在美国、英国等课堂翻转研究的先行国度里,跟随与网络教学的盛行,提供视频资源的网站被更多的人所推崇。这样的网站提供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人所熟知。这样的网站提供的内容也更加的齐全与完备。只要需要这样的资源,去到这样...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校园环境下,小学班主任更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辅导,从而具有积极的心态以及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走出校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可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