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05 共1079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教育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家庭教育的观念得到普及,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家长愿意将更多的物质和情感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这样一来促使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和利益的驱使下,生活状态也呈现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上遗留的糟粕和不利因素直接对现代家庭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3.1 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且为现代家庭教育已经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一方面对传统的家庭教育合理的部分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另一方面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并且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国家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使我国家庭教育事业更加完善,使未成年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社会主义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国家庭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家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研究证明,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鞍钢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博士熊义志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家长自身素质对孩子的成长可谓是举足轻重,不仅要重视言教,而且要重视身教,百次的空洞说教比不上一次身体力行的示范,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以后子女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以及道德情操都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竞争、平等和公正观念逐渐加深,如今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先进的家教观念也逐渐被父母所接受并运用到家庭教育当中,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更倾向于科学的和民主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平等的朋友,能够依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现在,许多农村的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了质的改变,注重孩子在知识、智力、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统一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1.2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步形成。

  家庭环境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融洽的的家庭关系表现如下:夫妻、亲子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合理的行为规范和作息习惯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很重要的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开展积极健康家庭活动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家长更加注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投资,为孩子创造更加优良的物质条件。对于教育的投入的机会成本,在未来不论是家庭还是个人都会获得更多物质上的收益,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相对公平的途径,所以投资教育可以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3.1.3 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和内容逐渐改善。

  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题。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许多家长不赞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主张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适当的采纳孩子合理的意见。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符合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

  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父母希望能够找到适合孩子的科学教育方式,许多家长通过报纸、图书、互联网等方式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特点,同时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以身作则对子女做良好的示范,起到榜样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实现信息的交流互通为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另外,家庭教育的内容要丰富且具有多样性,不要局限于单纯的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内容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高尚的品德以及健康的体魄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2 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不如人意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势必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也会受到某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利的影响也必然会反映到家庭教育活动当中,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发展。

  3.2.1 早期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人类 3 岁以前所获得吸收的知识,相当于成人 60年所拼命学习获得的知识量。"同时生理学家也发现 3 岁左右幼儿学习和模仿能力发展迅速,同时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性格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家长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将教育的任务完全托付给学校,同时不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没有抓住孩子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忽视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许多家长往往能够意识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能采取正确的早期家庭教育的方法,也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更有甚者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另外有一部分家长误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就是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社会的真正需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家长关注孩子对文化知识的储备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但是一些家长错误的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单一的智力教育,这样的家教观念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孩子处于特殊时期通过模仿来了解和探索世界,家长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道德品质。早期家庭教育属于人生中的启蒙教育,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因此早期家庭教育应当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些家长盲目的跟风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跟随一些家长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学习班"不按照孩子的天赋、特性和兴趣,加以引导和开发,这样往往会伤害孩子的心智,造成不良的后果。

  3.2.2 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观念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过于注重物质教育。有些家长存在这样的观点:

  认为过去吃了太多的苦,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会盲目的宠爱自己的孩子,唯恐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这种片面的或者是物质和精神给予不平衡的状态导致孩子精神世界匮乏。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对精神的忽视结果会不尽如人意,家长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

  二是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虽然素质教育被一些家长认同和接受,但是"应试教育"的盛行,许多家长也不得不跟随"潮流".在有些父母眼里还存在误区,认为成绩好=好孩子,学习是孩子人生阶段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才是孩子的人生目标。当前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根据社会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发生的大多原因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不是孩子的思想品德不好,目前的家庭教育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三是家长言行不一。孩子在婴儿、儿童、少年直到青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便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投影,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父母自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对他们负责。"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当做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人格。现在许多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言"和"行"不一致的现象,这样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威信会大打折扣,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是家长法律意识淡薄。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国家给予大力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等等,可见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还是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目前许多家长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教育孩子是家庭的私事,不需要国家的"插手",对孩子不当行为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

  3.2.3 教育方式不当。

  国家对家庭教育的物质投入加大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家教理念,使家庭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保守的家庭教育方式。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有更多的精力去管教孩子,并且对于孩子的行为多加干涉,害怕他们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不希望孩子与他人多加交往,甚至对于孩子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都加以限定,更有甚者不希望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害怕耽误学习时间。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不与他人和社会交往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善与他人交流。长期以往,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与社会和他人接触。按照父母的意识办事,循规蹈矩缺乏竞争性,对将来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二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分为几个类型,第一类是有一部分家长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物质条件优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接班"家族的事业,不盼望孩子有多大的人生抱负,所以对孩子疏于管理,任其发展;第二类是家庭条件不好,家长为了全家的温饱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类是由于家长的片面观点导致的,平时一心只在工作上,缺乏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并且认为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满足就可以了,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还有一类是许多家庭为了生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家中的老人,老人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而且隔代容易溺爱,隔代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始终不能替代父母,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这几类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父母陷入教育的误区,往往忽视与孩子精神上的沟通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对孩子日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是专制独裁型家庭教育方式。许多家长还保留着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家中的权威,孩子对父母就应当言听计从,孩子的言行稍有违背父母的意志,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导致孩子的想法与意见难以和家长沟通,形成一定的隔阂。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志,一味独断专行,替孩子决定所有事情,"严是爱,宽是害"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并且容易造成孩子人格以及性格上的缺陷,造成难以弥补的情感创伤。另一方面导致孩子无法培养其自身内在的控制力,一旦父母稍有疏忽,被控制的孩子便如"脱缰的野马".

  四是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大多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尤其是农村,他们的教育信条是"不打不成器",一种带有惩罚性质的教育方式强迫孩子必须服从。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并且在无形中拉大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使得父母与子女的隔阂增加。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缺乏同情心,遇到难题只会采取暴力行为,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性格,严重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充裕,家长不希望孩子吃苦受罪,会在物质上加倍的宠爱子女。父母当初未实现的抱负,加倍补偿给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溺爱属于一种畸形且没有原则的爱,溺爱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不会顾及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父母的庇护下,最终会走向社会,这种"唯我独尊"的意识使他们很难与他人交往并且在社会上立足。

  3.2.4 家庭环境不够优良。

  一个互敬互爱,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当今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因素。

  第一,独生子女家庭的弊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独生子女家庭既存在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独生子女可以占据父母的全部精力以及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独身子女自身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父母不合理的期望与要求以及孩子自幼缺少玩伴等等问题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2004 年,中日韩三国未成年人参加在内蒙古举行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日本韩国的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而中国的孩子却叫苦不迭。日韩父母面对生病的孩子,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而中国的父母直接将孩子带回家,这样的事例说明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一段艰苦漫长的道路。

  第二,问题家庭。和谐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人对于婚姻观念的转变加上许多客观的因素单亲家庭频现。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的关怀,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而且也没有经济上的来源,阻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据研究表明,残缺家庭是造成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因,离婚率的提升,使单亲家庭中孩子面临严峻的教育问题。

  第三,经济困难家庭。虽然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收入差距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仍然有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家庭由于缺乏条件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致使孩子过早的辍学进入社会,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另外一些家庭条件苦难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拜金思想的影响盲目的攀比,但是自身家庭条件有限,致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隔代教育问题。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看管,隔代教育孩子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溺爱。祖辈对于现代的教育方式方法缺乏了解,隔代的教育的经验有很陈旧落后,经常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姑息纵容,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祖辈们存在补偿的心理,认为父母不在身边,不想让其受委屈,并且心中还存着不想让孙辈也受子辈的苦,一味地溺爱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伤害。

  3.2.5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营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现在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家长不了解老师,老师根本不认识家长,家长和老师之间没有得到及时的沟通。许多中小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雇佣"临时父母",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家长沟通脱节。父母往往更重视孩子的成绩,一旦在学习成绩上有了变化,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将情况反映给老师,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归因于学校,而不是与老师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在家中也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存在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生活上的问题属于家长的管理范畴,而教育则属于学校的责任,导致一种现象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袖手旁观".还有一部分家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第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随之变化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生养上存在错误观念,家长初始的养育动机很盲目和自私,据一项调查显示,"父母养育孩子为增强家庭的乐趣占 40%,让子女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占 24%,为家庭争光添彩占 9%,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的占 7%,存在"延续香火"观念的占 5%,没有任何目的和想法的占 10%."一部分家长自私的认为孩子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这种错误的观念表明家长并没有认清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认识到子女不仅是家庭成员也是国家的公民、社会的成员以及民族的未来;没有意识到子女的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家庭,而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也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和时代。

  3.3 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未成年人成长问题。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不当的家庭教育引起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本章列举了目前孩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一些原因的分析。

  3.3.1 未成年人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方面。缺乏自信心从心理学来说是自卑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太过于低估自己的优点,或者太过于高估自己的缺点,做事容易瞻前顾后,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逃避,缺乏责任感。

  在集体活动中,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不会在人群前主动表现自己,发言的时候也会非常紧张,支支吾吾,语无伦次,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做事的时候总是很在意别人的想法,总担心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害怕别人嘲笑自己,不希望与别人比较也不愿意参加竞争性的活动。其次,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害怕面对新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无助与局促,在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候会选择一些容易的,下意识的逃避困难的挑战,遇到困难常常会依靠别人或者是选择逃避,与他人发生分歧的时候,常常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会选择顺从别人。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长过高的的期望,要求子女做到"完美"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自卑心理。许多家长眼中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不懂如何鼓励表扬孩子,总是习惯性的批评孩子的缺点。

  很多家长存在错误的观点:"孩子做的不够完美家长才会批评,好孩子是没有缺点的",家长的错误观念导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严厉,甚至是家庭暴力。无视孩子的优点,夸大孩子的缺点这种消极的态度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

  有些未成年人存在抑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失眠、无力、没有食欲、对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趣来、时常感到无聊疲倦、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自我的评价较低、而且面对困难容易逃避、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目前,造成未成年人抑郁的原因如下,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要求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行孩子学这学那,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和过大的课业负担,过多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抑郁;第二,无法面对挫折和困难,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自暴自弃,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的扩招,就业竞争压力也变大,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挫败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不安最后演变成抑郁;第三,心理上长期的不平衡感,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比较贫困的家庭中,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捉襟见肘,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吃穿用度上比较奢侈。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低别人一等,长期的心理失衡会导致抑郁;另外还有一些成绩不理想的未成年人,容易遭到父母的轻视,加上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最后导致抑郁。

  青春期是人生中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未成年人有自杀的倾向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产生自杀倾向的人往往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周边的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持续的消极情绪使他们感到未来一片黑暗。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孩子无法承受,家长不能及时感受孩子的心理变化,也忽视了对孩子及时的疏导。

  3.3.2 未成年人行为上存在的问题。

  叛逆行为,青春期孩子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叛逆。由于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不相符合的一种心理态度,导致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对立情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父母对此不能够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未成年人的叛逆行为有以下表现:第一,故意疏远父母,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产生独立意识,希望有独立自由的空间,拒绝父母对自己的干涉,希望与同龄人交往,在此期间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父母往往顺其自然,最后导致与子女的距离更加疏远,彼此之间容易造成冲突,加上两辈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的不同,更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第二,抵触情绪,青春期的孩子总想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现与众不同,希望引起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注意,所以总是用对父母抵触的方式引得父母的关注;第三,具有强烈的自主行为,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转变,还是一味地帮助孩子决定一切事情,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青春期孩子心理上和生理上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解决好这一矛盾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其一,青春期的孩子存在本身的"幼稚"与其渴望成熟之间形成了矛盾,青春期少年的特点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因此在一些行为方式往往表现出成人的样子,十分渴望自己独立,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但由于在年龄上还不够,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方面的缺乏,在行为上带着明显的稚气,而此时家长的观念并没有转变,还是帮助孩子包办一切事物;其二,子女的渴求感与父母的压抑感并存,未成年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渴望与外界接触,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更加了解自己和认识他人,而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和约束,而且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真诚的感情交流,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拉大,孩子对家长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最后以叛逆的行为引起家长的关注。

  有些未成年人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根据'第 1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上网人群中,52.4%是 24 岁以下的青少年。

  调查还显示,青少年接触网络呈现低龄化的状态。调查结果同时展现出,未成年人对于新鲜事物的认可和接受程度高于其他人群,但是由于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网瘾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调查发现,娱乐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超过半数的未成年人上网是为了娱乐,并且网瘾群体的目的更加倾向娱乐。由此可见,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他们得到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实现与人无障碍的沟通,得到他人的尊重,以及寻求刺激,所以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在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在家中与父母缺少沟通,子女找不到倾诉对象,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怀,以致于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慰藉。

  违纪行为与违法行为,违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的行为触犯了学校的纪律,称为违纪行为,但如果其行为比较恶劣,不仅违反了学习的纪律并且违反国家的法律,那么便称为违法行为。未成年人违法违纪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打架斗殴,同学之间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起因往往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因为所谓爱面子,将小事扩大化,最后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违纪事件。一旦事情扩大化,触犯了法律,那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二,未成年人吸烟情况普遍,许多青年人因为好奇心沾染上了香烟,在学校是禁止学生吸烟的,因为吸烟不仅会危害到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并且是一种不良的社会恶习,许多学生因为吸烟成瘾,欺骗父母的钱去买烟,有的甚至采取偷盗的方式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三,作弊行为严重,一些未成年人在平时学习中不努力,考试的时候采取作弊的方式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作弊行为一旦得逞,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犯罪形式多样化,和犯罪低龄化以及暴力犯罪增加,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还是不容乐观。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其一,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的,溺爱型以及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其二,是由于家长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足,造成上行下效;第三,不良的家庭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不善,单亲家庭等不良的家庭关系,使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最终走向歧途。

  在未成年人中间存在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未成年人出现违反道德的现象与家庭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存在于未成年人当中的违德现象有:第一,缺乏诚信,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但有些人往往把诚信只停留在口头上,在考场作弊,平时抄写他人的作业,逃课让他人代签到等等一些缺乏诚信的行为;第二,违反公共道德,言谈粗俗,随地吐痰,图书馆内大声喧哗,公交车上不知道让座,公共场合衣冠不整以及在公共物品上乱写乱画等缺乏公共道德的现象;第三, 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许多贫困家庭的未成年人不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渴望通过不劳而获的手段获取财富,例如傍福、买彩票等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一些家庭富裕的未成年人,铺张浪费,非常娇气,受不了一点哭累,总是抱怨。造成未成年人违反道德行为的主要有:社会转型时期,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造成教育上的缺失;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一些家长存在溺爱的现象,使得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过分关注孩子的智力的发展,反而忽视了对孩子最重要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存在不良行为,孩子上行下效,导致孩子的道德素质也不高。

  3.3.3 未成年人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心理上的原因,出现了与他人交流上的障碍,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以及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被动,不善言谈,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许多事情缺乏自己的主见,喜欢跟在能力比较强的朋友身边,由别人决定自己的事情。另外未成年人所处的这个时期比较特殊,心理上和生理上发展的不平衡加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在一些方面与他人很难达成共识,不能接受彼此,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发生矛盾。另外一类人比较困惑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缺乏与朋友交往的技巧,由此感觉到苦闷。造成未成年人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其一是由于独生子女,自幼缺少玩伴,家长常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其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跟父母分居两地,基本上呈现零交流的状态。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表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优越的物质生活,父母有足够的精力和物力,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甚至有些家庭中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母亲常常会选择辞掉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父母对于家庭毫无保留的付出,孩子会想当然的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容易造成孩子不懂得体谅他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我。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希望孩子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另外就是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重中之重,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不理",连日常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用掌握,导致许多孩子高分低能,考上大学后,还没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出现带着父母去上学的情况。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孩子缺乏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需要老师的监督教导和家长不断的提醒,造成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完成课后作业,对考试态度不端正,甚至对成绩好的同学嗤之以鼻。造成未成年人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跟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家长只重视分数,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当孩子成绩不尽如意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体罚,尤其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胜任感,容易自卑自弃,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