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

我国P2P网贷模式的信用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3 共501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无抵押无担保P2P网络贷款的信用风险研析 
【第一章】我国P2P网贷模式的信用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我国P2P网络贷款现状、模式及信用分析 
【第三章】P2P网络贷款信用风险度量 
【4.1 - 4.2】拍拍贷信用风险要素挖掘及处理技术 
【4.3 - 4.4】拍拍贷信用风险模型构建 
【第五章】英美P2P行业发展与监督经验借鉴 
【总结/参考文献】中国P2P网络贷款信用管理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一、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自 2007 年进入中国以来,P2P 网络贷款得到了迅猛发展。这种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的新型贷款模式,满足了当今经济形势下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对于资金供给方而言,高企的通货膨胀率使得银行存贷利息倒挂,个人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并不能带来升值。而证券市场低靡,房地产泡沫以及金价暴跌使得资金的投资渠道愈发狭窄,大量民间闲置资金急需寻找新的投资突破口。P2P 网络贷款为这部分闲置资金提供了投资渠道。

  对于资金需求方而言,不论是在信贷宽松还是信贷紧缩的条件下,小额度信贷需求都难以从银行这类传统的金融机构获得满足。尽管近年来成立的小额信贷公司满足了部分贷款需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业打出“小微信贷”专业银行的旗号,专注发展小额信贷市场,但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小额信贷需求。另外,小额信贷的需求者多是无法提供像样抵押品的小微企业主及个人,繁琐的抵押登记手续和担保要求让这部分资金需求者望而却步。于是很多急需资金的微小、中小企业主只好无奈地求助于“地下钱庄”,而动辄高达 30%甚至 50%的利息,往往使这部分借款者陷入高利贷的泥淖。P2P 网络贷款为这部分借款者伸出了橄榄枝。

  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P2P 网络贷款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定位模糊、监管不足等。其风险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2011 年银监会发布《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严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 P2P 网络贷款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从而防止 P2P 网络贷款业务的风险蔓延到银行金融机构。而自 P2P 网络贷款业务在中国诞生以来,全国各地的P2P 网络贷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但 2013 年以来的倒闭风潮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人们的热情。平静下来的人们开始思考 P2P 网络贷款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风险”无疑是被谈论最多的话题。

  在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是 P2P 网络贷款业务本身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 P2P 网络贷款业务在我国推广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拟通过对 P2P 网络贷款信用风险的研究,结合 P2P 网络贷款平台的实际情况,为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提供建议。而只有建立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P2P 网络贷款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丰富投资渠道,保护投资人利益,缓解目前证券市场投资的盲从与跟风现象。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P2P 网络贷款以互联网为载体,是一种金融创新,它以网络贷款的形式实践了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所倡导的小额贷款。国外关于 P2P 网络贷款的研究主要包括其起源与现状、影响因素、经营模式分类、积极意义与存在问题,以及关于 P2P 网络贷款健康发展的建议。

  (1)P2P 网络贷款起源与现状

  由于 P2P 网络贷款诞生至今尚不足 10 年,因此早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其起源与发展现状的研究。Agarwal 和 Hauswald (2008)提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一次性博弈以及匿名交易等假设条件下,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小额贷款者向其提供抵押品或者担保,但这类借款主体往往无法提供相应资质,因而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而 P2P 网络贷款平台可以满足这部分借款者的资金需求。Berger 和 Gleisner(2009)指出美国第一家 P2P 网络贷款平台Prosper.com 成立于 2006 年 2 月,德国第一家 P2P 网络贷款平台Smava.com 成立于 2007 年 2 月,由于各国法律制度不尽相同,目前各 P2P网络贷款平台业务仅限于各自国家范围内。

  (2)P2P 网络贷款影响因素

  Ravina (2007)指出,人种、性别、体重、容貌、年龄等特征是成功获取 P2P 网络贷款的重要因素,但是 Herzenstein,Andrews,Dholakia和 Lyandres (2010)指出,种族和性别等特征对于成功获取贷款的影响很小。而 Freedman and Jin (2008)和 Everett (2008)的研究表明,含有熟人或者仅仅是认识的人,对于贷款小组成员违约率的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P2P 网络贷款模式

  “匿名交易”是各国 P2P 网络贷款的共同特征,Steelmann(2006)指出“匿名交易”导致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借款方无需提供抵押品或担保,必然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现有的 P2P 网络贷款公司运作的模式主要有:以 Kiva 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经营平台,以英国的 Zopa和美国的 Prosper 为代表的营利性经营平台,且这类平台仅作为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中介。

  (4)P2P 网络贷款积极意义

  James 和 Houston (2006)指出 P2P 网络贷款给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机会。Freedman and Jin (2008)认为 P2P 网络贷款与传统银行借贷相比具有成本上的优势。Sunday Telegraph (2006)的研究表明 P2P 网络贷款在提供更低的利率之外,更能够吸引收入不稳定的群体,使他们在资金短缺时迅速获得资金支持,在资金宽裕时提前偿还贷款,对贷款人而言,P2P 网络贷款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而使他们获得更丰厚的收入。这种借贷方式的快捷方便能让人们获得比同传统金融中介打交道时更高的满意度。除此之外,P2P 网络贷款赋予贷款人自主选择借款人的权利。从而通过贷款平台支持自己选中的对象,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同时以 Kiva 为代表的非营利经营模式也有效的帮助贫困地区的人群摆脱困境。

  (5)P2P 网络贷款存在问题

  P2P 网络贷款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借贷关系,因而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Sunday Telegraph (2006)指出营利性 P2P 网络贷款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满足借贷双方的需求,以及由于缺乏监管而使得管理层面临的种种问题。

  而非营利性 P2P 网络贷款平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补偿经营成本及降低管理成本。基于 P2P 网络贷款公司本身所面临的问题和监管缺失,SEC 主席 David Massey 曾警告投资者 P2P 网络贷款存在的问题:由于 P2P网络贷款公司的身份并不能界定为金融公司,因而金融当局无法对其实施审慎的监管,他提醒投资者们在注意到 P2P 网络贷款灵活便捷优点的同时,也注意到在监管真空下暗藏的风险。

  (6)P2P 网络贷款稳健发展建议

  为了减少 P2P 网络贷款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国外通行的做法是对无抵押和担保的借款人最近三年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以规避贷款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Assadi 和 Ashta(2009)的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博客、聊天记录、好友评价获取借款人的信息。Freedman (2008)对Prosper 公司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所揭示的借款人的“软信息”有效的弥补了其“硬信息”的不足。Viswanathan ,Prabhal 和 Lin(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交资源的借款者更容易以较低的利率获取贷款,同时,其相应的违约概率也较低。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 P2P 网络贷款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国外,但作为金融创新的有效手段,自 2007 年 8 月第一家 P2P 网络贷款公司拍拍贷成立以来,P2P网络贷款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郭阳(2012)以拍拍贷为例,根据网站所公布的交易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了我国 P2P 网络贷款的现状。王艳、陈小辉、邢增艺(2009)、王毅敏、王锦(2011)认为 P2P 网络贷款是小额信贷与网络的有机结合,是未来微型金融的发展方向,国家应该鼓励类似中介平台的存在。

  邹志鹏(2012)对我国 P2P 网络贷款的类型进行了总结:第一类模式以宜信、证大 e 贷、陆金所为代表,采用线下为主,网络为辅的方法,网络平台仅作为信息媒介,真正的交易过程均在线下完成;第二类模式以拍拍贷为典型,其特点是通过构建以借贷为桥梁的网上社交平台,采用线上交易的方式,P2P 网络平台仅作为中介平台,网站并不代为垫付本金;第三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网站代为垫付本金,P2P 网络贷款平台不仅作为交易媒介,还有审核借贷双方信用、在贷款人无力还本付息时代为垫付本金的职能。红岭创投、人人贷、点点贷是其代表。

  P2P 网络贷款以其方便快捷、门槛低等特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徐志远和吴卫东(2008)从网络诚信度、信息中介和长尾效应三个方面对 P2P 网络贷款进行了论证,他们指出 P2P 网络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解决的途径。吴晓光(2011)指出 P2P 网络贷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为我国贫困人口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它是现有银行体系的必要补充;另外,这种模式积极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陈静俊(2011)指出 P2P 网络贷款业务为借款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为拥有闲置资金的居民提供了有效的投资方向,对于盘活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增加资金投资回报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P2P 网络贷款有助于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和规范化。

  作为新生事物,P2P 网络贷款面临着定位模糊、监管空白、法规缺失等问题,学界也普遍认识到了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冲击以及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陈初(2010)、陈静俊(2011)、孙英隽、苏颜芹(2012)的研究指出 P2P 网络贷款存在信息不对称,网络贷款平台无法对借款者的资料和借款用途进行核实和监督,无法对借款者资金用途进行监管,从而规避借款者运用资金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也可能出现借款者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是网站泄露个人隐私等问题。王艳、陈小辉、邢增艺(2009)、王继晖,李成(2011)、孙英隽、苏颜芹(2012)也指出 P2P 网络贷款难以保证借贷资金的安全,无法规避借贷利率过高而导致的高利贷交易,滋生“洗钱”、“黑幕交易”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危及社会稳定。针对 P2P 网络贷款的监管缺失问题,陈初(2010)、孙英隽,苏颜芹(2012)指出应该把 P2P 网络贷款定义为民间借贷中介组织,从而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苏莉娟、严亮、邢增艺、王艳(2010)吴文丹、陈静俊、吴晓光(2011)认为政府当局应尽快提出相关办法,以引导和规范 P2P 网络贷款健康发展。李广明、诸唯君、周欢(2011)的研究针对 P2P 网络贷款平台中拖欠贷款者的基本特征,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拖欠贷款者的相关特征,以增强识别和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

  (三)研究主题与研究框架

  1.研究主题

  P2P 网络贷款(Peer to Peer Lending)是将资金供给者的小额资金通过互联网媒介聚集起来,提供给资金需求者的商业模式。本质上,P2P 网络贷款是民间借贷的规范化、规模化和创新化。这种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及线下系统实现个人与个人贷款,即国内通常所说的“人人贷”.

  2.研究框架

  本文的论述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文章选题缘起和意义,在对已掌握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文章主体部分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论述我国 P2P 网络贷款的发展现状、业务模式分类,并对我国 P2P 网络贷款业务信用状况进行分析,找到其信用风险来源;第三部分介绍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将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分为传统分析方法与现代信用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对比选择本文拟使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四部分利用拍拍贷公司所公布的贷款黑名单,对 P2P 网络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建立 P2P 网络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第五部分是国际经验借鉴,主要对美国及英国目前 P2P网络贷款发展现状、平台运作及监管经验进行介绍;文章的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 P2P 网络贷款业务发展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法,通过对 P2P 网络贷款业务模式的对比,得出各类业务模式的特点;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在对信用风险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信用风险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文章在阐述信用风险度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 P2P 网络贷款业务发展现状,得出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

  2.创新之处

  P2P 网络贷款模式对于理论界还尚属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依据、中外实践现状、模式自身的优缺点,以及 P2P 网络贷款模式的法律制度等,很少有对于 P2P 网络贷款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构建 P2P 网络贷款信用风险模型,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对我国 P2P网络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提出可行的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