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流行信息体系显露出的短板与不足展开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主要应对措施,并从法律法规制定修订与完善、建立动态医疗服务监管评价机制、加大医-防融合信息化建设投入,共建、共治、共享公共卫生大数据协同信息平台和公共卫生信息学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体系的工作建议,为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风险防范的法律层次和可操作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应急管理; 信息系统;
Abstract: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 epidemic outbreak information system has revealed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epidemic information system.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including th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regul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medical servic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the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information.In terms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it proposes to co-built,co-govern,and share public health big data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talent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gal level and operability of public health risk prevention.
Keyword: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0、 引言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流行,在应对新发传染病中显露出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及体系建设的一些短板与不足。不仅需要完善现有健康医疗信息系统中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如传染病症候群、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病例追踪与随访管理等方面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标准,更需要从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出发,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统一建设中,以全民主索引为基础的信息体系,强化融合第三方网络大数据应用,加强和提高医疗服务监管与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地位,培养更多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专业化人才与队伍。公共卫生治理旨在扞卫人类健康,重点是防范和应对各种潜在的、严重危害民众健康或具有强毁伤力的公共卫生威胁,如传染病、空气污染和核生化事件等[1]。知不足,方可图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形势下,更需要反思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痛点,进而有序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整体提升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1、 问题及短板
1.1 、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但相关法律更多的规定了卫生健康部门和系统内相关机构管理的法律责任,对承担公共卫生社会责任的其他部门机构和公民,法律条款略显不足。
1.2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病原学监测尚未形成体系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依赖于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大多医院信息化建设突出诊疗服务功能,对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预警重视不够,特别是针对传染病早期症候群监测几乎空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二级以上医院独立设置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控制科室的仅占40.7%[2]。此外,第三方检测机构游离于公共卫生监测、监管体系的边缘,在国家实验室监测网络建设尚未形成体系时,依托科研项目建设的监测实验室工作联盟难以持续性开展常规监测工作,且监测覆盖面低,无法满足应对传染病暴发的监测需求。
1.3、 业务协同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机构的业务分工协作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医疗机构与各级公共卫生机构间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较难形成一体化应急响应、信息共享、统一部署、职责分工明确的共同应对机制。加之,医防信息系统仍未能进行深度融合,公共卫生最为核心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HIS)未能连接,最后“一公里”网络不通,导致基于传染病早期症候群无干预自动监测,难以落地实施,而明确疾病诊断后的报告可能会形成滞后的信息。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数据交换的医疗机构仅有2.2%。
1.4 、业务条线工作分割化管理依然惯性运行
业务条线管理最终导致的结局是支持决策信息的碎片化。各业务条线重复部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采集报送,不仅使决策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应用,使数据交互存在堵点,同时也无限增加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加上,缺乏医院互联网基础实施建设,各自独立运营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间网络不连、信息不通,导致医疗服务动态监管手段落后。反映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权威报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3]收编的内容均截至上一年12月,在应对突发疫情时,为决策者提供实时医疗资源配置、诊疗服务和救治的能力略显不足,为满足对医疗资源调度决策的动态信息需求还不够。
1.5、 第三方网络大数据融合应用不足
疫情暴发早期,人口迁徙传播缺乏由政府各部门掌控的常态化第三方网络大数据支持[3]。由于人口的实时迁徙,急性传染病可以短时间内出现跨地域的传播流行,而及时应用人口迁徙流动大数据,可以快速定位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防控赢得保贵时间。
2 、措施及建议
2.1、 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显露出来的,不能适应新发传染病防控需要的现有法律法规,需要进行适时修订,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将法律法规贯穿于工作全流程。要遵循国际规则,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风险防范的法律层次和操作性。《国际卫生条例(2005)》是目前国际上传染病防控的唯一规则依据,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扩大监测各种健康威胁的范围;发展信息共享网络,推进全球化防控;明确公共卫生监测标准,落实具体国家责任;坚持公正、客观、透明的治理原则等。我国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同时,也应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信息,并接入国家监测网络。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组织实施健康促进的规划和行动,推进全民健身,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评价指标为抓手,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中“预防为主”的“筑基”功能。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国家统筹及顶层规划设计,建立统一接入标准的“国家卫生健康协同服务云”,以面向公众开放个人动态电子健康证明(健康码)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查询服务为目标,整合应用分布式边缘计算等“雾化”技术[4],整合国家、地方现有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数据中心计算与存贮资源,以“谁采集谁负责,谁接入谁服务”的运营模式,建立统一信息服务门户,提供全国一体化虚拟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查询与应用服务。
2.3 、全面深化医-防分工业务协同,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管理能力
坚持公共卫生的“公共益性”原则,不断优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与义务能力,加大推进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保健感染控制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医防协同,信息互联互通,关口前移,实现传染病早期症候群、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的智能化监测。对开展病原学研究、监测、检测服务的各级各类的微生物实验室,建立公共卫生的监管和信息报告制度,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形成统一的监测网络,完善监测预警触点。以实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与协同配合,建立集监测、预警、诊断、治疗、康复,以及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以医院为基础的新发重大传染病预警业务流程,见图1。
2.4、 建立量化评价指标,动态监管评价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服务
以实时监测数据为依据,取消手工报表上报,对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监测、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完善构建医疗保障对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医保、医疗、疾病控制乃至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完善国家公共卫生治理的社会应急组织体系,提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动员、社区治理和企业相互间协同的应急能力。例如: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生物安全监控、传染病早期症候群监测集成信息体系。
图1 以医院为基础的新发重大传染病预警业务流程
2.5 、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数据协同信息共享平台
中央与省统筹地方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一体化。加大医-防融合信息化建设投入,强化顶层规划,共建、共治、共享,统一部署实施。建立常态化人群健康大数据健康共享服务生态。融合第三方人口迁徙网络大数据,消除数据交互堵点,实现传染病症候群、病原学监测、急性传染病病例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动态追踪、流行病学调查与随访管理。探索人口动态迁徙传染病动力传播模式,加大对多渠道传染病监测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的相关标准研究投入,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预警研判、响应处置等知识图谱,促进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传染病疫情的智慧化防控能力,最终实现可视化数字孪生仿真动态防控[5,6]。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国家卫生健康协同服务云”逻辑架构,见图2。
图2 国家卫生健康协同服务云逻辑架构
2.6 、联合社会资源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学培训项目
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培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具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人才,将公共卫生信息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应用。
3 、结语
要实现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体系这个目标,仍有很多管理和技术的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应对新发重大传染病时,首先要强化依法防控,通过立法保障,实现高效的信息采集智能化,以及无干预的系统运行机制,才能够实现疫情监测信息从医疗机构自动探测汇集,实现真正意义的监测预警。同时,全国一盘棋做到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网络直报、管理分级的自动运行模式。信息系统建设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就需要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甚至于对原有信息体系进行重构[7,8]。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我国公共卫生需补应急短板[EB/OL].[2020-04-19].http://h-s.www.toutiao.com.forest.naihes.cn/a6817130305594327566/?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i mestamp=1587253982&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20041907530101001404702609D493C E&group_id=681713030559432756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1-731.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9:1-407.
[4] 行业研究所.下一次IT变革: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EB/OL].[2020-05-25].http://h-s.www.toutiao.c o m/i6830807427483435524/? t 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 h a r e&w x s h a r e_c o u n t=1&t i m e s t a m p=1590550216&a p p=n e w 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20052711301501002704913400442C37&group_id=6830807427483435524
[5]胡巧玲,茹金平.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口迁移量预测模型仿真[J].计算机仿真, 2014, 31(10):246-249.
[6] 维科网.数字孪生平台:筑牢智慧城市建设的根基[EB/OL].[2020-02-17].http://bas.qianjia.com.forest.naihes.cn/html/2020-02/17_360709.html.
[7]马家奇,赵自雄.中国疾病控制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 13(1):18-21.
[8]林鸿波,沈鹏,孙烨祥,等.基于大数据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响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20, 17(4):416-421.
1前言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始终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生产出来并经检验合格,中间牵涉到生产工艺及质量检验的诸多环节,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给药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制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依赖于...
结论本文主要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研究,提出构建中信渤铝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设计方案。文中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归纳总结了相关理论,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以中信渤铝公司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当...
第4章中信渤铝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方案设计及实施路径4.1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方案设计。4.1.1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中信渤铝公司的信息系统整合建设应该遵循一条务实有效的信息化路线,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对信息化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由简到繁、根据流程和...
目录第一章开发背景1.1引言1.1.1课题的选取原因1.1.2系统的功能要求1.1.3系统的性能要求1.2可行性研究1.2.1可行性分析1.2.2重新分析问题1.3需求分析1.3.1需求分析意义第二章总体设计2.1结构设计的目标及思想2.1.1结构设计目标2.1.2结构设计思...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经过5个过程组:启动、规划、执行、监督控制、收尾。其三大重要目标:进度、质量、成本的完成,既要求企业大环境的支持,又要求项目组小环境的配合;既要有管理创新,又要有知识和经验的沉淀。1、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要素1....
企业工作人员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管理,使企业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云计算环境下,信息技术获得了进一步更新和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最新计算模式获得了发展,在这一计算模型下,大量的计算任务能够被均匀分配,这样人们就能...
第2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理论2.1相关概念界定。2.1.1信息技术。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技术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出于各种研究目的,存在不同的观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哈罗德莱维特教授(1978)最早探讨了信息技术的概念,认为信息技术是...
第5章预算投入及保障措施通过对中信渤铝公司各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的归纳研究,以及对整合信息系统具体案例的综合分析,本文试图从信息系统整合投入预算和保障措施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一定程度上改善中信渤铝公司的经营管理现状,提升企业信...
1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简析在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它的主要功能是便于企业掌控所有货物的流动动态,同过该系统,企业可以随时监控货物的地点、生产情况、运输和配送情况及时的进行了解,通过掌握货物的情况,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企业规划、目标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经济运行以及航天科技等各个领域。通过对中信渤海铝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信渤铝)的实地调查研究以及本人在该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发现中信渤铝的各子公司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