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建国以来我国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9-18 共6936字
  摘要

       本研究重点以1983年之后各个阶段医院会计制度基础和实践运用为研究客体,采取横向揭示和纵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变革列示和差异分析,进而对未来医院会计制度作以粗放探讨。
  
  1 建国初期至1983年医院会计制度概要

        建国初期至1983年,医院执行的是预算会计。1965年以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一样,沿用的是“借贷记账法”.1965年,财政部在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上,开始试行以资金活动为主体的收付记账法(简称资金收付记账法)。由于国家对医院采取“差额预算管理”,即“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办法,因此医院预算可称作为各级总预算分配给卫生事业指标中的一项[1].原国家卫生部曾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一套会计制度。其理论上的出发点,就是认为事业单位不产生盈利,资金运动属于国民经济再分配的范畴,因此沿用的是行政事业会计模式的套路。
  
  1.1医院会计的主要特点
  
  (1) 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2) 记账方法:以“收”、“付”作为记账符号。这种以收付为方向的记账符号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含义相一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增加结存记同收,减少结存记同付,其他业务有收有付[2].(3) 资金收付记账法的平衡公式是: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且预算内和预算外各自平衡。(4) 会计科目固定划分为资金来源类、资金运用类和资金结存类三大类,共设置了18个会计科目,其中预算内科目设置了11个会计科目,预算外科目设置了7个会计科目。
  
  1.2实践缺陷
  
  1.2.1全套会计科目没有反映出医院会计所独有的特性。会计业务分类归属相对简单,会计账簿仅仅起到了流水记录的作用。
  
  1.2.2由于当时医疗行业的管办模式是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了医院只管技术应用,开支向上伸手,不讲成本消耗的办医格局[3].医院经济运营毫无压力可言,会计尚未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医院日常积累十分薄弱。
  
  1.2.3用“收”、“付”作为记账符号,不能全部概括复杂的经济业务活动,尤其是对于转账业务,难于理解。其次是将会计科目分为三大类,但在记账设置和记账凭证时将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分为一类,资金结存分为一类,在理论上无法解释[4].
  
  2 医院会计制度发展的第二阶段(1984-1988年)
  
  1983年5月23日,原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制定的《医院会计总账科目》、《医院会计收支科目》和《医院收支情况表》 颁布实施 (卫计字 〔83〕 第106号)。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大类,设置了23个总账科目和收支明细科目。医院会计科目的单设及统一,是医院会计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开启了医院会计制度的新纪元,形成了独立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雏形,为加强医院会计核算和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
  
  2.1医院会计制度特点
  
  (1) 取消了预算内和预算外科目的界限设置。调整并增加了总账科目,制定了收支明细科目。(2) 预收款、药品进销差价、药库药品、药房药品等科目的开设,显示出了医院会计的特色。(3) 专用基金科目的开设,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积累来源。(4) 对医院的收支情况制定了统一的报表。(5) 医院基本建设投资及支出实行单独设立账簿,与医院医疗业务分开核算。
  
  2.2实践缺陷
  
  《医院会计科目》 的颁布实施对调控医院经济活动,维护医院经济秩序,突出医院经营成果,规范会计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院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在实践过程中《医院会计科目》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
  
  2.2.1会计科目分类的合理性有所欠缺,有的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笼统。如预收款、暂存款、应收款、暂付款等科目,未对资金性质进行分类,统一在一个科目下列示,不能清楚地反映地医院不同资金的往来情况。其次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折旧,不利于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维持简单再生产。再者会计报表简单,无法满足医院和上级管理部门的需要[5].
  
  2.2.2以收付实现作为核算基础,难以真实的计算和确定本期财务成果。收付记账法无法满足医院日益庞大的资金循环。“业务收支”科目无法满足多种资金的核算需求。医院业务收支逐月累计计算,年终一次结转的账务处理方法,不能及时的反映医院资金收支结余,不能及时计算和提取各项专用基金[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