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邓小平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论探析
【第一章】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绪论
【第二章】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邓小平经济改革认识论思想内容
【3.2】邓小平经济体制革新认识论思想的特点
【第四章】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结束语/参考文献】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4.1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像邓小平曾讲的那样,"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与对经济体制变革思想的认识,我们逐渐的理解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基本含义,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与进程。
4.1.1.我国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来发展和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整个一个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健全到健全、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经历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也认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毛泽东认为,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还要改革。"正是有了之前的一些科学的原理,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从实质上来看是符合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方向的,但是还不够完善。其中经济制度的一些方面还同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又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通过改革来发展和完善。只有不断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使改革的自身不断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中的社会经济才是有希望的。因而,社会主义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才会更加的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需要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优越的制度,这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出来的,这种优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正如邓小平说的那样:"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阻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从体制上不断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阐明了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改革的过程就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4.1.2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
在 1992 年初,以邓小平为主所发表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要在邓小平经济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决定确立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市场经济道路。在邓小平经济体制带领下,中国将在制度上实行全面建设,在体制和机制上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我国现在推行的经济体制是以法制经济为主。它的首要条件是法律体系对其提供支持。人们要有法律意识方面的觉醒,再而就是要把人治层面与法制层面相结合。中国如果要想在如此复杂的国家社会中赢得主动地位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为中国日后的发展赢得更多的主动权。除此以外,我们要在宏观调控上做出要有的调整,政府应该作为最主要的角色参与到市场的监管中去,勿忘有所谓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适当的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领域做调整,让企业的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统领者。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市场经济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减少国有企业发展的费用支出具有很大的成效意义。政府要联合群众一起为建设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多做一并出力。期间,政府要适当的加强一下宏观管理的力度,以政府的威严来确保宏观经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下进行运行。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这两者在互相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又能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4.1.3.实现中国梦需要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指导。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上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 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指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会议上还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坚持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及时的处理这些矛盾,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宏伟目标的经济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下阻碍,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总之,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始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实现中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2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融合的世纪问题。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世界上最有优势的制度,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他们否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相容的,认为资本主义不能搞公有制,"在一个自由社会里能够利用的知识远远超过了最聪明的统治力的理解力。"然而完全的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西方经济理论还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能取代市场机制。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高度统一的有机体。这一点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邓小平指出,"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邓小平利用、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摒弃了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的传统观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把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最后,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飞跃。斯大林也曾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会长期保留商品货币关系直到它结束为止。然而,以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是苏联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征,而且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模式。
在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需要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做支撑。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同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比起来也更为有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格外的密切,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要想尽快的同世界经济接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否则,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完成了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了他们的反抗后,从当时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竭尽全力寻找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具体道路和方法,新经济政策应时应需在苏俄开始实施。...
引言《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于1776年的经典经济学巨着,在经济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有着西方经济学圣经之称,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全...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第二篇第三章中论述了生产劳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投入在劳动对象上能增加它的价值,可以生产价值,因此称之为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因为它把维持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产生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了原材料的价值上...
第三章李先念经济思想的内容与特色一、李先念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财政经济思想1、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认识财政经济思想是李先念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李先念认为:把财贸工作比作是人体的循环系统,人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血液循环,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也...
祝世康(1901--1982),学名廷模,字尧人,笔名鲁膺,江苏无锡人。1920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后赴美留学,主修经济学,先后获理财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一度在国民政府任职。1937年抗战爆发后,祝世康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民主运动,在其担任...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是世界经济思想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出发,才能明确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历史方位和丰富内涵,才能充分展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对世界经济思想文明成果的吸纳和对世界经济思想发展的贡献,凸显对人类文明互鉴的关注与思考。...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在平常语境中,群众用来指代与官员、领导相对应的普通民众群体。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境中,群众主要是指剥削者、压迫者以外的人群,它们具有推翻剥削和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直面中国经济社...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人类生存,更成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我国学者也试图从演化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寻找发展生态经济的依据。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毛泽东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是最早提出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56年初,在当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开始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