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探析
【第一章】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研究绪论
【第二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前提
【第三章】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第五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五、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必须坚持高效发展农业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业生产力水平则是衡量这一概念的重要指标。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以及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发现。一旦新的生产力与旧有生产关系产生矛盾,或者在新的经济基础与旧有上层建筑产生矛盾的时候,整个国家和社会就会受到各种冲击。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随后还发表文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将农业生产力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因而强调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类问题,以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最终使我国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一,新的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关系诞生的物质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对立统一体,二者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重点之一,毛泽东认为农业生产力的空前进步,可以有效改观农村经济基础。当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生产关系就将成为时下生产力的瓶颈,最终被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
其二,新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毛泽东坚定地相信,农村生产关系的革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前,毛泽东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社会视为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方法,并称:"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自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的了解不够透彻,因此提醒广大领导干部要避免盲目性。新中国建立之后,虽然土地改革给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但遇到的问题不能被掩盖,毛泽东适时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思想,解决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燃眉之急,也从根本上证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三,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独立和解放以及社会制度变革等问题首先置于领导人面前,因此我国没有客观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建国后,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毛泽东意识到,是时候也必须要发展农业生产力了,他还精准地判断出,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并于 1956 年的工商座谈中解释了革命的真谛以及最终理想,强调我党工作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毛泽东十分看重具体工作的实际作用,提出:"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凡足以妨碍农民进行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必须避免。"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农业是一切事业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因此,必须将提升农业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任何工作都不可以与农业发展相矛盾。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延续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农业产量,使农村气象一新。而面对当今全球农业激烈的竞争局势,我国更应该高度集中注意力,时刻关注国际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并且坚持落实一切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党中央十分肯定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还进一步以农业发展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状况收获喜人,国家面貌春意盎然,但我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农民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现代化建设要将这些问题逐一突破,我国才能彻底摘掉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这顶帽子。
(二) 必须坚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邓小平在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时,秉承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这就进一步表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一,农民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民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直到现在这一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建设。一方面,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其现代化性质的水平决定着农业的走向。增加农民的受教程度,可以给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毛泽东对于农民权益和农民思想的研究是比较透彻的,其农业现代化思想将会有助于处理国家、集体以及农民三者的辩证关系。
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实现优质与高产,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要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从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转变。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农业精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合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力求科技兴农,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在科技创新的护卫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三)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工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布局。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将要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章节,实现工农业的双向现代化成为我党在下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
其一,农业是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具资历的物质生产部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各种资源。马克思从根源上揭示了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并且进一步强调,农业劳动是任何一切劳动得以存在的自然基础以及客观前提。
西奥多·W·舒尔茨也曾表示,传统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障碍,并且认为用农业现代化取代传统农业是最佳对策。毛泽东同样肯定了农业的根基地位,其农业现代化思想更是充分强调了"农业是基础"的观点,并将发展农业生产定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1948 年的晋绥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三年困难时期的洗礼,使毛泽东变得更加冷静沉着,并且认识到农业极大地关系着国计民生。1962 年 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方针。毛泽东认为,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更给工业提供着资源和市场。196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农业现代化列为四个现代化之首,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工业化甚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状况。
其二,工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毛泽东经过反思发现,我国遭受屈辱的原因是工业水平的落后,因此强化工业成为了我国政府最为实际的一个目标。工业是一个民族得以独立的重要保障,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直接作用于农业现代化,决定着后者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毛泽东深知我国的工业发展任重道远,并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定为了党和人民的核心任务。
其三,协调发展工农业,努力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全球各国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权衡农业与工业地位的问题,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国家壮大的长远之计。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真正扎根于神州大地,毛泽东坚持把"工农业并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为只有当农业与工业的进程相当匹配时,国家整体现代化建设才会有更加牢靠的根基,毛泽东也就此推出结论: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就像是一桌盛宴,其中农业与工业发展的配比十分考究,权衡利弊、掌握火候对于尽快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四) 必须坚持努力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进入 21 世纪之后,全球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环境都在飞速的进步,在国际大背景的衬托之下,"三农"问题成为了热点议题。"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必然产物,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我国众多领域都有着太过重要的意义。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三农"问题给我国带来的烦扰。
其一,一定要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农民作为实践主体,如果缺乏投身建设的意愿,那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便成为了空中楼阁。只有让农民看到了切实的利益,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毛泽东也因此一直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作用,曾指出:"总之,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为了确保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我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的进步程度,直接关乎着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生活水平。毛泽东反复强调,农业生产力是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并教育党员干部要重视农业,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其二,一定要努力提升农村的医疗条件。农民的个体健康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并推动着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回想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对偏低,农村整体医疗水平比较落后。脏乱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给各类传染病的蔓延制造了机会,导致当时农村的人均寿命甚至达不到 40 岁。面对如此困境,毛泽东于 1951 年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强化农村的卫生工作,可以促进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保障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其三,一定要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虽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三者的利益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分配的问题,其内部也存在着矛盾。毛泽东再三强调,必须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程度。
从中央颁布的一号文件以及两会上提出减免农业税的政策上,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而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中的闪烁点,仍然在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照亮出路。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完成了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了他们的反抗后,从当时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竭尽全力寻找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具体道路和方法,新经济政策应时应需在苏俄开始实施。...
以舒马赫(Schumacher)为代表的中间技术思想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工业化道路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此展开的探讨一直没有中断,许多重要的报刊、杂志(如theFebruaryCenterMagazine、Resur-genceMagazine、theObserver、Mana...
引言《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于1776年的经典经济学巨着,在经济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有着西方经济学圣经之称,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全...
结语无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价,还是以当代的思维去研究,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光芒都是无法被遮盖的。现阶段,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研讨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当代评述,并且...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第二篇第三章中论述了生产劳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投入在劳动对象上能增加它的价值,可以生产价值,因此称之为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因为它把维持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产生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了原材料的价值上...
第三章李先念经济思想的内容与特色一、李先念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财政经济思想1、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认识财政经济思想是李先念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李先念认为:把财贸工作比作是人体的循环系统,人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血液循环,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也...
祝世康(1901--1982),学名廷模,字尧人,笔名鲁膺,江苏无锡人。1920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后赴美留学,主修经济学,先后获理财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一度在国民政府任职。1937年抗战爆发后,祝世康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民主运动,在其担任...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是世界经济思想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出发,才能明确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历史方位和丰富内涵,才能充分展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对世界经济思想文明成果的吸纳和对世界经济思想发展的贡献,凸显对人类文明互鉴的关注与思考。...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在平常语境中,群众用来指代与官员、领导相对应的普通民众群体。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境中,群众主要是指剥削者、压迫者以外的人群,它们具有推翻剥削和压...
一、毛泽东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是最早提出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56年初,在当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开始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