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理念与实现途径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刘吟霄
发布于:2020-02-08 共8178字

  摘    要: 共享发展要求人人参与发展过程、人人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发展效率的统一。实现共享发展,首要解决的是分配问题,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逻辑,分配关系实质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资本统驭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按劳分配。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来看,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全民共享,内容是全面共享,方式是共建共享,过程是渐进共享。通过注重初次分配效率和起点公平以及再次分配效率和结果公平的途径可以推进共享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才能保证当前共享发展的合理性和长远性。

  关键词: 马克思; 分配理论; 共享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

  Abstract: Shared development requires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njoy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which is the unity of socialist fairness,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To realize the shared development,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distribu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economics. According to the ideological logic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special, the main contents of Marxist economic distribution theory are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distribution theory, we examine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way of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from four aspects: each and everyone sharing, comprehensive sharing, co-construction sharing and gradual sharing, for the four aspects reflect that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of Marxist economics. Our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shar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of China's distribution system.

  Keyword: Karl Marx; theory of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e study of Marxism in the 2lst century;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69倍。在基尼系数方面,2010—2018年,中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81、0.477、0.474、0.473、0.469、0.462、 0.465、0.474和0.467,虽然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连续9年超过国际公认的社会贫富差距“警戒线”0.4。这充分表明,目前中国在分配领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正是推进共享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利益分配问题的探讨,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题中之义,基于对马克思经典文献中相关理论的梳理,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域下考察共享发展理念,可以为推进共享发展和中国分配制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随着他对生产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从分配的一般规律来看,他认为分配关系由生产关系决定;从分配的特殊规律来看,他分别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特殊社会形态下的分配规律,并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构想。

  (一) 分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不过是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1人们总是从年产品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一分配结果出发,直觉地把分配形式看成是各生产要素得到实现的最确切表现,分配也被专门规定为经济学的对象,和生产处于同样的地位。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如果劳动作为劳动一般而不是雇佣劳动的形式,它参与产品分配的方式就不表现为工资;生产资料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私人资本的形式,它参与产品分配的方式就不表现为利润;土地作为土地一般而不是地产的形式,它参与产品分配的形式也就不表现为地租。马克思明确否定了那种认为生产工具和社会成员生产关系的分配先于产品的分配的错误观点,因为仿佛从这个意义上是分配先于生产,并且决定生产,他进一步指出,“在所有的情况下,生产方式……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2。因此,无论从生产结果的分配还是从生产前提的分配来看,分配都由生产决定,这是分配的一般规律。
 

***的共享发展理念与实现途径
 

  (二)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各种具体形式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规律,即各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产品总价值被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分成三个部分,并采取三种不同的所得形态:一部分以利润的形式归属于资本所有者,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归属于土地所有者,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归属于劳动力的所有者。表面看来,好像资本、土地、劳动三个要素都参与了生产,都成了创造财富的源泉,实际上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他自身所得到的物质财富即工资反而越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当考察工人与生产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工人的异化首先表现在生产行为、生产活动本身中,表现为工人同其自身劳动的异化,即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他自己。这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离开了生产资料,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的材料。工人只能放弃对自己劳动的所有权,成为自己劳动产品的奴隶,以获得维持生存的工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劳动的主人,不是劳动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劳动服从自己。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关系使工人隶属于资本,与自身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统治其的力量就越大,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物化掩盖了这一事实。所以,只有当一定的生产形态消灭时,与之相对应的分配形态才能消灭,只有当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时,各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才能最终消灭。

  (三)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已经有了初步设想,在第一卷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4。在第二卷中,又进一步完善了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5。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理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多个方面。在经济上,社会生产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他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这两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分配方式完全不同。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而在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7,即按劳分配。

  二、 ***的共享发展理念

  ***的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在马克思分配理论视域下,从主体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强调社会发展的成果要覆盖全体人民,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出发点;从内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成果都要共享,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对象;从方式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注重机会均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从进程而言,共享是渐进共享,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实现过程。

  (一)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出发点:全民共享

  “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8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小,以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等问题,成为实现全民共享的主要障碍。全民共享,就是要把社会发展的成果分享给全体人民,在促进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补偿投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保证发展利益的公平分配,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全民共享的目的和方向所在。坚持全民共享,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二)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对象:全面共享

  共享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层面、物质财富分配层面的共享,其内容是随着实践和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的增加不断丰富的。要进一步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文化领域共享,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文化、教育资源均衡,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在生态领域共享,要深入贯彻“环境就是民生”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的环保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让人民共享美好的生活环境。坚持全面共享,体现了在分配对象上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继承。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对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个人只有从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中解放自己,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共建共享

  共享发展不是少数人“做蛋糕”,其他人只“分蛋糕”,而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11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享发展,不是不劳而获,而是要人人参与社会发展,人人付出艰苦的努力,营造团结奋进、人人有责、人人尽力的发展环境。共建共享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生产方面,马克思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这个联合体生产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分配是对人们共用生产资料所共同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在个人发展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无论从社会生产层面还是个人发展层面,都包含着人人参与的共建共享理念。

  (四)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实现过程: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要允许合理范围内的差距,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出: “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13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这一实际出发,实现低层次、不均衡、有差距的共享发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坚定方向发展生产力,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实现过程也是渐进的、阶段性的。在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

  三、 共享发展的实现途径

  根据马克思对分配一般规律的论述,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由生产关系决定。因此,解决分配不公、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要从生产关系入手。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马克思的理想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将马克思的理论照搬照抄。推进共享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在制度层面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要结合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指导思想,针对具体问题,兼顾公平与效率,探索共享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 注重初次分配效率和起点公平,促进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

  1. 完善市场机制,坚持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收入分配就是各种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必然要求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贡献参与收益分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效率。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来,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让每个人都能共享这一发展过程。然而,随着各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和发达生产部门的流动,不可避免地会与落后地区和不发达生产部门产生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竞争起点公平,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合理性,实现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公平性。

  2.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

  长期不均衡的分配格局使劳动要素与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矛盾,劳动在要素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普通劳动者只能凭借劳动获得收入,造成劳动参与分配获得较低收入的现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14根据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按劳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劳动量,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从而对个人消费品进行分配。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普通劳动者仍然占据大多数,为了让广大劳动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必须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而调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共同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共享社会发展。同时,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不公的现象,政府要从法律上、制度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正常增长机制。

  3. 促进起点公平,切实保障发展机会均等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中,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组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平等地进行劳动,平等地分配社会产品。因此,共享发展不仅仅是让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发展中来,更进一步地,要让每一个参与发展的人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享有公平的发展起点,而不会因为家庭、地域、宗教信仰、财富状况而有所不同。要想实现共享发展的起点公平,首先要消除特权。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不允许少数人利用权力和金钱“走后门”;要破除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抑制企业寻租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均衡教育资源。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扶植力度,确保落后地区的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这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现实中由劳动者的技术和受教育程度差别所产生的分配的不公平问题的重要路径。最后,要保障就业机会均等。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现象,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就业机会均等。

  (二) 强调再分配效率和结果公平,保障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

  1.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否定了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观点,指出分配给个人的消费资料是“有折有扣”的,其中要扣除的一部分是“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着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15。马克思不但明确指出了总产品在公共服务上的分配,而且正确地预测了这一分配的逐渐增加。因此,想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的实现,必须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目前,随着公众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需求的增加,政府公共服务呈现出财政投入不足、供需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等的问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不断流向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造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政府一方面要从量上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服务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另一方面,要从质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分配给个人之前,还要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16。这一部分扣除使得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能分配到社会产品,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平等自由的生活权利,这不仅反映出马克思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更体现了马克思分配理论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指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17。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分配结果公平、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存在的覆盖面小、城乡不均衡、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参保,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其次,完善社会保障的管理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利与责任,防止权力攀比和责任推诿。最后,应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监管,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渠道,确保资金安全,严禁挤占、挪用社会保障资金的行为,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四、 结论和启示

  推进共享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分配问题。我国在改革实践中已经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使各类要素向发达地区倾斜,产生“马太效应”,逐渐造成两极分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产生了背离。马克思在研究中发现分配其实是物质利益的分配,物质利益问题的背后掩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因而从本质来看,分配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分配的不公平,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不公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18,每一个个人都得到解放,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质,实现了每一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权利,产生自由人平等联合劳动的生产关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分配关系。这正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不仅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是为共享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思路,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共享发展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9-1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6.
  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8***.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2).
  9***.在参加“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06(7).
  10***.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07(2).
  11***.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
  1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2).
  14***.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8-10-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1116983078.htm.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刘吟霄.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1):30-3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思想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