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其经济理论体系中,所提出的“以义统利”的财富观,“使民以时”的生产观,“轻徭薄赋”的赋税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崇俭黜奢”的消费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标准。当下,随着孔子学院和读经教育的风靡全球,儒学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更有西方学者宣称“人类要想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 2500 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因此,重新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济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对解决当前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孔子的主要经济思想
( 一) “义利并重、义以为上”的获取财富原则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夫子首先承认每个人都渴望富足的生活,厌弃卑贱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 并指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泰伯》) 认为在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中自己贫贱是可耻的。由此可见,孔子对财富和欲利的态度是十分肯定的,并不讳言对追求财富的强烈愿望,也深刻认识到贫穷背后潜在的危险,“贫而无怨难”( 《宪问》) ,而民怨乃政治冲突与紧张之根源。肯定了物质欲望是人的天性以后,孔子进而鼓励人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财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 并鼓励弟子“学也,禄在其中”“学而优则仕”,希望弟子们能努力学习,好去追求功名,并以功名身份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孔子强调应当遵循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原则。“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同时,指出在求利而不可得时,要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可见,孔子虽然肯定“求富”是人的本性,但这种本性是以不违“道”,不害“义”为前提条件的。
( 二) “使民以时、取予有时”的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阳货》) 孔子充分认识到四时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所以主张贤明君子应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不违背时宿,不逆日月而行,做到“使民以时”.并告诫统治者说: “使民如承大祭。”( 《颜渊》) 在役使老百姓时,要像祭祀天地祖先那样毕恭毕敬,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违时、过长、过频征派徭役,由是而打乱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农业的凋敝。“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第十七》) ,孔子将劳役不误农时,减少赋税,作为君主爱民如子的原则。同时,孔子注重资源的保护和生产的可持续性。“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述而》) 即是说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为的是避免破坏生物的繁衍和再生,造成资源枯竭。孔子对于谷物瓜果之类,亦是“不时,不食”( 《乡党》) ,并特别痛恨那种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暴殄天物的残酷行为,“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史记·孔子世家》)《礼记·祭义》中也记载孔子与弟子曾子的一番对话: “曾子曰: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不违时取用,注重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思想。这无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发达、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减少民众疾苦、促进生产发展以及保护生态资源有重要意义。
( 三) “度于礼、敛从其薄”的赋税思想
亲眼目睹了“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的社会现实后,孔子极力反对暴敛重赋,呼吁为政者在征收赋税时要遵循礼制的规定,尽量减少向人民征税。在《颜渊》章中,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灾荒年岁,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呢? 有若回答说,何不采用“彻”法呢。这里的“彻”就是“什一税率”,意为何不把现行的十取二的赋税改为什一税呢? 这样既能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又不过分加重人民的负担。尽管这是有若的观点,然而无疑反映着孔子的主张。在《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篇中,曾子请教何为不劳民伤财,孔子指出,“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鄽皆不收税,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意即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老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这些都是生财之路,而圣明的君主节制田税和使用民力,怎么还会浪费财力呢? 同样表达了孔子轻徭薄赋、按礼制征税的思想。同时,孔子对于横征暴敛特别痛恨,对他的弟子冉求为季氏聚敛,十分恼火,气愤地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孔子主张薄敛轻税,使民以时,这对于宽纾民力、保障百姓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财政收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四) “藏富于民、富而教之”的富民思想
民富则国安。孔子把富民、惠民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他深知一个国家只有人民富裕了,才容易治理,否则,四海穷困,就会“天禄永终”( 《尧曰》) .( 《孔子家语·贤君》) 记载,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答曰: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政事中最急需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进而问到,如何实现国家和人民都富裕呢? 孔子也给出了具体的主张,“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 孰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哀公不禁担心地说,如果按您的话去做,我的国家就会贫穷啊。孔子答道: “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君主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颜渊》章也说只有人民富足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才能得以丰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此主张统治者要施予百姓以实惠,济民于患难,做到藏富于民。同时,孔子并没有停留在富民这一基本层面上,而是进一步主张民富之后要对其实施教化,提高民众素质和生产水平。孔子周游至卫国时,看到卫国一派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提出了富、庶、教的治国设想。孔子意识到,只有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礼乐教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进而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最终达到民富国富。
( 五) “不患寡而患不均”、按“名”“位”配财的分配思想
贫富不均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针对春秋末期财富差异逐渐加大的现状,孔子立足于国家、社会之稳定,提出了“均无贫”的财富分配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历史事件中,当季氏准备攻打颛臾的时候,冉求、子路两人去拜见孔子,孔子责怪冉求身为季氏之家臣而不能阻止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 即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就不会觉得人口少,人人安分守己就不会有政权被颠覆的危险。孔子认为,国家财富不足不是引发祸患的根本原因,分配不均才是引发动乱的根源。但这里“均无贫”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平均主义,孔子也绝无削富以济贫者之意愿,其实质是指在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内部,同一等级成员之间财富分配尽可能彼此接近均同,避免造成过分悬殊,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因此而产生矛盾。那么,如何实现“均无贫”的分配理想呢? 他主张按“名”“位”配财,即社会财富的分配必须与等级、名分相符,不能违背礼制的原则和范围,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减少人际纷争、维护社会和谐。孔子的“均无贫”思想为后世要求改变贫富差距悬殊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六) “崇俭黜奢、节用爱人”的消费思想
《孔子家语·贤君》记载,齐景公问为政的原则时,孔子曰: “政在节财。”即为政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节省财物,杜绝浪费。面对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挥霍,而广大人民缺衣少穿的社会现实,孔子疾呼统治阶级要戒奢尚俭,回归到“礼、乐”规范的限度之内去,使自己的生活和物质待遇与名分、等级相称,在消费方面不可僭礼而行。因此,孔子强烈谴责季氏以大夫身份而私自享用天子才能享受之礼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同时,在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他提倡节俭,“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述而》) 同时,在个人物质享受方面,孔子本人也身体力行,躬守节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 而且要求有道德情操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学而》) 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大加赞赏,而对“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和“士而怀居”的“士”则显得不屑一顾,并且批评管仲在个人生活方面过度奢侈,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八佾》) 但是,孔子的“俭”也是有“度”有“节”的,以不违反礼的规定为前提,像子贡欲去“告朔之礼”,孔子便极力反对,批评说: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 胡寄窗先生用“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八个字对孔子的消费观进行了精辟的概括。
二 对当代的启迪
孔子的经济思想将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等都进行了规范和引导,这些思想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借鉴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制利”的获取财富原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解决在财富创造过程中面临的财富理论困境,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一些人私欲膨胀,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丧失党性,无视国法,为了敛财不择手段。“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毒大米”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社会的道德秩序,引发了深刻的道德危机。面对这些人们在极度追求物欲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用正确的道德信念和法律来规范经济利益和全社会的行为。借鉴孔子以义制利的理财原则,肯定“义然后取”的合道德行为,反对“不义而富且贵”的行径,对于营造一种重义轻利的舆论环境、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提供坚强有力的伦理支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借鉴孔子“均无贫”“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富民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从而构建均等化的社会主义财政体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平是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和结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状,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借鉴孔子“均无贫”的分配思想,努力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加大减税力度,于民休养生息,真正做到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切实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建立在一个丰厚可靠的基础之上,这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
再次,借鉴孔子“崇俭黜奢、节用爱人”的财政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抑制铺张浪费,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从而解除全体国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幸福指数。近年来,关于一些政府部门“乱花钱”的报道屡见不鲜: 一些地方财政并不宽裕,但政府办公楼越盖越豪华,广场越修越气派; 一些市政设施重复投资,拆了建,建了拆,折腾起来没完没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消费”居高不下; 天价宣传片、天价午餐等事件,更是一次次刺痛民众的神经。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倡导孔子崇尚节俭、节用爱人的经济思想,极力反对不讲效益、铺张浪费、重复投资等行径,从而将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花在刀刃上,投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为每一位国民提供一个“安全网”,切实解除后顾之忧,显得尤为迫切。
第四,借鉴孔子“使民以时,取予有时”等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建设美丽中国,从而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环境领域问题频发,近年来困扰多地的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事件,一次次对我们敲响警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借鉴孔子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注重生产的可持续性思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从内心深处建立一道坚不可摧的规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有效发挥一系列经济手段、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缓解近些年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2]司马迁。 史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王国轩,王秀梅。 孔子家语[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4]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简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崔明霞。《论语》中孔子的经济思想初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4) .
[6]雷永强。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 5) .
[7]张洪江。 孔子财富伦理思想探微[J]. 学术论坛,2011,( 5) .
[8]蒲沿洲。 孔子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渊源及诠释[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 .
摘要李先念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领导者和奠基人。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主席和全国政协主席,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长期负责我国的经济工作。在经济实践中,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正确立场,始终非常重视民生,重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财经思想。本文以陈云财经思想为研究对象...
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经过许多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从无到有,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解放以后,由于党对继承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从事这门学科研究工作的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有的出版机构还在这方面出...
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2研究现状1.2.1关于张培刚的学术生平1.2.2关于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主要内容的分析1.2.3关于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评价1.2.4关于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当代价值1.3研究框架和方法1...
摘要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者。本文是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形成了这篇论文。首先分析了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以及从两个阶段来探索其发展轨迹。其...
摘要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留下的世界性作品《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的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维吾尔族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榜样。《福乐智慧》不仅是维吾尔族的宝贵遗产,也是祖国文化历史的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福乐智慧》问世于喀喇汗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党中央提出了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方案,并做出了总体部署,举世瞩目。显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回应了广大人民...
摘要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内容与他在革命与建设年代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且与其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渊源暗合,可见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及高度的统一性。邓小平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这些不仅蕴含着普遍的经济学道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恰当的研究方法在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在内的任何研究领域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如何,何为正确恰当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应用和创新方面又会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
一、遵循科学的学术规范,尊重经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胡寄窗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了西方规范的经济学教育,掌握了理论经济学的分析范式。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己经分门别类且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而中国经济学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科学中最落后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