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钧,字季陶,江苏丹徒人,20-40 年代着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与马寅初、方显廷和何廉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经济学家,曾任中国经济学社社长、重庆商学院院长、国名经济研究所所长,是《经济统计月志》、《国民经济月刊》、《经济动员半月刊》等杂志的主编,除学术领域外,他还曾先后担任北京政府经济讨论处、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国民资源委员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起草委员会等政府机构担任要职,主要着作有《我国佃农经济状况》、《经济动员与统制经济》、《非常时期的货币问题》、《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等。
在我国封建体系中,农业一直是产业的主导部门,直到宋朝资本主义萌芽才开始出现,手工业和民族工商业开始缓慢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下,我国经济体系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针对产业经济的研究也随之开始,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产业经济理论对于近代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性,思维也异常活跃。 刘大钧的产业经济思想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利用在高校、杂志社及政府机关的职务之便,刘大钧希冀能够推广自己的产业经济思想,在产业政策方面做出积极的实践,然而由于政局动荡和他思想的先进性,在当时的时代几乎全部落空,然而其思想的深刻性及科学性作为一种学说,对当时及当代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产业结构思想
(一)产业分类及各产业发展思想
1.农业和垦牧业。 刘大钧认为,中国农耕思想源远流长,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应该按照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将土地分给农民,然后由政府引导改良耕地方法,因地制宜种植作物,从而使得农业得以发展,但是在刘大钧看来,中国当前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与西方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尚还有一大段差距。 对于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 他总结有四点, 一是农业常常遭遇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而中国对于这些灾害还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二是农民见识短浅,一年到头只知埋首耕作,但是却时常受到中间人的盘剥, 即使是丰收年也不见得富裕起来,大多数人辛苦一年却入不敷出。三是农民思想守旧,在耕地方法上墨守成规,不肯采用新的耕种方法,也不敢播种其他非传统的农产品,即使是政府出面引导,也多采取观望状态,不敢付出实践。四是农民缺乏农业融资渠道。农民本身贫困,遇到旱涝灾害或入不敷出时只能想高利贷者借助,但是在利滚利的盘剥下,往往难以偿清理想,最后濒于破产。对于 20 实际 30 年代中国盛行的农业合作社,他认为仅从理论上而言,合作社是为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等整个生产流程提供服务的机构,对农业融资、生产、营销等都应该发挥重大作用。 但是在实地调查中他发现, 在农村合作社运作中存在一个关键性的威胁,就是它的实际掌权者多为当地的土豪劣绅,他们将银行低价贷给的借款高价转给农民, 对农民来说和原来的高利贷借贷并无区别,而起他们还可以从中牟利,农民对于合作社的参与度和信任度降低, 合作社原有的价值也并没有起到。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他认为关键在政府对农民的引导,政府应该向农民大力宣传相关政策,使农民了解并能运用这些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制度, 同时农民对于政府倡导的农业建设活动也应该积极参与, 共同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不断改进,中国的农业也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垦牧业发明,刘大钧认为我国幅员辽阔,特别是边远省份开发机会良多,内地虽然开发机会少但是人口稠密,因此可以将内地的人口、技术等优势迁移到边境大片未开发地带开垦牧业,从而有效利用资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但是我国中原地区人民安土重迁,家思想根深蒂固,安逸的中原环境也造就了人民固守本土不敢冒险的劣根性。 因此他倡导国民学习美国的“边疆精神”,移民边境、开发边疆,从而推动垦牧业发展,也使国家强盛。
2.矿业和工业。 刘大钧认为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其资本投入大、危险性高,而且国人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使得国内存在大片为开采的矿产, 对于矿产量多少也缺少调查。 借鉴西方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只有资本家和企业家对此进行投资,我国矿业才可能发展起来。 工业方面, 他认为自从清末以来政府引入新式工业之后,从事工业的人已经增多,不过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发展基本工业和重工业等人民不宜办的工业, 其他的还是鼓励民众自己创办。 他任务中国工业的制约因素在资金。 运输和工业发展顺序等方面,尤其是最后一带。 他认为应该先发展消费品, 其次才是半制品工业和基本工业,我国资金有限而且轻重工业的投资会制约到彼此的发展,只有通过轻工业为重工业累积资本,循序渐进才能使得各产业发展顺利。
3.商 业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根深蒂固的 “重农抑商”,所谓“士农工商”,商被当做轻贱职业排在末位。但是刘大钧认为,国内大凡富豪者几乎都是商人,在海外经商的华侨中也多夫人,近年来南洋地区的商业也基本都在华人的操纵之下,因此他认为我国人民有着天生的从商才能, 但是也需要政府采取手段加以约束和规范。 比如在各省粮食丰收情况差异大时,政府应采取措施调剂供需,可以建筑仓库、储存米粮;对于商人暗中操纵市场价格,或者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消费者价格过高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市场的情况,政府应进行监督和惩罚;政府还应加强市场监督,普及商品检测方法,防治出现商品掺假情况,提高我国商品的质量标准。
4.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 。 交通运输和金融各产业发展的重要流通渠道,前者是人及商品的流动渠道,后者是资金的流通渠道,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刘大钧认为若果交通运输不便,那么货物就不能流通,经济就不能顺利运行。 畅通交通的思路是政府建筑经营主要的交通干线,并规划指导民营资本建筑与经营支线,这样可以避免一方资本吃力或者运营乏力,使得交通建设迅速发展, 从而推动其他一切事业发展。 金融业对于其他产业都影响重大, 因此关键要保证其稳定性。 政府应对其实行必要的统治政策,防治其操纵市场造成市场泡沫,可以引入私利金融机构与政府共同管理。
(二)工业化思想
刘大钧对于工业化的定义是为 “各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以科学化及合理化”,这个概念相对于一般的工业化定义更显得宽泛、涉及内容更广,更具科学性,指出了工业化各个生产要素如科技水平和应用等的转台,而且这种定义也表明了工业化的推进将会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即由农业为主导转向以工业为主导。 在工业化目标方面, 他认为国防和民生都很重要, 但不能以统一标准断定各自重要程度。 认为民生是工业化的目标和发展动力,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放弃,但是会受到国家经济力量的制约而影响其改进程度, 国防则取决于国际环境,根据战乱时期和和平时期决定积极和消极的发展策略。 针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条件, 他认为中国在天然资源、劳动力与资金、运输、市场及政府措施等四个关键方面都没有优越性,但是他认为通过国民的努力这些条件是可以改善的, 而且他指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贸易、抵制洋货、货币贬值、外来资本增多等多个有利因素,当然也面临杂税多、内战、法律不健全、政府引导措施不当、投机盛行、缺乏专业人才、组织不利等不利因素。
二、产业组织思想
产业组织主要指产业内的企业间竞争或垄断的关系,企业、产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及运行形式,以及这种形式最终达到的市场绩效。 刘大钧的产业组织思想主要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政府与企业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刘大钧认为中国要想实现工业化就一定要走计划经济的道路,但这种计划经济不是统制,也不是由政府部门完全包办。 他强调政府应该施行有限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不能统治一切经济行为但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国家不应经营一切企业但应该掌握基本企业。 对于政府完全包办的行为他强烈抵制,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他也表示不同意。 他认为应该是在政府有意识有组织的引导下,联系各种经济活动,从而走向工业化,工业化的成果应该是国人共同拥有而非私人利益的最大化。 他认为工业化是否有效率的标准是计划经济中的层次划分,层次的划分应该按照所办经济事业的主次轻重划分,急于应办的放在首位, 其他的则可以限制或放在计划外。 而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 刘大钧认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工业化的组织形式, 因此对于重要的部门和产业国家应该自行经营或采取垄断。
参考文献:
[1]聂志红.民国时期工业化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叶世昌,施正康,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M].上 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智君. 刘大钧的产业经济思想述评 E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1l7— 122.
[4] 孙大权 . 中国经济学的成长 : 中国经济学社研究 (1923 ~1953)[M].上海:三联书社,2006.
[5]刘大钧.确立经济政策以发展国民经济提案 Ez].上 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企业史资料中心,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档案,o1 一 OO6,1935.
[6]马寅初.论 官僚资本[c] / / 马 寅初选集.天 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23—224.
[3] [7]刘大钧.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理论与实际[M].南京: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总会,1936.
[8] 刘 大钧 . 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M]. 上 海 : 商务印书馆 ,1945.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完成了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了他们的反抗后,从当时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竭尽全力寻找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具体道路和方法,新经济政策应时应需在苏俄开始实施。...
以舒马赫(Schumacher)为代表的中间技术思想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工业化道路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此展开的探讨一直没有中断,许多重要的报刊、杂志(如theFebruaryCenterMagazine、Resur-genceMagazine、theObserver、Mana...
引言《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于1776年的经典经济学巨着,在经济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有着西方经济学圣经之称,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全...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第二篇第三章中论述了生产劳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投入在劳动对象上能增加它的价值,可以生产价值,因此称之为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因为它把维持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产生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了原材料的价值上...
第三章李先念经济思想的内容与特色一、李先念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财政经济思想1、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认识财政经济思想是李先念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李先念认为:把财贸工作比作是人体的循环系统,人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血液循环,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也...
祝世康(1901--1982),学名廷模,字尧人,笔名鲁膺,江苏无锡人。1920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后赴美留学,主修经济学,先后获理财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一度在国民政府任职。1937年抗战爆发后,祝世康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民主运动,在其担任...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是世界经济思想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出发,才能明确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历史方位和丰富内涵,才能充分展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对世界经济思想文明成果的吸纳和对世界经济思想发展的贡献,凸显对人类文明互鉴的关注与思考。...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在平常语境中,群众用来指代与官员、领导相对应的普通民众群体。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境中,群众主要是指剥削者、压迫者以外的人群,它们具有推翻剥削和压...
一、毛泽东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是最早提出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56年初,在当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开始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观点、见解和论断。诚然,就已掌握的文献来看,邓小平并未使用过科技创新一词,而是常常运用诸如变革、更新、创造、突破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