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

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的蕴涵及当代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10 共5566字
论文摘要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观点、见解和论断。诚然,就已掌握的文献来看,邓小平并未使用过“科技创新”一词,而是常常运用诸如“变革”、“更新”、“创造”、“突破”等词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表达形式的差异并不影响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丰富内涵。

  21世纪的今天加强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其内容体系,对于推进我国当前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中蕴含着许多精辟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75。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中许多重要观点形成的理论支撑,因为正是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才会进一步思考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的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94,“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698,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75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这次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仅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现。邓小平用敏锐而深邃的眼光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新特点、新趋势,因而强调:在当今时代仅仅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27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不仅是对科学技术功能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科技创新作用的高度肯定。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4〕36,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本身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产物。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肯定了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作用。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已近30年了,这期间世界的巨大变化越来越证明这一论断的真理性。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一个科技水平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能够拥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当认真饯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起步晚、起点低,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整体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又要着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打破科技发展中的爬行状态,努力实现科技赶超。同时,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2、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基础上,邓小平高度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邓小平看来,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既要重视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邓小平指出: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创造过辉煌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当前“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5〕90。邓小平的论述表明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1985年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就军队装备的现代化问题强调:“可以从外国买,更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1〕129。他认为:从发达国家取得先进技术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总有“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5〕406,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发展和强大,所以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5〕91。

  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敢于自主创新的巨大勇气。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终究已经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在一些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应当说我国已基本具备展开大规模自主创新的条件。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更应当发扬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当然,自主创新并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我们依然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全面了解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从而提高本国科技创新的起点。

  但与此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科技发展就会长期处于跟在别国后面爬行的状态,就会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直接影响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必须从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使我国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3、在推动科技全面进步的同时特别重视高科技发展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邓小平既注重整体推进、全面进步,又重视发展高科技。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都十分重视,指出:“各个领域都有要研究的问题,理科、工科、农科、医科都有”〔5〕53,甚至出口商品的包装,“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5〕20。因而他要求各行各业、每个部门都要重视科研工作。不仅专门的科研机构,而且高等院校、企业、军队也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此同时,邓小平又特别重视发展高科技。他强调,中国当今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能够拥有目前这样的国际地位,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两弹一星”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看到了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所以邓小平强调:“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1〕378,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279。他指出:在我国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搞高科技,“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眼前”〔1〕279,因而尽管国家穷,也必须积极向高科技进军,要不然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的论述启示我们,在推动我国科技全面进步的同时,要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向高科技进军。所谓高科技,是相对于常规科技和传统科技而言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尖端科技、前沿科技。高科技的重大突破,对于一个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和一个民族士气的鼓舞,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高速铁路、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无不让世界惊叹,无不令国人备受鼓舞和无限自豪。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各国科技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高科技的较量,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较量。一些专家预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幕又将开启。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我国应该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在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领域加强前瞻布局,致力于取得原始性突破,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从而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充分激发其工作热情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为此,邓小平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系列关于人才发现、培养等方面的精辟见解。邓小平认为发现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对科学事业可以起重大作用,发现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5〕96。他说我国已经有一批自己培养的人才,但“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5〕265,因而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我国的科技人才数量太少,“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因此,选拔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他特别重视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而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为此,他要求办好师范大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为了选拔、培养好科技人才,他还主张设立学术和技术职称,认为“在学术上,只要有创造,有贡献,就应该评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邓小平提出了系列激发他们工作热情的方针政策。

  恢复知识分子名誉。“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广大知识分子受到“四人帮”迫害,被称为“臭老九”。为了重新激发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邓小平大力为知识分子平反,指出我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强调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为科技人才安心工作创造必要条件。主要包括按照轻重急缓的程度逐步解决科技人员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保证他们的科研时间,并为他们科研搞好后勤工作等。

  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交流,互相尊重,反对压制讨论、互相封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搞平均主义,“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实行奖金制度,对发明创造者和有特殊贡献者给予奖金。

  重视提拔和使用年轻科技人才。邓小平认为,年轻人脑子灵活,记忆力强,世界上的很多科学家在30岁左右成名,因此要重视提拔和使用年轻人。重视发挥科技人才的专长,改变“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状况,避免人才浪费。

  邓小平关于科技人才的论述启示我们:“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方面,应该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要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在抓好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诸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丰厚报酬。此外,应当宽容科技人才创新中的挫折和失败,减轻他们创新中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5、善于领导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顺利推进,多出成果,离不开卓有成效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对于如何领导好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还有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逐渐由外行成为内行,领导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为了组织和领导好科技创新,邓小平强调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他指出:“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来,归根到底是领导班子问题”,因为领导班子是作战指挥部,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在选好领导班子的基础上,邓小平主张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认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加强党委的领导,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他还提出各级党委既要抓好专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工作,又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实现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此外,他还强调科研领导中要实行群众路线,在学术论文评价、研究成果鉴定等方面,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倾听有关专家的意见。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科技体制改革,这是其科技创新领导思想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具深远影响的内容,有关论述主要集中在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这些观点对于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以及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有指导重要意义。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还强调,改革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是人才,他希望每年能够给知识分子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并努力创造一种“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正是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渐渐开启。

  邓小平关于科技创新领导方面的思想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就是要将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应当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自拉开序幕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情况有一定好转,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而科技创新本身也获得了更大动力。但与此同时应看到,我国目前的科技体制中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如: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仍然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成果多,但转化率低;科技资源配置欠合理,未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经费使用的有关制度不完善,滋生了科研腐败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为了解决这些弊端,应当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指示,进一步深化邓小平开创的科技体制改革。要真正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使科技创新真正体现市场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政府的宏观管理,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基础性、公益性科技创新的投入应进一步加大力度。要健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制度,严惩科研项目申报中的虚假问题,以及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腐败问题。要完善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质量及科技人才水平的评价权交给社会、同行和市场。

  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增强创新合力,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08.
  〔7〕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青年科技,2006,(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思想史论文